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买同业理财有什么风险?

同业业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微观机制,即从事同业业务的这些机构所面临的个体风险;二是宏观机制,即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张小普总结的印花布机制。

微观机制:

一是同业业务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会给单个机构带来流动性风险。这可以用今年3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LCR)来衡量。对于做同业业务较多的银行来说,这个指标会明显恶化。

第二,期限错配增加了许多单个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甚至使其敏感性缺口发生方向性变化。比如以前很多银行负债比资产长,所以喜欢央行加息;而同业业务是用短期负债匹配长期资产,这与银行传统非同业业务的资产负债比例相反。所以同业业务的增加会导致银行从喜欢央行到加息再到喜欢央行再到降息。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利率敏感度已经向这个方向变化了。

第三,集中度风险增加。集中度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基础资产来看,部分非标资产最终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矿产等限制性或投机性领域,增加了银行在这些领域的风险集中度。第二,银行之间的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使得风险的相关性急剧上升。

第四,集团范围内的集团传染风险增加了。很多银行通过银行旗下的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从事非标债权业务,自行对账单持有,可能违反了关联交易和防火墙的内控要求和监管规定,使风险隔离失效。

第五,信用风险增加。一方面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因此,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从同业业务中获利的同时,也承担了不需要同时承担的风险——既有同业敞口风险,也有非标资产的信用风险。

第六,从监管角度看,大量抽屉协议破坏合规文化,增加合规风险。这是对金融生态的一种破坏,会大大增加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此外,还存在高杠杆的风险,一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有研究指出,2012年初同业资产杠杆率为8倍,到2013年中期上升到16倍。这些研究没有解释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如果它们是可靠的,银行间业务也会通过增加杠杆来增加银行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