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的地理环境
境内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随着冬夏两季环流的变化和太阳辐照度的变化,带来四季不同的气候特征。冬季(12 ~ 2月):气温低,蒙古冷高压强。该县地处冷高压的东南部,盛行西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很少下雨。一年中的霜雪都集中在这个季节。春季(3-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的过渡季节,气温有上升趋势。蒙古冷高压逐渐减弱,太平洋高压逐渐加强,冷暖空气交换频繁,天气多变,气温多变。第一个春天经常下雨,有时有晚霜,第二个春天有时有大雨。夏季(6-8月)时间长,气温高。太平洋高压进一步向北向西延伸,顺昌多吹东南风。热带低气压经常影响北方,天气炎热潮湿。初夏是雨季的高峰期,经常有暴风雨和洪水。夏季至日前后,雨季结束,天气转为炎热多雨,有时午后会出现阵雨、强风或雷雨。秋季(9月~ 165438+10月):是风向由夏季向冬季转变的季节,气温趋于下降。大陆热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减弱南撤,蒙古高压恢复并加强南侵,少雨,天气凉爽。深秋蒙古高压增加,气温明显下降,可出现初霜。顺昌地处闽北山区,森林和石灰岩矿藏丰富,水力资源丰富,对工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建国前,国民党政府不重视经济建设。县城交通闭塞,生产技术落后,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十分落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状态。在地租、田赋和高利贷的剥削下,农民资金短缺,耕作粗放,平均亩产粮食每年只有90公斤。工业基础薄弱。小型电站建于民国16年(1927年)。直到民国34年,羊口火电站、城关白龙泉水电站、印刷、纺织、粮食加工等20多家小型工业企业相继建成,但多为手工操作,产值较低。由于城乡经济凋敝,地方财政枯竭,每年征收的税收除省财政外,仅够支付县军政开支,仅有少数用于经济建设投资。根据民国三十四年公布的福建省决算,民国三十四年县财政收入为1763.93万元(法币),其中用于党务、行政、军事(治安、警察)支出达117500元,占总支出的68.7%;文教卫生支出2870654.38+万元,占16.3%;其他支出654.38+0.5639万元,占比8.9%;但只有1.0878万元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占6.1%。民国35年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生产凋敝,工农业产品供不应求,物价飞涨,法币贬值,财政拮据。除了支付军事和政治费用,它无法投资于经济建设。按1949年末统计,顺昌县国民生产总值只有547.37万元(按1952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人均产值61.2元,人民生活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0 ~ 1952的三年恢复期,1953年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738。社会需求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从1958到1962,“二五”期间,由于“左”的影响,奢靡之风严重,行业一哄而上,跌宕起伏。农业脱离实际,多种经营受到限制,市场物资短缺。1962年国民生产总值12010000元,仅达到1957的水平,人均收入97.8元,比1957年下降13.3%,农业产值也减少16.7%。在1963到1965的“调整期”,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后,经济迅速回升。水电建设一般在县、公社、大队一级进行,建一批中小水电站。三年来,林区建设基本完成,建成了一批森工企业,使山区森林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每年为国家和地方提供建筑木材约23万立方米。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2804万元,人均产值198元,比1962年分别增长1.3倍和1倍。1966~1975期间,由于“文革”十年动乱,经济建设遭到极大破坏,工农业生产停滞,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降。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到2289万元,比1965年下降了18.37%。1970后,顺昌广大* * *生产党员、干部、群众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生产,先后创办了磷肥厂、合成氨厂、轻工机械厂等工业企业。到1971,该地区所属的元坑水泥厂(1985)划归顺昌管辖。乡(镇)还兴办了一批轻工业企业,工业建设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多种经营的长期制约,农业结构一直保持单一种植格局(占65%以上),农业产值一直停滞不前。从1975,国民生产总值4704万元,人均产值248元,比1965分别增长67.76%和25.3%。
从1988,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459万元,人均产值783.6元,分别比1978增长了1.3倍和1.5倍。从1978到1988的10时期,工农业总产量年均增长8.9%。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都超过了此前30年的平均增速。顺昌县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66.4%;农业占33.6%。工业起主导作用,为顺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007年,顺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4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比上年增长13.9%,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分别达到5.7%、12.4%、20.6%,呈现出“一产稳、二产快、三产高”的良好态势。财政总收入2665438+亿元,增长20.2%,其中地方收入65438+3300万元,增长22.2%,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60元,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5123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438+3800万元,增长14.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5亿元,减少9048万元,贷款余额6543.8+0.8.6亿元,增加2.4亿元。
2008年总产值351亿元,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25亿元、1.205亿元和1.480亿元,分别增长5.2%和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0元,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5123元,增长13.5%。
