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概要模板

5乡村振兴战略总结模板

民族要复兴,农村就要振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结模板。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汇总模板1为切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20 _ _ _年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一、在20___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和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市及时下发了《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通知》, 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查处和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 二是严格实行动态管理。按月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贫困人口保障范围,以因病、因残等暂时困难返贫的贫困家庭为重点,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的保障金通过一卡通支付平台按时支付到位。三是适时提高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 调整后的标准自年月日起执行。截至年月日,我市登记在册的农村低保对象有32465438人,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有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对象的67.23%。 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66848人次、1635.68万元,其中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10多万元,有效发挥了农村低保的作用。

(2)临时援助。

为有效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2018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已分三批向各镇街拨付临时救助预备费93万元,启动应急程序,及时动用预备费救助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困难群众。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按月及时审批,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 _ _ * *,全年共批准临时救助291户,花费临时救助款99.92万元,户均救助款达3434元;其中救助165户,农村户籍临时救助支出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分20个月分两批向镇街拨付备用金31万元,确保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困难家庭基本生活。2020年累计临时救助资金130.92万元。

(3)农村贫困人口。

在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年 _ _ _ _ _ _ _ _为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自_ _ _ _ _ _ _ _ _ 20日起,我市农村贫困人口供养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农村贫困人口供养标准由原来的。

二。20 _ _ _的工作计划

(一)继续严格落实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强化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把握民生底线,服务疫情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因疫情、自然灾害致贫、返贫人员,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准确认定救助对象、科学确定救助金额、及时安全准确发放救助资金。继续实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利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积极开展急救,切实提高临时救助的及时性和效率。

(2)扎实推进社会救助脱贫攻坚行动,坚持“政策脱贫”,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员,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进式退休期限。密切关注已脱贫人员、收入不稳定人员、增收能力弱人员、返贫风险高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救助,确保“不落下一个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合作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与青白江区沟通密切合作,在成德融合区发展战略下,做好社会救助的融合发展工作。

(4)继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月度动态管理。同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及时调整困难群众救助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概要模板2

国土局按照区委确定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立足自身职能,按照区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年工作方案》的安排部署,立即行动,落实责任,研究制定措施,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首先,提前进行规划引导和安排。按照调整完善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十三五”规划,以土地整理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强了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的控制。

二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惠农。充分发挥土地整理的平台和综合作用,规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完善项目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田园综合体,让农民从土地整理中受益。

(1)黄旗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新打井37口,输水管道22246米,出水口509个,排气阀井36个,排水井36个,排水沟22670米,穿越涵洞15座,桥涵2座,船闸36座,配电室14间,低压电缆14,265438条。该项目已完成区级初步检查,正在为市级审查做准备。

(2)去年土地整理项目12 * * *新增耕地1077.05亩,其中4个项目新增占补平衡指标500.6565亩,已在省厅上报入库,正在实地核查。8个项目新增建设用地576.39亩,正在申报收储。(主要用于北斗科技园、老龄产业园、中基食品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田帅科技等园区)

(3)20 _ _ *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6,计划新增耕地1434亩,涉及5个街道和开发区。其中,11小项目已获区政府批准,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项目已竣工,1项目需重新招标,2个项目正在安排前期工作;

1个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预算;

四个项目已经获得批准。

三是科学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市国土局下达20年用地计划后,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向农村倾斜,主要用于农村社区和农村工业园区。根据坊子实际科学安排,我们确定了拟征收的相关地块,其中九龙街道下坊社区8.2亩,坊安街道葫芦埠社区6.93亩,新东棚户区安置56.56亩,范安溪曹庄机械加工项目15.8。

四是加快征地供地,做好农村产业繁荣和农村生态宜居保障工作。根据棚户区改造的进度要求,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土地征用和供应。召开专题会议作出部署,决战决胜,确保了凤凰新东片区、柳沟棚改片区等18个拆迁村征地报批进度,棚户区改造安置5个,面积4448.8+05亩,成交价66803万元,确保了村民安置顺利落地。在供地政策上,打破工业用地小于15亩的限制。今年智能装备园区供应了3宗面积小于15亩的地块,房安街道供应了2宗。

