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石油合作有什么特点?
主权国家积极推进国际石油合作进程,国际石油合作成为保障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出于对石油安全的担忧,一些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国家大量投资海外石油基础设施,特别是非洲和前苏联,以确保其石油供应。2006年6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为期两天的八国集团(G8)财长会议首次将能源安全问题提上议程,引发与会财长的强烈反响。
作为推动国际石油合作进程的主体,跨国公司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世界主要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石油工业30%以上的产值,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超过世界的2/3,拥有世界80%以上的先进石油石化技术。经过新一轮的兼并重组,世界四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英国石油和道达尔埃尔夫菲纳占据了世界石油产品销售的32%和世界炼油能力的19%。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油气公司油气部门的资本支出在公司所有部门中排名第一,占80%以上,有些公司甚至达到90%以上。在石油和天然气部门,勘探和开发支出占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总支出的绝大部分。从投资方向看,其跨国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然而,为了进一步优化世界资源的配置,争夺全球市场,寻求新世纪的利润增长点,跨国石油公司在巩固基本饱和的欧美市场的同时,将发展重点转移到主要在亚太地区的新兴市场,如欧洲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越南、中国和澳大利亚、独联体和北海,非洲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埃及,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西。就投资而言,虽然中东等地区产油国的外资也在增加,但远东/太平洋地区和前苏联地区的潜力在全球最大,其次是拉丁美洲。
新兴国家已成为国际石油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能源领域的平衡局面。以中国为例,中国多年来持续的经济发展推动了石油消费的强劲增长,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虽然目前中国石油进口比例不足一半,但据相关机构预测,如何保证稳定、多元化的国际石油供应,对中国未来发展将越来越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不仅需要协调与控制全球40%原油产量的超级巨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关系,争取稳定的进口总量和价格,还需要与俄、哈等周边产油国开展更多建设性的能源合作。由于新兴国家市场广阔,能源出口国对美欧日市场的依赖程度下降,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谈判能力将逐渐增强。
从全球经验来看,国际能源合作因涉及经济、安全、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而有其特殊的敏感性,而国际石油合作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更加复杂。2006年初,俄罗斯决定暂停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因为价格重新谈判的差距很大。由于俄罗斯向欧盟出口的天然气也途经乌克兰,此事成为全球关注的国际能源争端。从最初的安达-大连输油管道方案到现在的泰纳输油管道方案,这条长达数千千米的重要输油管道涉及面广,不仅投资大、供油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中、日等石油消费国的国际能源供应格局。有关各方进行了反复磋商,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