刘:“你必须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险投资家的钱。”为什么这么说?

创业需要资金,这是正常的商业现象。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应该选择银行贷款还是风险投资呢?且听听商界领袖马云、刘等人怎么说!

01商业领袖如何看待风险投资?

当时,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准备投资马云时,薛蛮子解雇了马云。“这个家伙的未来是什么?”后来,薛蛮子非常遗憾,哭得无地自容,而聪明的“老顽童”薛蛮子也错过了这个机会。那么,在商业大亨眼中,风险投资家应该怎么玩?

刘:如果你能得到贷款,不要拿风险投资的钱。

JD.COM集团创始人兼CEO刘在哈佛校园演讲时表示: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从银行贷款,实在不行就考虑风险投资。“风险资本的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能从银行贷款的,一定要从银行贷款,不要拿风险投资的钱。”

刘在讲话中说。

他提醒年轻创业者,融资的多少并不代表创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创业项目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他谈到目前国内的创业环境,说投资人也“有些傻”。“现在,只要你有一个想法,你就可以获得3000万美元的投资,这真的很容易,很多人都很高兴,”刘说。“但是不要忘了,你获得多少融资,并不是你的财富,你获得多少融资,你将来要归还10倍,20倍。”

他指出,每个创业的人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个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

“如果你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那么我可以说,你的项目注定要失败,所以创业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刘对说:

但他也指出,创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很难拿到银行贷款,所以在没有选择的时候,还是要找投资人。

刘的这番话显然是他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在创办JD.COM的过程中,他多次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不得不引入今日资本、高邮资本等外部投资者。

马云:风投也看文凭。我们在土坝路创业很难赚钱。

马云说:我一直说,如果我能成功,那么世界上80%的人都能成功。创业的时候,那些风险投资人也投几个文凭。如果团队里有几个哈佛斯坦福的,基本都是高科技,其次是清华北大,像土八路我们拿不到钱。所以当时我们内部有一个口号,要争取三四流院校的气息。关于文凭我有两句话:名校毕业,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如果你毕业于我们这样的机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

抱怨有什么用?抱怨就像喝海里的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渴。比如改革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改革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完善。作为社会的一员,你应该为改革尽一份力。我觉得作为一个任何时代的公民,你活在这个时代,就应该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

马:现在我后悔了。

作为今天的竞争对手和互联网行业的资本猎人,马曾经有机会投资阿里巴巴,但他没有珍惜。

在参加华人同学会时,马说,“淘宝刚成立的时候,马云告诉我,我有机会投资15%。一是不看好,二是觉得太小,要投50%。现在我后悔了。”

但是,如果马真的对阿里巴巴投资了15%,中国的互联网格局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熊晓鸽:没有阿里巴巴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熊晓鸽被称为马云花藤和李彦宏背后的男人,但他不是马云背后的男人。

IDG亚洲区总裁熊绍戈在网商大会上表示,“IDG在中国投资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包括百度和携程,实际上把阿里巴巴排除在外了,所以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熊对说,我不是不想投阿里巴巴。不是很早就遇到了。当我有机会投票的时候,我真的买不起。如果我把所有的钱都投入进去,我也拿不到百分之几的股份。

熊晓鸽这样向媒体表达了他的遗憾:

马云第一笔5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由高盛领投,加入了美国、亚洲、欧洲的一流基金公司。可惜是在硅谷敲定的,也是我力所不及的。在阿里巴巴的第二轮融资中,日本软银开始出现。从那以后,这个大玩家不断的支持马云,让阿里巴巴玩到了今天的规模。

“2000年以后,以日本软银为首的风险投资组合一直是马云的座上宾,我们的IDG已经迟到了。为了增强风险投资人的信心,马云在2005年买下了雅虎的中国业务,用阿里巴巴40%的股份换来了6543.8亿美元的现金,彻底为我们IDG关上了阿里巴巴的融资大门。”

创业者应该选择银行贷款还是风险投资?

创业需要资金,这是正常的商业现象。首先我想给创业者一个建议,就是不要给他们一种银行高不可攀的印象。大家要积极和银行沟通,让银行掌握自己的实际需求趋势。每家银行的目标客户都不一样,你可以和一些银行接触,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创业故事:80后爱贷款,90后找风投。

1,小吃店银行贷款

莞城人,从刘中会大学毕业三年,最近开了第二家小吃店。今年年初,他在邮储银行申请了三年期无息创业基金。

据悉,小额创业贷款分为5万元和654.38+万元两个档次,借款人可根据创业需求申请。他说,没想到能给投资人找到大项目,就从无息贷款的小项目做起。

他透露,第一家店贷款7万,第二家店贷款65438+万。由于开店成功,预计明年年底全部贷款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