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gt800字左右
上海世博会的高科技无处不在。比如OK:SAIC通用汽车馆展出一款名为“Leaf”的概念车,可以将太阳能、风能甚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电能来驱动车轮。再比如住进去:形似蚕宝宝的日本馆被包裹在含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中,被誉为“能像生命一样呼吸的环保建筑”;还有,以色列国家馆展示的“胶囊体检仪”,大如普通药丸,内含更小的高科技微型摄像头;吞咽后医生可以“零距离”检查病情,但没有常规检查带来的痛苦。
事实上,世博园里的一辆车、一根线,甚至一块砖、一根管子,都蕴含着尖端的高科技成果。他们似乎在告诉游客,这不是想象中的东西,而是未来真实的生活。
另一方面,世博园充满了最传统和“古董”的东西,其中一些甚至与神话有关。
进入墨西哥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4米高的艾卡特石碑。艾卡特被古代墨西哥人视为人类的创造者,为人们提供了玉米粒,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品总经理何塞(Jose)表示,他们这次带来了约30件珍品,除了有羽毛的蛇神石碑,还有仙人掌石碑和玛雅文化中最古老的羽毛人物版画,凸显了神秘的玛雅文明。
同样“过时”的还有尼泊尔馆。这个博物馆的展品和装饰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尼泊尔馆的负责人表示,它展示了寺庙城市加德满都作为建筑、艺术和文化中心的1000多年历史,并探索了它的过去和未来。
自5月1开园以来,高科技和传统文化也受到游客的欢迎。人们愿意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只为一睹新能源概念车、巨型IMAX屏幕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的真容,也愿意在众多历史珍品前花上半天时间徘徊、品鉴。
当然,传统和现代的展品都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中国馆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上河图》,日本馆可以用小提琴演奏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都是最受欢迎的展品。
城市越发展,越应该重视历史记忆的保存,历史记忆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诞生于工业革命的世博会,曾经最关注的是机器及其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从19世纪末开始,科技成为世博会的灵魂。20世纪下半叶,各类世博会的主题中出现了“和谐”、“未来财富”、“重新发现”等更具反思性的词汇。
世博会2010将在上海举行,其命题“城市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和其他城市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创造高度人工化的生活环境,造福所有城市居民。
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在日本爱知县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智慧”。由此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和生态。21世纪的主导住宅是绿色家居,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21世纪的主导环境是绿色环境。绿色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绿化是体现绿色的重要环节。
绿化,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绿化可以美化环境,释放氧气,降低噪音,降低温度,阻挡沙尘暴,改善环境。不仅如此,绿化还可以减少人们的恐惧和愤怒,促进积极的心理反应。可以说,绿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世博会上海将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随着申博倒计时,表盘上每一分钟都在动的指针,拨动着所有关心世博的人的心弦,尤其是与世博工程息息相关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毕竟,400公顷的申办场地将有60%-80%是绿色的。绿化对于上海世博会2010的城市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首先,绿化可以促进上海的城市建设。据了解,世园会2010将有多条垂直于黄浦江的绿植廊道,将绿化带从滨江地区延伸至城市腹地,犹如现代城市与自然的纽带;在绿树的映衬下,一座400-500米长的游客专用花桥将横跨浦江两岸,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志性建筑。世博会结束后,世博会的空间将根据这一地区的城市原型进行改造,它将融入上海的市区。绿色走廊和运河将被保留。跨黄浦江的花桥也将保留,它可以引导游客到一个新的城市公园散步。展览结束后,它将作为城市面貌的一部分,成为上海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其次,绿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4年2月2日,上海正式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上海也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1990,上海还在还债阶段;但2004年,上海新建绿地1.800公顷,绿化覆盖率3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内环以内基本消除了500米服务半径的绿化盲区,建成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由于2010世博会,将建设更多的城市绿地。在绿地建设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而且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以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10,上海达到目标指日可待。
不仅如此,绿化还会带来经济增长。由于2010世博会,上海的房价会上涨。房地产投资方面的数据显示,绿地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房地产开发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绿地永远在公园周边——公园附近几乎没有“长草不高价”的房价。这几年公园附近的楼价至少涨了1000元每平米,靠近绿地的楼盘平均销售套数会比远离绿地的高很多。
没有绿色的家园,就没有宁静和安详。没有了绿草地,只有一片片苍白的道路,在强烈的阳光下,苍白得刺眼...