第五,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全力支持不动产登记网点向基层延伸。目前,九龙街已符合接受报名的条件。其他镇街都在积极准备。

第六,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摸清街道、村庄商业服装、工业、仓储、住宅等用地状况。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乡村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今年,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坊子区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通知》,成立了第三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开展了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月活动,并适时启动了坊子区第三次土地调查队招标工作。

二、下一步计划

在振兴农村战略方面,下一步我们计划有效运用以下政策措施:

1.因地制宜制定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对资源优势和特色突出的村庄,统筹城乡规模,因地制宜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与住建部门村庄规划相衔接,优化村庄布局,加强用途管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适时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5%的建设用地规模,拓展乡村振兴用地空间。

2.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鼓励使用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对急需落地的重点项目实行评估认定制度,纳入优先推进计划指标范围,给予重点保障。

3 .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先保障农民权益。根据比例,探索建立新的计划指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的比例。积极引导大中型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增减挂钩,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项目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概要模板3

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第一,加强城市规划。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我县于2000年投资18万元在填埋场西侧建设了一座日处理300吨生活垃圾的大型垃圾中转站,于2000年65438+10月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目前,库区已全面停止生活垃圾填埋。据统计,该县20年外运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2)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20__,165438+10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背街小巷、郊区、城中村、经开区道路全部纳入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还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员原则上按照镇每千人3名、村每千人4-5名的标准配备,环卫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性相对有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村环境保洁员1158人。

根据省里提出的“组清扫、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走”改为“两步走”,采取“县包镇(垃圾运输和处理由县负责)、镇包村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清扫和垃圾收集由镇负责)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目前,城市生活垃圾日产量不断增加,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到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20__年,县财政增加农村卫生奖补资金654.38+28万元,比20__年增长654.38+02.8%。大量资金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资金保障机制。

第二,推广垃圾分类。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即县城“细化三类二分法”和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在金水湾、金彩新村等试点社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推动政府机关和单位建立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送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梁镇率先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投放三类水果箱和垃圾桶,建设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现了村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到80%。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的宣传,基本目标是推动垃圾分类的实质性操作,通过设置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增强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把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到单位、社区、家庭、校园,努力让垃圾分类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管理,加快垃圾收集中转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城市东西部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工作,努力确保垃圾不落地、不堆积,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乡村振兴战略概要模板4

按照区委确定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国土局立足自身职能,立即行动,落实责任,研究制定措施,按照《20__ _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的安排部署,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首先,提前进行规划引导和安排。按照调整完善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十三五”规划,以土地整理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强了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的控制。

二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惠农。充分发挥土地整理的平台和综合作用,规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完善项目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田园综合体,让农民从土地整理中受益。

(1)黄旗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新打井37口,输水管道22246米,出水口509个,排气阀井36个,排水井36个,排水沟22670米,穿越涵洞15座,桥涵2座,船闸36座,配电室14间,低压电缆14,265438条。该项目已完成区级初步检查,正在为市级审查做准备。

(2)去年土地整理项目12 * * *新增耕地1077.05亩,其中4个项目新增占补平衡指标500.6565亩,已在省厅上报入库,正在实地核查。8个项目新增建设用地576.39亩,正在申报收储。(主要用于北斗科技园、老龄产业园、中基食品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田帅科技等园区)

(3)20 _ _ *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6,计划新增耕地1434亩,涉及5个街道和开发区。其中,11小项目已获区政府批准,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项目已竣工,1项目需重新招标,2个项目正在安排前期工作;1个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预算;四个项目已经获得批准。

三是科学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市国土局下达20年用地计划后,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向农村倾斜,主要用于农村社区和农村工业园区。根据坊子实际科学安排,我们确定了拟征收的相关地块,其中九龙街道下坊社区8.2亩,坊安街道葫芦埠社区6.93亩,新东棚户区安置56.56亩,范安溪曹庄机械加工项目15.8。

