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给投资者买理财产品是好事还是坏事?
很多投资者往往认为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是一种无所事事的行为。事实上,从利润增长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的这种操作属于一种相对中性的行为。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通过二级市场融资并投入生产,最终会给中小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但是生产环节的资金可能会闲置一段时间。在闲置期,如果上市公司不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将导致这笔资金无法产生任何收益。毕竟这笔资金如果短期内不能投入生产建设,不进行理财操作,就只能躺在公司的银行账上。从收益的角度看,躺在银行账面上的资金并不能产生收益(或者只能提供低活期利息),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会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种行为也是理性的选择。
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需要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因此,我们经常在上市公司的不定期公告中发现“某某公司用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或“某某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到期收回”等标题。我们只需要打开这种公告,就可以知道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大致操作和收益情况。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能及时收回理财产品本金,并获得相应利息。这种利息收入最终会计入上市公司的利润积累。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市公司相应的理财行为对投资者来说是好事。
但上市公司的财务运作不宜过于频繁。如果一个公司频繁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说明该公司生产效率不高,大量资金闲置,对投资者来说不是长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