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例
论企业社会责任:1论企业对工人的社会责任。
公司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组织而职工作为非股东的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公司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公司与劳动者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益和快速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因此,现代公司法在强调盈利性的同时,也注重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那么公司应该对劳动者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呢?立法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制度建设来规范这个问题?本文将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劳动者;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权
一,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对劳动者的责任
按照传统的公司法理论,公司的唯一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即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公司只对股东负责,社会责任纯粹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其隐含的逻辑是,公司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可以极大地增进社会利益。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企业社会责任被反复提及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然而,究竟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关于这个没有统一的理论。一般来说,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除了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维护和促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它是对传统公司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修正和补充,但并不否定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是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对公司的影响。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债权人、公司所在社区等。)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其中,员工的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最直接、最主要的内容。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企业法中,尤其是在传统公司法中,工人不是公司的成员。但是工人的利益和命运与公司的运作息息相关。因此,工人是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为了促使公司有效保护和充分考虑工人的利益,当代各国无一例外地将公司对工人的责任列为公司社会责任的一项主要内容。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
(一)公司盈利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利润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兼顾公私利益(在法律范围内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其盈利性。如果公司不能盈利,就无法生存,那怎么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公司的盈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它们可以在公司利益的基础上辩证统一,相互促进。比如公司给工人更好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让工人更积极的工作,提高公司的效率。
(二)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事实上,从一开始,公司就处于法律规制的状态,任何法律规制都体现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一种价值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没有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公司。在实践中,中国已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法律规制,如《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低要求。这些规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不承担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一种刚性义务。
第三,强化公司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的意义
(一)保护工人的劳动权利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首要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义务。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是指除股东以外,所有受公司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人,既有现实的,也有潜在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因为工人是公司最直接、最重要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所有确立公司社会责任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将公司对工人的责任纳入其中。
1.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劳动者所拥有的高素质劳动力比物质资本更加稀缺,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是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2.劳动者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将工人与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保护工人的积极性,公司才能充满活力。
3.在劳资问题严峻、民主浪潮高涨的条件下,必须重视工人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缓解劳资矛盾。因此,为了保护公司劳动者的利益,也为了促进公司的良性发展,所有确立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将公司对劳动者的责任列为公司社会责任的一项主要内容。
(二)企业社会责任是实现工人劳动权的保障和动力。
公司和工人之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虽然他们的兴趣有许多不同,但他们联系紧密。公司的行为不仅影响着工人,还通过工人的行为影响着他们所接触的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始于公司的工人,他们对公司的长期成功和良好运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效率,而工人真正为公司利益贡献自己的才能的根本基础是劳动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有利于促进劳动权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反过来又会为公司的根本长远利益乃至公司制度的存在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基础。公司的社会责任可能会影响其短期利益,但如果公司注重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关注劳动者的健康并予以有效保障,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安全感可以使他们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公司自身的社会形象。对于社会而言,公司在保护劳工权益方面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越来越受到?赚工人的血汗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始在各国提出,并逐渐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目前,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主要将社会责任标准作为其在劳工权益保护领域实施和验证的工具和手段。目前,关于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三类:政府和政府间组织的标准,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公约和《联合国人权宣言》;非政府组织制定的非政府标准,包括联合国全球契约(GC)、道德贸易行动(ETI)指南、SA8000等。跨国公司自己制定的供应链行为准则,如迪士尼、沃尔玛、耐克、宜家等。
四、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及完善建议
目前我国《公司法》在制定时可能并没有自觉地基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但现行《公司法》的一些规定体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精神。比如《公司法》第14条第1款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该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公司必须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该法第16条还规定:公司应当为其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其他国有投资者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应当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实行民主管理。?此外,《公司法》第52条第2款、第56条、第68条第2款、第122条和第124条第2款也对公司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作出了规定。
这些规定突破了传统公司法以公司营利为唯一价值取向的做法,要求公司在追求公司和股东利益的同时,采取措施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员工的利益。200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在借鉴国外公司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并要求上市公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第81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该守则还原则上规定了维护雇员在公司的利益。守则亦要求上市公司注意其社会责任,不得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尽管如此,我国《公司法》应当明确规定公司的社会责任,包括公司保护劳动者劳动权利的义务。虽然这一义务可以是可有可无的,在《劳动法》中已有规定,但公司经理在《公司法》这一组织法中作出这一规定,意义非同寻常。这意味着公司经理不仅要承担对股东的义务,还要承担对职工负责的义务。它授权公司管理者利用公司资源来履行这种原本是道德上的义务,其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到法律的认可,而不需要受到股东的追究。此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有时会受到强大的外部压力而承担社会责任,而这种授权更有可能被公司社会责任的权利主体实际受益。
摘要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者是无尽财富的创造者。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应积极践行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劳动关系的和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及其制度完善。
从经济法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为经济法对企业行为的规制,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价值目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公司声誉的建立和长远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和探讨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公司法,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公司制度的完善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法律
