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企业组织文化

调整一种合金企业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企业管理的精华,称为“新儒家”文化。哪个企业能率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哪个企业就能建立竞争优势。

——TCL集团总裁李东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TCL集团在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下,依靠TCL人的敬业和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没有任何国家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使TCL跻身中国十大电子企业之列,创造了民族企业快速成长的神话。但是,TCL也非常清楚:目前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面临的市场越来越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TCL企业的现状和外部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促成TCL成功的各种因素都不足以保证TCL在未来继续成功。TCL只有锐意变革,创新进取,提高管理水平,改革管理体制,融入TCL的企业文化,才能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进而把TCL打造成为真正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

TCL集团是由一个地方小国企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大的规模,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TCL的整体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企业还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地方。因此,去年年初,TCL集团提出了二次创业,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完成了部分企业的体制改革,开发了新技术和新产品,实施了全面经营战略。在更新经营理念、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也在有序推进。TCL为什么要进行业务改革?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就难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在市场方面,我们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特别是近年来,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在下降。根据国内贸易部提供的资料,中国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消费市场的增长率逐年下降:

1997的行情涨幅为13%,1998的行情涨幅将降至10.5%。过去由高速增长市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改变。大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导致许多产品领域过度竞争。彩电、VCD等。都面临着一个供过于求的竞争市场,必然会淘汰一部分企业,而且这种淘汰趋势正在加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在竞争对手方面,经营不善、产品落后、营销能力弱的中小企业逐渐被淘汰。现在TCL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三类:第一类是原有基础较好、经营机制转型较早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如联想、方正、长虹、海尔、康佳、海信等;第二类是近年来新的经营机制发展起来的民营或混合经济企业,如华为、创维、厦华、BBK、爱多、侨兴等第三类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如索尼、东芝、松下、贝尔、三星、LG、飞利浦等。与这些已经完成经营机制转换的国际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相比,TCL在综合实力、管理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上并无优势。与民营、混合经济企业相比,TCL在经营机制、营销策略、适应性、运营成本等方面优势不多。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企业可以凭借自身在某些方面的优势赢得一席之地。TCL在1993启动彩电项目的时候,在技术和生产上并没有任何优势。只是发挥了市场和管理体制的优势,然后逐步加强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使得TCL在短时间内崛起。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几乎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开展同样的新项目,因为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和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综合优势,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正是因为这种严酷的竞争现实,大量曾经辉煌的中国企业如今陷入困境。北京某杂志的调查显示,中国首批100位优秀企业家代表的企业,十年后存活下来的只有15%左右。所以改革开放十年崛起的中国,很少有企业能够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企业未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要求,在管理上缺乏创新,从而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国际知名的微软公司D总裁有一句名言:“我的企业离破产只有12个月”。他的意思是,如果企业不能保持创新和进步,一年后就可能不复存在。一个国际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还有这种危机感,更何况是一个成长中的企业?TCL要不断给自己敲响警钟,在企业内部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因此,进行业务改革以提高竞争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基于上述考虑,TCL在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驱动下,全面开展企业管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为自身争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应该是所有员工理念的提升和概括,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业务转型和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经营理念的实践和传播。管理改革和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对企业以往成功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和制度进行回顾和总结,使之更广泛地被员工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积极改进不足,提高管理水平,更新管理理念,建立更高效的组织结构,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在共同努力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全体员工逐渐达成对* * *价值观和* * *行为准则的* * *理解,从而形成能够保证企业实现“创中国名牌,建一流企业”目标的企业文化体系。

多年来,TCL一直倡导用企业家精神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实现发展目标。

TCL创业之初,就提出了“诚信、统一思想、坚决有效”的企业口号;1993年初,TCL提出了“团结、开拓、拼搏”的企业精神,并对企业精神做了明确的定义。TCL能够取得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TCL人,尤其是管理干部,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贯彻企业精神。这些企业精神是TCL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确保TCL不断发展的思想基础。企业的明天是昨天和今天的延续。TCL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即将最能推动TCL发展的思想、理念、精神、风格进行总结和升级,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并被所有TCL人广泛理解和接受,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为了下一步取得更大的发展,TCL重新定义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系统表述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创中国名牌,建一流企业。

经营宗旨: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企业精神:敬业、团队合作、创新。

TCL所谓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名牌”。就是要打造中国名牌,在全球市场有知名度,因为只有成为中国名牌,才能努力打造世界名牌;“建设一流企业”就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企业。一流企业的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综合型企业,二是国际竞争力。目前,TCL已经进入国际竞争,直接参与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中。因此,衡量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的标准不仅是能否在国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否与那些跨国公司竞争。你能不能具备这种竞争能力,直接取决于企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建立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流企业的标准。另一方面,一流企业应该是综合性企业,能够把握全面发展的机遇,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目前,我们的营销网络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展,并朝着多元化和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财务方面,我们去年成立了结算中心,最终发展成为财务公司,加强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

TCL的企业宗旨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其中,“为客户创造价值”是TCL经营理念的重大进步,改变了企业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明确了企业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是以高品质的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社会客户的需求,让更多的客户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认可TCL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就要求TCL人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TCL的品牌和产品将更具竞争力,企业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更好的效益。展,依靠员工实现企业目标* * *与先生

“为员工创造机会”——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的生存和实力。同时,企业也是员工生存和自我价值的载体。企业有责任满足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员工的发展和自我价值创造条件。为此,TCL要建立科学公正的员工考核和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实现职业追求,同时获得合理的回报和生活福利保障。

“为社会创造效益”——企业生存发展的过程,客观上也是为社会创造效益的过程。TCL是国有控股企业,企业创造的效益,更大程度上是为社会创造效益,为振兴民族经济,为民族产业发展尽自己的力量。这是所有TCL人的使命。

TCL倡导的企业精神是“敬业、团队、创新”,是“团结、发展、拼搏”企业精神的延续和升华。

“敬业”是鼓励献身事业的精神,本质上是TCL过去“拼搏”精神的延续;追求更高的工作目标,勇于承担工作责任,掌握更好的工作技能,培养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种精神是TCL过去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确保其未来继续成功的基础。

“团队”要求企业内部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还要对集体的工作和整个企业负责,提倡员工之间相互鼓励、关心和帮助。“团队”精神包含团结的内涵,但比团结的表现更系统、更积极。

“创新”精神一直是TCL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包含了“发展”的内涵。TCL比别人成长得更快更有成效,靠的就是创新、进取、开拓的精神。这是支撑TCL快速成长的重要经营理念。TCL只有在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超越对手。

TCL提出的经营目标、宗旨和精神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也是我们企业和员工的使命宣言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TCL就是要通过业务转型和管理创新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把经营理念变成TCL人的自觉行动,发扬“敬业、团队、创新”的企业精神。

实践表明,国际竞争力本质上是在国内培育的,企业的竞争力也是在企业内部培育的。TCL致力于业务改革和管理创新,最终目标是使我们的内部管理、考核、绩效改进和优胜劣汰符合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实现“创造中国名牌,建设一流企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