2013一季度,顺昌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除财政总收入和外贸出口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良好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43.8+0.9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6亿元,同比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551亿元,同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亿元,同比增长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总收入完成8500万元,同比下降1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00万元,同比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0元,同比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66元,同比增长16.2%;实际利用外资837万美元,同比增长15.6%;1-2月期间,外贸出口1019万美元,同比下降67.6%。建国初期,经过土改、林改、农业合作化,农业经济以集体经济为主。根据1962统计,顺昌县161266亩耕地中,国有农业企业经营411亩,占0.25%;生产队集体管理160855亩,占99.75%。1988年,顺昌县耕地面积197757亩,其中国有农业经营598亩,占0.31%;农户承包的197159亩,占99.69%。顺昌县林业用地面积243.3万亩,其中国有林场、采育场、苗圃经营50.44万亩,占林业用地的20.73%。集体经营1689600亩,占69.45%;社员管理自留山23.9万亩,占9.82%。
2007年农林牧渔业产值6543.8+0.334亿元,增长6.3%。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成功与国家航天育种部门合作建立“中国(顺昌)航天高新技术应用农业示范基地”,全年完成更新造林3.57万亩,非林地造林3382亩;柑橘面积108600亩,总产量达到83000吨。食用菌栽培8500万袋;烟叶种植面积达到7287亩,增长665438±0%,总产量2.39万吨;畜牧水产养殖回升,新增4个规模化养羊场。顺昌县羊1.92万只,生猪6.37万头,水产面积1.22万亩,螺旋藻养殖面积200亩。
2008年,农林牧渔业产值6543.8+0.334亿元,增长6.3%;粮食总产量6.76万吨;柑橘面积7240公顷,总产量8.3万吨。种植食用菌8500万袋;烟草种植面积484.8公顷,总产量2.39万吨;羊19200,猪63700,家禽53000,兔32300。水产品产量4915吨,新增螺旋藻养殖面积13.3公顷。顺昌县农业龙头企业48家,产值6.42亿元,增长41.3%。
2013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5.6%,比去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拉动力比去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12.3%。1948年,顺昌县有水电站、粮食加工厂、印刷厂、纺织厂、啤酒厂、造船厂等20多家私营小型工业企业,年总产值50.78万元(按1952的价格折算成人民币)。1952年,顺昌县共有工业企业4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和县集体所有制4家),总产值79.43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65438+万元,占654.38+02.58%;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1.22万元,占1.53%;个体私营企业产值68265438+万元,占比85.89%。
1957以后,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顺昌县共有87个单位(全民所有制31户,集体所有制56户),年总产值246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产值占88.9%;集体所有制产值占11.1%。1961年后,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了很大发展,到1970年占顺昌县工业总户数的63.5%。1971年,土地上建起了磷肥厂、合成氨厂、纸浆厂、轻工机械厂、轴承厂、刀具厂等大中型工业企业。到1978,顺昌县有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135家,总产值5755万元,其中全民工业产值4755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654.38+00.30万元,占比654.38+07.82%。
1979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指引下,企业活力增加,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开始发展,成为公有制的有益补充。65438-0985年,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产值1.3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05%。到1988,顺昌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6832万元,比1978高出1.64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1005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73%;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61.76万元,占36.69%;个体私营工业产值4965438+万元,占2.92%;外资工业企业(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产值1110000元,占比0.66%。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快速发展,比1985高2.4倍。
2007年,顺昌县工业产值33.6亿元,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由80家增加到90家,产值28.5亿元,比上年净增6亿元,增长20.5%,为2004年以来最高。顺昌县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7家,新创的“幸福”保健品省级名优。工业效益同步提升,累计实现利税2.8亿元,同比增长136.3%。五大主导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所有产业增速均超过20%,累计完成产值25.5亿元,增长23.6%;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宝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已通过省建设厅评估。“宝山尚湖森林人家”入选福建省第二批森林人家休闲旅游开发项目,华阳山景区通过国家3A级旅游评定。继续开展创业竞赛,落实“四个一百”和“四个一批”工作机制,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拉动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5438+0亿元,增长23.5%。实施项目190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6个。16县重点项目投资518万元。洋口电站成功蓄水发电,富宝公司甲醇“3改8”、荣昌公司20万吨锅炉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八号窑、石磨水泥厂余热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调整工业园区发展政策,实行县领导挂园制度,推进“一园一区一平台”建设。金山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一期完成征地工作,新屯园区二期开工建设,顺昌闽台农林产品加工平台一期通过评审,投资400万元。深化“领导挂点、部门负责”的招商机制,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的经贸技术交流合作,开展组团参加招商、举办顺昌项目专场招商等活动,促进山海合作。全年引进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总投资318万元。适应出口退税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新形势,我们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外贸呈现“三增长”,合同外资51.22亿美元,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3250万美元,增长22.5%,外贸出口总额201万美元,增长28.6%。