相对而言,公司社会责任和营利责任是指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承担持续促进不特定社会利益的责任。公司不仅是营利性法人,也是社会组织。它不仅是股东获取利润的工具,也是其营利行为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全称为CSR(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由美国Sheldon于1924年提出。几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已经被立法和司法实践所确定[1]。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全球首个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进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国内学者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含义和本质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它产生于企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演变。社会期望公司经营者对股东利益负责,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制度设计、角色定位、经营管理应充分体现相关企业利益相关者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意志[2]。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和特征来看,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是传统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合理补充和扩展,它明确了企业利润合理化和社会责任合理化并重的双重价值目标,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第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综合性的义务,包括企业对社会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3]。一方面,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是社会使命,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应表现为公司经营管理对社会必须承担的法定责任;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通过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社会期望或企业自愿履行的道德承诺。
二,现阶段我国强化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公司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与公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利益群体,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司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制造者,因此加强和落实公司社会责任是必要和迫切的。
首先,它有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中,公司的发展是各种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类型的公司中,各种资源在成本、信息、风险、损失、价值、利润、贡献和回报等方面的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利益的参与[4]。否则,由于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权衡自身利益时,往往会牺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致不平等竞争,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
其次,有利于公司声誉的建立和长远发展。强化公司社会责任与提升公司软竞争力相结合,可以协调公司内部股东、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符合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体现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目标,从以短期速度为标杆的角度向追求长期利益转变,避免政府不必要的法律规制,有利于公司自身形象和信用体系的建立,保证公司持续、长远发展。
第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强烈反对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和讨论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公司法,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公司制度的完善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三、新《公司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和完善
我国《公司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公司追求利润目标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做出了平衡,从只强调股东责任转变为强调包括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这使得中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正式得到法律的规范和支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公司法的一大特色。
第一,通用条款的规定。
法律维护正义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平衡过程。面对市场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日益暴露的弊端,《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五条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对传统公司角色或目标定位的突破。
第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公司对债权人的责任对于有效履行依法订立的合同和确保交易安全至关重要。《公司法》第1条规定,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是公司的立法宗旨之一。第二十条第三款: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可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引入体现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第三,董事和监事制度的完善。
公司法不仅在总则中包含了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而且在分则中设计了充分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制度。就职工董事制度而言,《公司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第六十八条要求,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者其他国有投资者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当包括公司职工代表;第四十五条第二款和第109条第二款允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职工代表董事制度;第52条第2款、第71条和第108条要求监事会应当包括适当比例的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有助于扭转部分公司职工监事比例过低的现象。
第四,工人的劳动保护和民主参与。
《公司法》第17条:公司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同时规定,公司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公司法》第18条:公司职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组织工会,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司应为工会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公司工会代表职工与公司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此外,公司在研究决定改制和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信息查询和披露条款。
《公司法》第六条第三款:社会公众可以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查询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提供查询服务。?扫清公众监督的道路;第三十四条:?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决议、董事会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在中国的国情下,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其内容和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在学术研究中,还是要问如何具体落实,否则就成了纯粹的道德诉求[5]。
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环境。
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首先表现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规范。通过强化董事的职能保证公司在决策时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6],强化监事会的职能,保证公司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效监督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
第二,整合法律资源,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框架。
一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往往需要多种法律的协调。我国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散见于《公司法》之外的许多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制度设计所必需的统一性和关联性。因此,应以社会利益为标准,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资源并加以整合,从不同主题和范围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框架,明确社会责任的主客体范围,使企业社会责任精神具体化、内容清晰化、可操作化。
第三,进行道德立法,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激励?约束?机制。
在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中,有一些高于法律的道德义务,比如社会福利、公益事业,是公司自愿的,但是国家要设立相应的?激励?约束?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机制。再如公司对外财务和社会信息的宣传和披露,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公益诉讼制度和诉讼维权机制的建立。
第四,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目前,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司自定义责任标准,另一种是国际统一的社会责任标准,即SA8000标准。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培养到制度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形成全方位的推进策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全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7]。同时要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指数的数据库,把这些对于社会责任或者环境保护的因素作为一个具体的指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体系结构可以借鉴国外标准的普遍做法,也需要突出我国转型发展阶段的国情和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将其落实为具体有效的实施对策。
参考资料:
[1]鲁。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2]刘俊海。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
[3]黄寅。商业伦理: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7。
[4]廖斌,徐景和。公司多边治理研究[J].政治论坛,2003年(1)。
[5]刘莲玉。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2。
[6]刘俊海。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商业结论汇编(第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7]赵琼。广东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J].大贸易,2004,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