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制度有哪些?
内部控制是指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预防、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
(1)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并有效使用;
(二)确保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可靠、及时提供;
(三)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实施;
(4)尽量压缩和控制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为企业实现更大的利润目标;
(5)预防和控制,尽早识别各种错误和弊端,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
(6)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是一些人习惯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规范操作,就不用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容易片面强调组织结构改革的重要性,而忽视控制方法的跟进和强化;这使得企业改革脱离了微观治理机制。
(二)产权关系不明。
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完善,甚至是有形的,尤其是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多国企在改革过程中盲目“放权让利”,导致原来厂长分管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是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高度重叠,造成国企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内部控制受益者模糊。这种责权利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无法控制经营者,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形同虚设。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监督和评价,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从属于财务部门,由同一个人领导,因此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此外,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中,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只是审计会计账目,而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内部审计中的应有作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和企业内各种组织履行指定职能的效率。
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改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控制环境中有许多要素,如价值观、组织结构、控制目标、员工能力、激励和诱导机制、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建立。
2.应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控制主体解决内部谁控制的问题,控制目标解决为什么控制的问题。一个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包括企业内部的四个层次的经济主体,相应的,企业内部也有四个控制主体,分别是股东、经理和普通员工,他们都有自己的控制目标?股东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乌鸦运营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经营效率;管理者的目标是完成责任目标,获得企业经营的真实报告;普通员工的目标是遵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3.必须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手段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控制法作为管理当局直接控制他人授权使用和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许多内容,如制定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编制计划,评估业绩和计划,调查和纠正偏离预期的差异等。,实施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需要辅之以积极的人事政策。要培养和引进一批素质高、管理方法先进的人才,改善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和作风,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总量控制意识,从而形成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建立有效的控制活动
1.人员控制。
(1)职责分离。责任分离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企业的所有交易或事项,都应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不同的责任和权限,形成制衡机制。
(2)工作流程。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让每个人的工作自动制衡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用为每个岗位设计一个工作流程图的方法,在工作流程图中明确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正确工作的结果。工作流设计的目的应该是规范管理流程,也就是让不同的人按照工作流做同样的工作,结果会是一样的。
(3)票据和记录控制。将票据保管人员、收款人员和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开;所有票据应提前编号,所有无效票据应妥善保管,已使用的票据应由会计定期注销,并及时与票据保管人核对,防止交易记录遗漏或重复的现象,确保所有收入和结算资金都能及时准确地入账。
(4)资产联系和记录使用。资产和记录的访问和使用主要是指限制对资产和重要记录的访问,以确保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采取物理和技术保护措施。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每个岗位只能用自己的密码接触自己负责的数据,审核岗只能查询和审核数据,不能有修改已经形成的数据记录的权限。
(5)绩效考核。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对自己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各部门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绩,还可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通过绩效考核和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的工作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也会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来实现。
2.信息系统的控制活动。在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中,信息系统产生的欺诈现象比人工操作更加隐蔽,因此对信息系统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应采用权限控制、数据输入输出控制、手工凭证控制等方法。所有岗位都要设置密码,防止他人越权使用自己的权限,绝对不允许没有权限的人查阅或修改数据。
(C)加强内部遏制系统
内部牵制是指在具体业务划分时,业务的全过程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与之相连的部门可以自动检查前面工作的正确性。它包括适当的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划分、凭证和记录、访问控制和独立检查。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比如在会计信息收集和分类的过程中,除了单据的编制,还要有会计主管的审核和批准;再比如现金流量业务,现金收付、收入支出、印鉴保管、记账等业务的审批要分工管理,相互牵制。
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用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效果。岗位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明确界定并严格控制每个员工在某一岗位的绩效时间。关键岗位要经常轮换,次要岗位可以少一些。存在的问题从轮岗中暴露出来,暴露出制度和管理的缺陷。
(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体系。
切实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认识,强化考核、监督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和财产安全,监督企业以合理合法的良性方式发展。内部监督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监督和检讨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对重大风险的监督和审查应成为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分。
2.应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部审核应独立进行,内部审核员应经过适当的培训,并配备胜任和有效的人员。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监督和评价的一部分,应直接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
3.无论管理层或其他控制人员是否发现内部控制缺陷,都应及时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果断处理。要树立全员控制意识,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促进企业控制环境的建立,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实现预期的内部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