2008年工业总产值39.2亿元,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3.0元,增长17.5%。化工、建材、竹木、电力、食品、保健品五大主导产业全面增长,完成产值29.7亿元,增长17.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9.5%。金鸿钢绳、荣昌武夷获省著名商标,武夷牌PVC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天府油脂公司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列为省油茶产业建设重点县,全省唯一的生物质能源和生化原料基地县。新屯工业园投资2097万元,完成110千伏变电站及其他附属工程,新征用工业用地6.93公顷,平整土地15.33公顷;金山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新征地40公顷;郑方闽台农林产品加工平台已完成投资165438+80万元,新增土地30公顷。
2013一季度,顺昌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551亿元,同比增长14.2%,增加值达到3.87亿元,同比增长10.9%。主要特点:一是食品保健品、化工、竹业等三大行业领先。六大行业中,除建材冶炼业外,其他行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食品保健品、化工、竹木产业产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9.3%、45.1%、54.4%,* * *工业产值713万元,占顺昌县工业总产值的45.9%,增加2.26亿元,占比46.5%。第二,轻工业比重工业增长快。重工业产值654.38+0.338亿元,增长654.38+02.3%;轻工业产值213亿元,增长65.8%,增速比重工业快53.5个百分点。三是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比重提高。一季度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51.3%,占顺昌县工业总产值的24.5%,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四是70%产品产量增长。列入顺昌县工业产品产量统计目录的2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17。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精炼食用植物油1200吨,增长119.8%;人造板15200立方米,同比增长107.5%;纸制品1557吨,增长54.7%;铁合金9044吨,增长45.0%;发电量1.21亿千瓦时,增长30.2%。五是工业企业效益提高。6月5438-2月,顺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059万元,同比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实现利润61.4万元,同比增加2393万元(-1.779亿元);税收1509万元,增长6.6%;亏损企业亏损额1427万元,同比减少2880万元,下降66.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顺昌县的商业是私有的。据1949年末调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0万元,其中商业零售额350万元,占89.74%;工业零售额654.38+0.90万元,占比4.88%;餐饮及其他行业零售额21万元,占比5.38%。1950年65438+10月,在上海(今洋口镇)设立南平贸易公司营业所,随后扩大国营商业,从上海贸易分公司设立国营外国百货、粮食、木材、土产四家。1952年4月,大埔供销社成立,只有集体业务。从1950到1952,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顺昌县的私营企业增加到511,摊贩77家。195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90万元,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社零售额* * * 161700元,占3.3%;个体私营商品零售额473.83万元,占96.7%。
1956、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顺昌县有国营商业9家,公私合营商业42家,合作商店和收购机构143家,194 * *家。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09万元,其中商业零售额645万元,占91%;工业零售额654.38+0.9万元,占比2.7%;餐饮及其他行业零售额45万元,占比6.3%。1958下半年,在“大跃进”中,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集团都上升到世界之巅,成为单一的国有商业经济。“文革”期间强调专营,渠道单一,导致商品流通不畅,购销业务减少。从1967年开始,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下滑,达到1971年,年零售总额只有2419万元,还没有达到1966 2419万元的水平。
1978后,政策放宽,经济搞活,逐步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系。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企业逐渐发展起来。198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955万元,其中国有商业零售额占38%;集体商业零售额占53%;合资企业及其他业务零售额占比5.1%;个体私营企业零售额占0.3%。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占3.6%。198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983万元,其中国有商业零售额占33.7%;集体商业零售额占38.5%;个体私营商业零售额占21.68%;合资企业及其他业务零售额占比1.6%;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占4.5%。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与1981相比,商品零售额从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0.3%提高到21.68%。此外,交通、邮电、城市公用事业等。属于国民经济;建筑业由集体经济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