第四,加快土地征用和土地供应,确保农村产业的繁荣和农村地区的生态宜居。根据棚户区改造的进度要求,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土地征用和供应。召开专题会议作出部署,决战决胜,确保了凤凰新东片区、柳沟棚改片区等18个拆迁村征地报批进度,棚户区改造安置5个,面积4448.8+05亩,成交价66803万元,确保了村民安置顺利落地。在供地政策上,打破工业用地小于15亩的限制。今年智能装备园区供应了3宗面积小于15亩的地块,房安街道供应了2宗。

第五,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全力支持不动产登记网点向基层延伸。目前,九龙街已符合接受报名的条件。其他镇街都在积极准备。

第六,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摸清街道、村庄商业服装、工业、仓储、住宅等用地状况。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乡村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今年,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坊子区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通知》,成立了第三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开展了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月活动,并适时启动了坊子区第三次土地调查队招标工作。

二、下一步计划

在振兴农村战略方面,下一步我们计划有效运用以下政策措施:

1.因地制宜制定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对资源优势和特色突出的村庄,统筹城乡规模,因地制宜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与住建部门村庄规划相衔接,优化村庄布局,加强用途管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适时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5%的建设用地规模,拓展乡村振兴用地空间。

2.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鼓励使用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对急需落地的重点项目实行评估认定制度,纳入优先推进计划指标范围,给予重点保障。

3 .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先保障农民权益。根据比例,探索建立新的计划指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的比例。积极引导大中型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增减挂钩,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项目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概要模板5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镇于20__年率先推进武家庄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现将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信息

吴家庄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辖7个自然村,512户,1508人,耕地面积25000亩,森林草原8000亩。村民的收入主要靠传统的种田、外出打工和转移收入。其中以小米、小杂粮、玉米、土豆为主要种植业,羊和牛为主要种植业。该村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水电、道路、宽带、移民搬迁、亮化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齐全,老人幸福家园、红白理事会、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齐全。新农村建设成绩居全镇前列,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为示范村建设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施工情况

今年,我镇坚持以“村级组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强化”四大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按照全面实施期和巩固提升期分步推进工作。用了两年时间,成为镇上乡村振兴的标杆村。目前,主要完成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村级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实施,镇村两级分别成立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示范村建设项目放在突出位置。

二是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加快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一核”即以党支部领导为核心;“两委”即村民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一会”即村级事务协商会)乡村治理体系。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推进村务民主协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良好的家风、村风促党风。全面修订完善吴家庄村的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宗族、宗派观念,抵制和消除封建迷信等不良思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农村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破除陈规陋习,成立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委员会, 摒弃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

三是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过去,吴家庄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农民工、退耕还林补贴、种植养殖等。种植了所有的农作物,如小米、玉米、大豆和土豆,其中大豆和小米是经济来源。随着县镇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将逐步改善;在巩固农业基础、推广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劳动力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政策上,该村积极响应。全村大力开发种植优质谷子——钦州黄,全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种植结构。全村200多户农民种植优质谷子约1.5万亩。此外,杂豆、玉米等植物的数量也较往年大幅增加。

四是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为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壮大村集体经济,镇党委、政府协调民营企业国能煤矿投资119000元,在镇政府东侧削山填沟,动用土方25万平方米,借用耕地50亩,建成集镇广场2万平方米的地基。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已初步形成,排洪、排污、场平等配套基础设施已启动。下一步将申请多方集资,重点开展绿化硬化工程,建设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器材等设施,打造全县一流的镇级文化广场。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措施

在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项目建设过程中,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建设资金不足。由于我镇属于纯农业乡镇,乡镇财力紧张,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县级财政投入有限,导致项目推进阻力很大。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示范村土地流转、三改、环境卫生改善、文化活动广场规划建设等工作,以“村支书+致富带头人+农民”三位一体模式加快乡村振兴,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村文明“纯”、乡村治理“安”、农民收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