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研究暗流涌动的前夜

本人就读于北京某著名985学校,已毕业多年。想起高三刚开学那年九月的一个晚上,我还是不寒而栗。

?我大学前三年的大部分时间。直到那天我才知道,在我身边不知不觉发生的残酷而惨烈的斗争(暂且称之为斗争),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明媚的阳光暗流涌动。

?那天学院的教导员通知每个班长,七个小班每个班有两个班干部,晚上六点去教导员办公室复习,计算学院前三年170多人的综合评价分数。这个分数,加上每个人各科成绩的加权平均分,就决定了保研名额的归属。晚饭后,我以副班长兼团支书的身份和班长一起去了办公楼。我们没想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夜晚来迎接我们。

?共有170人,大家填写的综合测评表放在了指导老师的办公桌上。在场的班干部每人都拿到了十几份,教官给我们发了一份分级规定,大家开始忙碌起来。

?没多久,第一集来了。

?我们学院细分为四个专业。第二个专业的学生A,暑假参加了校外的一个IT项目。他似乎非常重视这个项目。据说他跟学院提过很多次了,这次申请这个项目会拿20分。这种情况在评分规定中非常模糊。如果按照优秀的社会实践来算,应该是10分,但是这个项目的含金量明显高于社会实践,20分似乎有点高。导游说15不要给,在场的人好像也没什么异议。

?此时,这位A同学所在的班长突然表示反对。原来,同学A一直在微信上联系在场的班长,实时关注评分结果。知道我要给15分,我立马就炸了。我告诉班长不要让教官复习。请让院长决定。如果不行,他就直接来办公室“见导师”。

?15和20,相差5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最后百分位加权是0.16分。可是,导游一查,就坏了。a是第九个专业加权平均数。

第二专业55人,今年考研保位下降到7位,增加0.16分,很可能从第九位上升到第七位(虽然结合综合评价排名不确定,但还是比较接近)。听到这个信息,七大学生所在班级的班长也说话了。他认为这个项目作为优秀的社会实践是好的,给10分是合理的。要求20分简直是做梦!而且他说了一句极其残忍的话:他对这个项目有多大的贡献,不是他自己能说的。谁证明他做出了价值20分的贡献?还要求向院长汇报。

?每年例行的水水综合考评几乎成了决定性的事情,气氛变得有点诡异。这个0.16的分数现在是不敢做主了,于是导师决定,把同学A的综合评价报领导决定。

抬头望去,窗外的夜有点吓人。这个漫长的夜晚才刚刚开始。我看了看身边的监视器,他的表情有点凝重。

没过多久,当晚的第二个小高潮来了。这件事与其说是学生故意打投机擦边球,不如说是学校自己制定的规定漏洞百出,想打擦边球的人打到了懂行的人手里,很有戏剧性。

这个撕的点是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工科生都知道。

?学校厚厚的评分规定中有一条很不起眼,上面写着: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加分项目,请参考学校“XX杯”科技竞赛。XX杯在学校技术含量和含金量都非常高,加分也很可观,类比不亏。但是校规在另一个地方给出了一个“全国科技竞赛”的大致对照表。最神奇的是,这个对比表居然包括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这个严重的错误导致了两套评分标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审核的时候有人觉得XXX真的很牛逼,一个飞思卡尔一等奖加了60分(XX杯一等奖加了60分)。这句动情的话引出一出好戏。

?出席审计的学术委员会之一恰好在那一年参加了飞思卡尔。他听完,皱了皱眉头,说:“给我看看成绩单。”盯着成绩单看了一会儿,学术委员会抬头想了一会儿,冷笑了一声:“他那一个只是预赛一等奖,他们华北赛区的组没有一个拿奖的。”

?有趣,大家开始听故事。原来华北预赛是二等奖,华北决赛也是二等奖,于是他老老实实按照XX杯规则给自己加了40分。那个同学预赛一等奖,想给自己60分决赛不排名!

?但问题是,华北初赛是正式比赛吗?是的。它是飞思卡尔的一部分吗?有,都是官网写的。要不是知道事情根源的人,这60分早就糊里糊涂的给他了,科技大赛本身的分量就很可观,包括这60分加上要踩的人数。

?所以这个怎么加,先提出了最黑的建议:根据“国赛”规定,“参赛未获奖”,加5分。毕竟预赛的含金量比决赛差一点(两套标准的后果)。60比5,强硬,太强硬了。

?导游很快拒绝了。毕竟飞思卡尔的预赛含金量并不低,而且如上所述,预赛也是飞思卡尔比赛过程的一部分。反正学术委员会占据所有制高点的40分二等奖,天时地利人和之类的,而且是揭露场外猫腻的大功臣,现在咄咄逼人之类的。

?最终,经过大约10分钟的讨论,我们讨论出一个结果,5分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斩草除根,60分是梦想。所以按照XX杯创意论文大赛一等奖,算20分。60比20,这个差距估计当事人完全接受不了,但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会闲着没事瞎扯的。导游还告诉我们,走出办公室就不要再谈论今天遇到的有争议的事情。飞思卡尔是成群结队来的,以至于至少三四个人的科技竞赛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怕的是,当规定出现漏洞时,最终的司法权掌握在导员手中,我们十几个人的意见可能会被导员的意见挟持。学院里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间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最后的综合评价分数是否是自己一开始所期望的。

?当然,这个打擦边球的学生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谁让你撞上了知道内情的人?

