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鄂西形势综述

(2011八月八日)

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来,通过实施以交通圈、生态圈、文化旅游圈为主体的十二大工程,规划十大旅游区,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鄂西圈建设在实现湖北省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圈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加快。鄂西圈战略实施以来,“十一五”后两年,圈内GDP年均增速达到15.08%,比前三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009年,圈内生产总值4980.44亿元,同比增长65.438+04.4%;2010年,圈内生产总值615463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8.9%,比2008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11上半年,圈内生产总值3453.06亿元,同比增长14.8%。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充足,优化升级迅速。2010年旅游人数达8108770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82.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82%和42.34%。2011上半年,鄂西旅游人数503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5%以上。2011五一假期,鄂西“一江两山”核心板块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较2009年同期大幅增长。宜昌主要景区* * *,接待游客58.67万人次,较2009年同期增长22.8%,旅游总收入达到6543.8+75亿元,同比增长265.438+0.2%。2011全省新增的3个国家5A级景区,即宜昌市三峡人家景区、十堰市武当山景区、恩施州神农溪千府文化旅游区,连同原三峡大坝旅游区,均在鄂西圈。至此,圈内已有4家国家5A级景区,“一江两山”成为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恩施山水风情势头强劲。我省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为我省首个被列入世界的节日。成功举办了屈原故里端午节、海峡屈原文化论坛、故里寻根节、世界传统武术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庆活动。《伊水丽传》、《史圣下江》、《洪湖赤卫队》、《山楂树之恋》等文学作品深受群众喜爱,鄂西文化与之密切相关。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达性进一步改善。鄂西已形成1.2万多公里的综合交通网络(不含空中航线和城市道路),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46,5438+0公里;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890.35亿吨公里和332.53亿人公里。此外,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随岳北、沪蓉西、随岳南、武荆高速、镜月大桥、三峡翻坝高速、马竹高速等高速公路380.3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1434公里,包括恩施来凤、恩施至潜江、宜昌至巴东、谷城至竹溪、十堰至陕西白河高速公路。2010在建港航项目28个,包括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宜昌云螭港一期工程、荆州港盐卡(二期)多用途码头工程、宜昌石牌旅游码头工程。清江画廊旅游码头、湘西昭君码头、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当年正式建成投产。同时,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宜昌三峡机场和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神农架机场新建工程和十堰市武当山机场前期工作,将为打造鄂西立体交通、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4.“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生态景观工程一、二期共投资4.6027亿元,改造特色民居8300余间,种植树木1.001.2万株,设置旅游交通标志近500个,开工建设神农站、萧氏茶游中心、观音寺旅游服务点等28个旅游节点。野人谷等服务点预计2011年底前高标准建设,建成宜昌山楂树、襄阳牡丹花两条特色文化景观带。特别是省交通厅先后投资7790万元,对韩石、汉宜高速公路沿线道路边坡绿化、服务区、站场改造等项目,已完成投资2764万元,成效显著。宜昌市夷陵区也部署了环卫人员进行村庄环境整治。景观工程的建设为围绕“一江两山”建设景观廊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京襄高速公路和胡蓉高速公路西段增加了新的旅游标志和亮点。恩施州、远安、长阳、竹山等地也整合政策资金,改造了上千户特色民居。

5.十大旅游区规划初见成效。根据省领导的指示,鄂西办于2009年下半年开始筹备鄂西十大旅游区的规划。为保证十大旅游区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十大旅游区规划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个阶段。概念规划审查已经完成,总体规划和控制规划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中标企业相互竞争,力争做出十个高水平、高质量、可实现、可落地的好规划,力争策划策划一批优秀项目,打造鄂西品牌和口碑,为鄂西“十二五”开局打好基础,贡献智慧。

6.鄂西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成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环境营造、服务到位、现场示范推广,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鄂西圈建设催生了62个投资上亿元的特色旅游市场主体,正在成为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生力军。通过品牌运作和资本运作,延伸产业链,走特色旅游之路,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一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如三特索道集团(投资平坝营、柴埠溪等。)、襄樊古城厚德文化中心、宜昌三峡绕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三峡孝丰旅游发展集团、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葛洲坝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十堰世纪百强置业有限公司、荆门京山大红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随州玉龙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神农架林区协力达投资有限公司为例, 恩施州引进武汉新联顺投资公司投资36亿元开发民族风情和体育休闲项目,建始县引进武汉顺治房地产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野三河景区。

7.投融资平台作用初步显现。省政府投融资平台突出“一江两山”重点,配合“一主两辅”战略。围绕十大旅游区,启动了恩施大峡谷景区资源整合开发、神农架滑雪场二期改造、清江旅游资源整合、隆中景区升级改造、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整合、柴埠溪大峡谷开发、九宫山景区资源整合开发等29个招商项目。累计从金融机构获得各类信贷270亿元。此外,以恩施大峡谷、红山宾馆(鄂西圈投资公司资产)为主体的子公司上市筹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宜昌焦云的股票已经通过了联交所的首次公开发行程序,即将在深交所上市。2011截止6月底,各大景区游客量增长30%以上,部分景区游客量翻番。鄂西投资公司已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87万元,利润3865万元。

8.鄂西圈的宣传推广有声有色。通过鄂西十大旅游区规划,组织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纲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建设规划》、《鄂西文化旅游建设规划》。鄂西最美摄影大赛不断宣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思路、目标、政策、措施。其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述》正式出版,入选全省党校系统培训教材,提升了鄂西重要景区、景点在干部群众中的关注度和美誉度。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新华网、人民日报、凤凰网、荆楚网、百度百科、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也大力支持开设专栏、接受采访,宣传鄂西圈规划、政策和典型经验,进一步扩大鄂西圈建设的影响力,形成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