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科大学自费怎么换医保?
1.点击市民中心。首先我们打开支付宝,进入首页,点击页面上的市民中心。
2.单击医疗保险,然后单击页面上的医疗保险。
3.点击刷医保,我们就进入自费支付的界面。点击左边的刷医保进入操作。
京医联注册有效期是3个月吗?
19年4月凌晨,北京最大的医疗挂号平台“京医通”即将关停的消息传出后,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银行(601169。SH)相继回应,称将依法理性解决纠纷,确保患者正常就医。
由此,北京银行与北京医联运营方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颐和春天)的纠纷浮出水面。作为“停运”消息的源头,颐和春天在4月20日凌晨发声,称在双方协商过程中,公司将保证北京医通在线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意味着停运可能迎来转机。
4月19日,国家商报记者先后到达朝阳区侨福芳草地怡和春天的经营场所,以及工商信息显示的注册地址,均被告知该公司在当地不存在。
“京医通”作为官方背书、面向活跃市场的知名互联网医疗平台,掌握了用户个人信息、医疗数据、资金结算等大量关键内容。其盈利能力不足是模式问题还是运营能力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廖藏义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热情高涨和公众需求迫切的困境,却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对于具有公共服务或公益事业性质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如京医通,金融、医院、企业公益方应相互配合,承担相应的运营成本,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北京卫健委、北京银行相继回应称,应依法理性解决纠纷。
“七年来,我们公司独立承担了这个公益项目上亿元的费用。目前我们公司不堪重负,已经弹尽粮绝。”18年4月晚,盖有怡和春天印章、日期为13的停售通知在网络流传。颐和春天表示,由于无力承担高额运营成本,北京医通在线系统将于4月20日9时正式关闭。
这份“停课通知”引起轩然大波。4月19日,北京市卫健委、北京银行紧急回应。北京市卫健委表示,颐和春天作为北京医通在线系统的运营方,与投资方北京银行存在纠纷。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前期已关注此事,并责成当事人积极解决纠纷。“已紧急通知双方,将进一步督促和引导双方依法理性解决争议,以维护公共利益,让群众继续获得便捷的网上预约服务。”
北京银行也向《国家商报》表示,已收到颐和春天关于京医联暂停的通知。“我们一直高度重视京医通的安全运行,我们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继续积极与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沟通,以理性的方式加强各方合作,确保患者正常就医。”
4月20日凌晨,本木医疗微信官方账号发布署名为“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的通报,称在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医院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公司与北京银行进行了沟通。双方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以理性的态度就北京医通在线系统的历史投入和未来运营费用进行协商,以促进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
公告还称,在双方协商期间,公司将保证北京医通在线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意味着“京医通停摆”迎来了转机。
自2011起,北京医疗一卡通在北京市属医院及下属医院推出。作为一个官方的网上挂号平台,很多一票难求的北京热门医院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网上预约。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发布的《2018北京医疗服务数据报告》显示,通过北京医疗服务自助机和微信挂号已成为市属医院患者的首选,占比超过80%。外地患者总登记量占27.14%,北京患者占72.86%。截止2018年底,北京医通智能反倒票系统限制倒票20835人。
北京银行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京医通”项目已覆盖北京市27家三级甲等医院和34家医院,累计发卡654.38+0895万张,绑定社保卡766万张。已成为北京最重要的预约挂号渠道和百姓身边的医疗服务管理者。
根据“京易通”的微博账号,其认证主体为北京银行。简单说明一下,京医通是由原北京市卫计委、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北京银行联合发起,以实名制就诊卡为载体,具备跨医院结算、电子钱包、挂失、注销等功能的惠民工程,但目前没有发布公开消息。
微信官方账号,“京医通”的微信显示,其认证主体为北京市医院管理局,认证类型为政府。微信官方账号“京医通”的微信表示,“京医通_京医通”卡是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北京银行推出的具有电子账户功能的实名制IC医疗卡,可作为医院就诊卡使用,实现小额支付功能,适用于北京市医保未覆盖的患者和外地来京患者。根据规划,北京通_京医疗卡将逐步取代医院自行发行的各类诊疗卡,实现联网医院间“一卡通用”。
在北京市政府采购网2017的一份公示中,制定“北京市医疗通信预约平台导医服务项目”的唯一服务商为颐和春天。
颐和春天作为京医通在线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方,是京医通停运的信息源。
怡和春天在停牌公告中显得“愤怒”,称北京银行作为京医通线上系统的出资方,一直将这一公益项目作为其社会责任的重要亮点进行宣传,但“多次拒绝履行出资义务”, 并表示公司之前已多次向政府相关部门及北京银行反映京医通线上系统的运营费用及相关风险,要求各方督促北京银行立即解决系统运营费用,但截至目前(单据支付日)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颐和春天成立于2065年9月65日,438+08,2004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目前公司股东包括马骏、田玉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田甜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韩中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北京钟毅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颐和春天大股东
