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光电上半年预盈6543.8亿+5200万光刻胶项目陷入僵局。

南大光电稳健良好的业绩背后,透露着国内半导体发展的坚持与不易。

南大光电(300346。SZ)7月12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1.4亿元-1.5.2亿元,同比增长63.7%-77.74%。

南大光电表示,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公司MO源销售业绩增长。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拓展下游新应用,在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光伏领域实现突破。先进前驱材料业务抓住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加速的机遇,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90%,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据了解,“MO源”,即高纯度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又称pre-A915AY-100M体或前驱体,是半导体产业链的源材料。南大光电目前主要以先进前驱材料、电子特种气体、光刻胶为主。

2021,南大光电实现营收9.84亿元,同比增长65.46%;净利润654.38+0.83亿元,同比增长68.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4.38+0.36亿元,同比增长56.55%。其中,产品方面,2021专项气产品收入731万元,莫源产品收入1.66亿元,其他5395万元。

长江商报奔腾新闻注意到,虽然南大光电前驱材料业务发展良好,但光刻胶项目暂时陷入僵局。即使在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背景下,全球光刻胶厂商仍然集中在日本和美国。虽然没有完全垄断,但“卡脖子”的困境并没有解除。

据悉,南大光电ArF光刻胶开发与产业化是为配合国家“02专项”光刻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的开展而成立的。公司募投项目“光刻胶项目”总投资6.6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654.38+0.5亿元。但2022年3月31日,南大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募投项目“光刻胶项目”受多重因素影响,拟将建设完成期由原计划的2021延长至2022年2月31日。

南大光电在公告中指出了原因。除了疫情、客户需求、公司运营等多重影响外,最大的影响是项目所需的缺陷检测等关键设备采购周期延长,安装调试工作也相应后移,导致项目施工进度不及预期。

2022年6月29日,南大光电在回复深交所关于公司发行债券的情况时,再次谈到了公司在募集资金之前重点关注的光刻胶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南大光电表示,目前延迟的最大原因是没有缺陷检测设备。缺陷检测设备是制备28纳米以下工艺芯片用光刻胶的必备设备。目前设备仍依赖进口。虽然南大光电与美国供应商建立了合作意愿,但具体交货时间仍不确定,给28nm以下工艺芯片的光刻胶产品产业化带来困难,进一步影响整体募投项目的实施进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大光电尝试采用委托外包的方式,但外包会导致参数性能的不确定性较大,检测成本难以控制,因此不是首选。南大光电也在积极考虑切换其他供货渠道。通过不同渠道的对比,公司了解到国产设备目前正在测试,即将商用,公司正在评估考虑是否选择国产设备供货。

2022年一季度,南大光电营收约为411亿元,同比增长94.67%;净利润约8067万元,同比增长89.38%;基本每股收益0.19元,同比上涨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