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计师事务所屡屡成为造假的帮凶?
从蓝田到怡安科技,从秦风农业到科龙电器,近年来,一批上市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丑闻被曝光,而幕后总有一个“阴谋家”:大大小小的会计师事务所。
上市公司造假案中的“十假九谋”
在炮制蓝天神话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华伦会计师事务所,既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中介机构因涉嫌虚假陈述被告上法庭的案例。东方电子、st九洲、锦州港、科龙电器等证券民事赔偿案中,都有会计师事务所的身影。
7月初,小股东张爱萍起诉科龙电器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虚假证券信息一案,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7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59名律师组成了“科龙、德勤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全国律师维权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德勤“虚假陈述”诉讼中的法律问题和协调行动。
宋一欣律师表示,蓝田案的判决表明,只要虚假陈述存在,股东就可以将德勤列为第二被告,要求承担连带责任。
这不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第一次在中国受到质疑。此前,审计署在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质量检查时发现,德勤华永在审计中已查出安徽省顾靖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少缴企业所得税,但“未具体说明”。上海勤业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朱德峰说:“这说明德勤的职业道德有问题,这是会计师事务所最严重的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涉嫌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早已是“窗户纸”。今年4月10日,华元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确实存在财务数据失真、会计处理不当、收入不实、虚增利润等问题”。公司2001、2002、2004年的净利润应该是负数,但在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下,结果是“盈利”4946万元。
浮出水面的类似上市公司造假案,也明显呈现出“十假九同”的特征。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个造假公司背后都有一个问题会计师事务所:琼民源事件中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银广夏事件中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郑百文事件中的郑州会计师事务所...
中介机构参与诈骗,根子在监管不力。
“诚信为本,以德为先,遵循准则,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底线。但现实中,为什么“警察”和“小偷”会相互勾结?
监管不严,有法不依。复旦大学教授鲁长江说:“100个小偷中只有一个能被抓住,其余99个毫发无损。”法规的虚假和监管的缺位,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发现是“小概率”事件。鲁长江指出,内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现象很普遍。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80%以上是“无保留意见”,只有20%的报告可能会指出一些问题。
惩罚不力,诚信缺失。上海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涂勇表示,虽然《证券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禁止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但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民事赔偿和刑事追究存在法律适用问题,主要是行政处罚,很少通过司法途径实现民事赔偿。如湖北立华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一个“绩优神话”,为湖北兴化、活力28等5家上市公司出具虚假业绩陈述,事后才被合并。
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判决,判决不执行。这种奇怪的情况在银广夏、锦州港、东方电子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中屡屡出现,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上市公司造假的帮凶,却逍遥法外,造假的预期收益远远超过违法成本。
鲁长江指出,监管不力和处罚不力,客观上等同于纵容违规行为。就连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内地不断遭遇诚信危机。比如毕马威被财政部通报批评,还被指为锦州港案打官司;普华永道被财政部责令限期整改;德勤深陷“科隆门”等等。但最终,这些事件也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