启信宝显示,颐和春天拥有“本木医疗”品牌。根据本木医疗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上的信息,公司致力于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平台建设,于2014年9月启动医疗项目,为全国各地医院提供一站式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快速帮助患者完成挂号、缴费、取号、就医等自助就医流程。
此外,本木医疗官网显示,企业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已为超过2.5亿患者提供服务,覆盖率达60%,平均服务普及率达85%,挂号覆盖率达95%。展出的合作医院包括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49家医院。
该运营商曾因增资扩股发生纠纷,找了几家经营场所未果。
在4月20日凌晨声音出来之前,“京医通”停运的核心主体颐和春天一直保持沉默。
4月19日上午,国家商报记者来到怡和春天公开信息显示的经营场所北京朝阳区侨福芳草地,却被物业管理公司告知该公司不存在于此。随后,记者来到工商信息显示的怡和春天注册地址,该地址位于一处公寓内。注册地址隔壁的公司说地点不是科技公司,不熟悉怡和春天这个名字。
颐和春天工商注册地址
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上显示的“本木医疗”办公室,记者找到了一家名为三易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易互联)的陌生公司。七信宝显示,三易互联与怡和春天不存在股权关系,但其所入住公司的公用电话是一样的。
记者拨打了三一互联在七信宝平台上留下的个人电话。对方表示目前不方便接受媒体访问,随后挂断电话。有意思的是,19下午,大楼前台23楼三医互联的牌子被临时撤下。
怡和春天在某招聘平台上显示的公司地址,其实是三益互联。
截至记者发稿时,怡和春天的办公室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19下午,三一互联的招牌被撤下。
市场上“北京医疗通信关停风波”的进展信息暂时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于“停运”事件对用户的影响,其实怡和春天的经营早已暴露出法律层面的不稳定因素,以一个股东“出局”而告终。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2020年9月披露的北京钟毅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与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决议效力确认纠纷案二审民事判决书(以下简称民事判决书),该判决书确认《关于免去马骏公司CEO职务并任命公司新任CEO的通知》无效。
在民事判决书中,双方的论据勾勒了一个增资扩股失败的案例,以及由此引发的控制权和经营权之争。马军解释,中青中联公司延迟支付营运资金65,438+0.1亿元,导致颐和春天出现重大资金困境。马军为了怡和春天的利益一直在催促中青中联公司,并发起仲裁。中青中联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兴禄作出决定,试图剥夺马军及原运营团队对公司的经营权。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青中联股份孙公司为中国青旅集团公司。七信宝数据分析显示,中青中联的实际控制人为北京英达信息产业研究院。2021年6月,中青中联公司撤资,颐和春天法定代表人变更为马军。
“京医通”背后的互联网医疗盈利痛点专家:未来可探索多方支付。
“京医通暂停后,还能用以前的号吗?省下来的钱能退吗?”
虽然运营商已经发声“双方谈判期间,公司将保障北京医通在线系统的正常运行”,但从庞大的用户群体来看,目前的焦点之一是谈判结束后,正在进行的服务能否继续正常运行。
4月19日下午,国家商报记者以用户身份拨打了北京同仁医院西院的联系电话。对方表示,北京易通是否停运还需要等待北京官方消息。目前同仁医院正在开会,具体措施还不清楚,但医院会尽力安排患者就医。对方表示,京医通的掌上卡不受平台影响,即使平台停运,掌上卡在其他自助机上仍可正常使用。
对于用户关于退款的问题,微信官方账号回复称“请到北京医通支持的医院建卡中心窗口,请携带您建卡时选择的证件原件,如代理人,也请携带代理人有效证件原件和就诊卡原件(北京医通卡/社保卡)”,“可在医院工作时间内取款”。
如果“京医通”最终停止,此后如何完成就医登记?目前北京患者网上挂号就医主要有两大途径,即京医通和114平台。114预约挂号平台微信官方账号主体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于2011月底开启“北京网上统一挂号时代”。
据2011官方平台报道,原北京市卫生局决定,通过遴选方式,由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承担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该平台通过电话和网站向公众提供服务。
资料显示,114的报名平台坚持公益服务,预约服务免费。除个别医院和专业外,预约期为3个月。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将由114独立运营,预约挂号的患者只需支付本地挂号费,无需另行支付服务费。
10年过去,北京医通的停业传闻逐渐浮出水面,这场停业风波也给同类产品敲响了警钟。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廖藏义表示,京医通是一个惠民、便民的在线医疗服务平台。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公益项目。其“关机”问题主要源于其用户付费的运营模式。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承担财政支持的责任。如果仅仅靠企业的公益性来推动,其发展必然难以为继。
廖藏义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热情高涨和公众需求迫切的困境,却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对于具有公共服务或公益事业性质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如京医通,应该让金融、医院、企业公益方共同合作,承担相应的运营成本,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