偌大的办公楼灯火通明,八楼一角的办公室被灯光照得异常苍白。已经快4个小时了,审核的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漫长的进程逐渐消磨了每个人的耐心。毕竟这个研究生导只是个学生,我感觉他也有点坐立不安。忘了说,这个时刻真正应该负责的专职导员,居然在这个房间休息的时间跑掉了,每天去另一个校区开会。他扔锅的能力简直一流。

?阴郁的气氛需要一个爆发点。很快,一句国民骂从一个班长口中发出。当所有人都靠过来的时候,一个闪亮的身影被发现了。女生德育、社会活动、作风得分***190分。

?这还没完,另一个模特马上被抓了出来。男生和学生工作为主,各岗位和学生工作加分170分。-

?大家都疯了。这是什么概念?这些加分虽然不如科技竞赛,但粗略算了一下,相当于100分中的4分。可以明确告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2.7分。我们学院除了超级渣渣和学神,基本上每50个人有7分左右的差距。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现在不参加科技竞赛,通过加分就能甩出几十个人。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学校的科研氛围太浓,人文熏陶不足。另外,当时在场的人真的有嫉妒心理。我们很反感这种只靠文化品德活动来加分的学生。在场的所有人,甚至两个同学的班干部,都达成了一种奇怪的默契:这两个人给的加分肯定有很多水分,一定要想尽办法挑毛病,想尽办法把他们的分数砍下来。

?经过仔细的鉴别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网上搜索和直接询问知情人),我们的一些结论如下:

?第一个是那个女孩。

“合唱团骨干,积极组织合唱团培训,帮助加入合唱团的弟弟妹妹们”。首先,她在合唱团不担任任何职务,只是一名普通成员;其次,近几年我们学校的合唱团也没有拿过什么奖。结论是这个不加。

在北京做400小时志愿者。这很厉害,我们很佩服。但很抱歉,我们目前必须严格遵守奖金规定。市级优秀志愿者和校级优秀志愿者的积分数是白纸黑字规定的。你没有那个头衔?那么对不起,时间没用,所以加起来不算。

“积极参加和组织文艺活动”。这些都是文艺部门的职责。而且作为学生会成员,学生会已经给她加分了。文艺部作为学生会的下属部门,很抱歉我们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

最终成绩:190分,经过审核,实际加40分。

?下一个是男孩。

"我在许多社团和学生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经查,此人的话涉嫌水分严重,混淆概念。诚然,他加入了很多社团和组织,但他只是一个普通成员,重要职位至少也是副会长级别的吧?抱歉,很多群不能给你积分。

“协会会长A”(A是我们学院的名字,就不透露了)。协会A是我们心中的闲庭。文体活动由学生会各部门组织,竞赛由科协组织,社团活动由社联负责。被骂的事情也由团委和学生会处理...这个协会A什么都不做,但是现在想想,我是加分的。没有法规的支持,我们一致决定不给他。

……

最终结果:复试170分,实际加70分。

?不得不说,当时我们是很开心的,但是一想起那晚的场景,我们似乎就有些过火了。我们都是同学,没有什么恩怨。我们只是想通过文体活动和学生工作,为自己多争取点,但是我们又是如此的疯狂。如果他们差点没研究成功,那我们这些疯狂到要给他们扣分的人都有责任。而且当时年轻的导游并没有阻止我们这种行为,或者说他阻止不了。。。

6点开始的审核一直持续到10多。加分的理由越来越多,看似很奇妙却有些道理:献血,帮全班同学在图书馆占个座,暑假志愿为夏令营打工...每个人都很忙,有很多事情。看到这些东西,我难免有些不安。我不再仔细比较厚厚的规定,我渐渐失去了理智。失心疯就是分数有点过分,有些是符合规定的。年轻的导游表情凝重地在我们中间来回走动,他可能意识到情况有点失控了。于是,他拿起电话,转身推开门。

大约15分钟后,向导回来了,在此期间我们已经审核了所有的列表。导师让我们每个人整理一下审核分数和初试分数相差较大的名单,然后说:“今天到此为止。大家都辛苦了。这些差异较大的分数将按照补充规定重新审核。”

该来的总会来。

听学姐说,在我们学院,有一个很神秘的文件,就是关于综合评价的补充规定。每年宝颜进行综合测评时,都会有一些争议点。当纠纷无法解决时,学院会将其搬出,以法官的姿态决定最终结果。

最妙的是,这个补充规定前所未见。它已经成为一个传说,一个图腾。

有人质疑结果,补充规定就会作为最终的权威武器出现,堵住大家的嘴。

走出办公楼,我深深吸了几口夏末秋初夜晚的空气。过去的四个小时真的很压抑。我和班长相视一笑,有点庆幸自己是人渣,不用考虑保研的问题。

而且那晚在办公楼发生的一切都不会告诉同学,会造成混乱,这是我们的默契。就算有人问,我们也只是说:去套路,登记分数。

事实证明,我们班的人数大大减少了,研究区大神们的分数也极其接近。综合评价分数某种程度上真的成了决定性的东西。经过我们后期的对比,文化课加权平均分和综合评价后的总分对比,学院的30-60排名区间几乎被重新洗牌。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专业课是有保证的,结果综合评价后很多排名莫名其妙的丢了,失去了保研资格。

这几乎是学院历史上最混乱的过程。很多人强烈要求公示综合评价结果,因为他们不相信综合评价结果会对最终排名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有很多人心态直接崩了。后来学院的宣传简直是火上浇油,因为宣传内容居然三天换了三次,引发了更大的质疑声。

当然,按照我们学校的传统,学生是永远做不到的,但是学校以非常强硬的态度解决了所有的纠纷。当然,我等人渣的时候也没在意具体细节。

阳光依旧明媚,每年研究保护的过程都像这阳光一样干净透明,没有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