水是生命之源,绿色是生命之色。只有充满绿色的城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概念。
如今,世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参观它。在世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最新的技术和最好的技术,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古老和经典的元素。
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和日本馆的《茉莉花》,都是传统的、历史的。看着这些,我们不经意间想到了自己。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中的绿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人们已经离开了以前的石库门,搬进了冰冷的公寓。人们已经放弃了手写信件,转而使用msn和qq等流行的网络软件。年轻人不是以书为中心,而是无缘无故出现各种“门”。社会的快速发展确实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有一些弊端。
作为学生,我们在当代社会是不可能做到“对窗外事充耳不闻,专心读圣贤书”的。复杂的社会,眼花缭乱的诱惑,各种无端的称呼:80后,90后脑残的名字已经让我们不堪重负。不仅如此,考试压力越来越大,减负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现在老师关注的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只看分数。高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以前小时候总是听老师讲雷锋的故事,现在社会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东西还是看比较好。是我们的价值观变了还是受害者变坏了?也许当你好心上前帮忙的时候,等待你的是一笔巨额的医疗罚款。有些人一直在利用人内心的善良,人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善良,反而变成躲在角落里看热闹。也许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功利化,人们越来越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这些都让人觉得心酸。
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传统和经典。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让我们静下心来,做最真实的自己,而不只是一只追逐金钱和利益的蜜蜂。
新华社上海5月4日电(记者冯叶、韩杰)走访上海世博园,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反差”。有些是最“高级”的:高科技、智能化、挑战极限;有些是最“过时”的:古旧的、手工的、神秘的。
尖端科技与传统文化在世博园区交相辉映,这“两种表达”深刻诠释了城市和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世博园向来是人类最新最具创意发明的“秀场”。在19世纪的中国,人们曾把欧洲刚刚兴起的世博会称为“眼花缭乱的展览”。
上海世博会的高科技无处不在。比如OK:SAIC通用汽车馆展出一款名为“Leaf”的概念车,可以将太阳能、风能甚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电能来驱动车轮。再比如住进去:形似蚕宝宝的日本馆被包裹在含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中,被誉为“能像生命一样呼吸的环保建筑”;还有,以色列国家馆展示的“胶囊体检仪”,大如普通药丸,内含更小的高科技微型摄像头;吞咽后医生可以“零距离”检查病情,但没有常规检查带来的痛苦。
事实上,世博园里的一辆车、一根线,甚至一块砖、一根管子,都蕴含着尖端的高科技成果。他们似乎在告诉游客,这不是想象中的东西,而是未来真实的生活。
另一方面,世博园充满了最传统和“古董”的东西,其中一些甚至与神话有关。
进入墨西哥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4米高的艾卡特石碑。艾卡特被古代墨西哥人视为人类的创造者,为人们提供了玉米粒,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品总经理何塞(Jose)表示,他们这次带来了约30件珍品,除了有羽毛的蛇神石碑,还有仙人掌石碑和玛雅文化中最古老的羽毛人物版画,凸显了神秘的玛雅文明。
同样“过时”的还有尼泊尔馆。这个博物馆的展品和装饰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尼泊尔馆的负责人表示,它展示了寺庙城市加德满都作为建筑、艺术和文化中心的1000多年历史,并探索了它的过去和未来。
自5月1开园以来,高科技和传统文化也受到游客的欢迎。人们愿意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只为一睹新能源概念车、巨型IMAX屏幕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的真容,也愿意在众多历史珍品前花上半天时间徘徊、品鉴。
当然,传统和现代的展品都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中国馆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上河图》,日本馆可以用小提琴演奏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都是最受欢迎的展品。
“令人震惊和感动,”来自浙江的中学教师李秉文告诉记者他的事后检讨。“城市越发展,越应该重视历史记忆的保存,这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诞生于工业革命的世博会,曾经最关注的是机器及其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从19世纪末开始,科技成为世博会的灵魂。20世纪下半叶,各类世博会的主题中出现了“和谐”、“未来财富”、“重新发现”等更具反思性的词汇。
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说:“世博会约有65,438+0/3的展馆是由旧建筑改建而成的,保留旧建筑是我们对世博会的最大贡献。”世博会体现了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最深层的思考,它追溯过去,通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