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企业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者和管理者,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施工环节在内的全面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并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建筑企业信用风险特征
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管理难度大、风险环节多的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和承包商各自承担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往往陷入盲目被动的状态,信用风险的威胁相对更加严重。
特别是随着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迅速推广应用,建筑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的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在内的综合管理任务。全面负责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施工进度和投资控制,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项目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不仅包括“业主与总包商”,还包括“总包商与分包商”,信用关系更加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市公共项目都归政府部门所有。因此,建筑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不仅是市场企业,还有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同时又成为“运动员”,形成更加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造成一定影响。
有各种类型的信用风险。
在传统的发包模式下,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任务,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是应收工程款和与业主的各种存款等财务风险。在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企业除了面临上述财务风险外,还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
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施工企业更多的施工管理使命,但也使其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和安全控制构成风险威胁。比如业主拖延工程款支付,强行干预设计施工管理;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使用的建筑材料或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容易造成工期拖延、投资过度、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甚至各种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
2.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各阶段的信用风险分析。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在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施工实施和工程竣工等阶段面临各种信用风险。
项目投标阶段
在工程投标阶段,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业主和项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不成熟,许多建筑企业缺乏对多业主信用状况的调查和了解,不清楚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即使业主的信用状况或项目资金事先有风险,但为了承揽工程,选择不予理会,投标策略为垫资低价中标的情况很多,这就为业主前期埋下了严重的信用风险。
合同签署阶段
项目总承包模式是近年来在我国探索的一种全新的项目实施组织结构模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存在权责不清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长期强势市场地位的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任大于权利”,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出现迟付风险。
施工实施阶段
在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商,不仅面临来自业主的工程款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商的合同履约风险。
1
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不及时验工,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增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
2
另一方面,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单位不履行合同,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
项目完成阶段
工程竣工阶段,业主拖欠工程验收款,未办理竣工结算,未确认工程变更和索赔,拖延返还工程保证金,导致施工企业未能及时收回工程款、变更索赔和工程保证金。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和保证金的管理,还可能引发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支付等风险问题。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和城市公共工程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情况和履约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
3.建筑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随着总承包模式的迅速应用和推广,施工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最重要的内部管理制度之一。根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管理者通过动态识别、跟踪、评估和应对相关信用主体的信用风险,可以有效降低业主和分包商的信用风险。比如在项目招标前,调查评估业主的信用状况和项目情况;调查和评估分包商的信誉、业绩和管理实力。
目前,国内建筑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和管理力量。以上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委托专业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拖欠工程款”和“押金退还”是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以资垫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是被放大。融资是企业提高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金额,保证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帮助企业具有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用好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施工企业应注意合同条款和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的权责划分,如付款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以降低业主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利用好工程担保制度,争取业主的支付担保,再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保函,形成对应收工程款的担保。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保障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和专业责任风险的有效途径。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全面负责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控制,应重视工程保险,利用建安、IDI一切险、安全责任险和各种职业责任险,为工程提供财产、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全方位保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