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海洋展望现在——中国新兴的海洋石油工业
到14世纪的明朝,中国是当时亚洲的强国。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包括越南南部(占城)、柬埔寨(真腊)、泰国(暹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郑和最后一次远征,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舰队,有63艘大船,27000多名官兵。从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与中国进行贸易。
郑和,本名马,云南昆阳回族。他是永乐、洪熙、宣德时期的宦官,所以被称为“三宝宦官”,他的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我们的祖先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开发海洋的宝贵经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江泽民总统称它为神圣的“蓝色国土”。
海洋赋予人类丰富的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重视近海域的海洋地质调查,以勘探油气为先。
1956年8月,海南岛西南莺歌海渔民首次在海上发现“冒泡油气”。渔船经过时能听到“啪嗒”的声音并点燃,民间称之为“鬼火”。广东鹦哥海盐场筹备处派人实地调查了这一传说,确定了油气的确切位置,并采集了样品。
1957年5月,石油工业部派马继祥等人对鹦哥海油气苗进行了调查,在海军的协助下,发现了36株油气苗,并对取出的含油砂岩样品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油气苗的存在。
1958年,地质部再次派张瑞祥等人到莺歌海落实油气苗,调查结果也证实了真实情况。
1960年3月,广东省燃料厅石油处首次在鹦哥沿海钻探8口井,最深388米,其中英冲1井和英冲2井分别获得原油150公斤和10公斤。灵冲1井和海1井也有油气发现,是中国近海大陆架第一口油气发现井。
莺歌海的油气苗已经成为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指南针”。星星之火,燃遍大陆架——北部湾、莺歌海、琼海东南部、珠江口、东海。1979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地质调查指挥部在珠江口盆地朱7井钻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海上油气重大突破。消息传开,震惊世界。国务院副总理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专程来穗祝贺。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浪已经随着改革的春风从南海推向了东海。
1983年4月,在东海平湖凹陷建设的“平湖1井”试图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尤其引起国外石油公司的关注。它和珠江口盆地的朱5井,同我一起飞,其乐融融,从而奠定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基础。
1996海洋石油年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
中国海洋石油年产13万吨只用了14年,而美国和前苏联用了20到25年,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了新的贡献。
早在1962年,国家科委就编制了10年海洋科学长远规划,提出要把“浅海石油资源调查研究”列为重点项目。之后,原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研究院在莺歌海进行了海上地震勘探实验,开创了我国大陆架地震勘探的先河。
1968年初,原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南黄海盆地进行了以石油勘探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5月,1974,我国自行设计改造的第一艘海洋地质双体船钻井船“勘探1号”首航南黄海,在其南部坳陷建造1井,拉开了海上油气勘探的序幕。
1970至1979,原国家地质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对南海北部陆架进行了全面调查,首次发现了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珠江口盆地。在此基础上,继续确定北部湾和琼东南盆地,总面积37.82万平方公里。
8月3日,1979,13,原国家地质总局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用“探二号”在珠江口盆地施工朱5井。在古近系获得了日产296立方米的高产油流,实现了我国海上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继南海之后,1983年6月,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上的平湖1井进行了首次工业性油气流动试验,取得了东海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平湖油气田的发现开创了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局面。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石油产业开始腾飞。渤海、东海和南海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与美国Arco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在琼东南盆地发现Ya13-1气田,面积53平方公里。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单一气田。1996-65438+10月,气田正式投产,向香港和海南省三亚市输气,年供气34.5亿立方米。
1994期间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捷报频传,发现东方气田。该气田是一个埋藏浅、产量高、气层厚、规模大的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约6543.8+0000亿立方米。它的发现使中国海上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5年6月,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南部肖春构造勘探肖春1井取得重大突破,日产天然气16013万立方米,产油200.04立方米。该构造位于苏堤构造带,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证明东海南部已具备探明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将是新的含油气区。在扩大平湖油气田勘探面积的同时,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宝云亭和孔雀亭构造上发现高产油气流,形成油气田群。
渤海湾和辽东湾油气勘探形势良好。继绥中36-1油田开发后,渤海石油公司于1995年在渤海发现秦皇岛32-6油田,探明含油面积67平方公里,估算石油地质储量近2亿吨,是中国第三大油田。目前,孤岛和埕岛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2.75亿吨,表明渤海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刘桦11-1油田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它采用了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石油开发技术和装置,使中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海洋石油开发高科技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油田总开发面积317平方公里,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33亿立方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海上油田。目前开发的第一个油田1,已于1996年3月正式投产,高峰年产量168万吨。
最近,东海油气勘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东海石油公司与英国超标石油公司合作,在32区建设丽水36-1-1井,在井深2250米的海相古新统砂岩层获得日产天然气28万立方米、凝析油18.07立方米,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油气重大突破。
短短五年,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迅速崛起,进入持续、高速、高效发展阶段。我国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有25个,石油产量1997达到1629万吨,天然气产量40亿立方米。
(本文发表于《中国地质矿产报》第三版1997 65438+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