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险公司资产负债错配及其管理研究

一,寿险概况

所谓人身保险,是指以人的生命为标的物,以生死为保险事故的一种人身保险。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逐年增加,中国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人寿保险。人寿保险到底是什么?

人寿保险可以理解为当被保险人的生命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支付保险金。起初,人寿保险是为了保障不可预知的死亡可能带来的经济负担。后来,储蓄被引入人寿保险,所以保险公司也会在保险到期时向仍然存活的人支付约定的保险费。人寿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的保险业务。对每个人来说,死亡、年老、残疾、疾病等等。都是生活中的危险。我们称之为个人危险。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总会有一些人发生意外,生病,各种危险随时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种处理人身危险的方法,即对经济上有人身危险的人及其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人寿保险就属于这种方法。其特点是订立保险合同,缴纳保险费,为参保者提供保障,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制定家庭理财规划,构筑城乡家庭心理防线,营造和谐的生活空间。寿险作为一种兼具保险和储蓄双重功能的投资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接受和喜爱。寿险可以保障人们的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各种风险。人可以在年轻的时候为老年做准备,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从上一代开始为下一代做准备。这样,当意外发生时,居民的生活就有了经济保障,可以老有所依,对抗疾病。

随着我国寿险的发展,种类和机制也越来越完善,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生存保险、生死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如果按照风险收益结构来细化,寿险还可以分为风险保障型寿险和投资理财型寿险。虽然寿险在众多保险业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中国保险市场相对不成熟,竞争日益激烈,也给寿险带来了各种障碍。

二、人寿保险的风险

(1)从行业本身来看,寿险存在四大突出风险:

1.现金流风险

即新业务大幅减少和大量保单退保带来的风险。由于资产负债的长期性特点,这类风险对寿险公司的影响远大于非寿险公司。2003年寿险产品大量退保,但新增保费增长缓慢,潜在现金流风险日益增大。

2.投资风险

《保险法》颁布之前,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非常混乱。保险公司大量投资第三产业、房地产和借贷,产生大量坏账和逾期贷款。1995之后,这种投资活动得到了抑制,但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等因素,保险公司无论是委托证券公司或其他机构理财,还是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理财,都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这两年股市一路走低,证券行业的风险已经蔓延到保险资产。5438年6月+2004年10月央行加息前后,国债等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2004年,保险公司持有债券的比例达到总资产的38%,投资风险明显加大。投资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定性,成为我国保险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

3.价差损失风险

预计1999之前的保单每年将增加中国寿险业的利差损约20亿元,到2004年底寿险业的利差损总额将超过720亿元,约占行业总资产的9%。即使所有寿险公司用全部业务盈余弥补利差损,也需要10年才能化解。[1]如果投资收益不理想,结算时间会延长。

虽然进入加息周期后息差损失的压力会有所减轻,但无论是加息周期的长短,还是加息的幅度,都很难自然消除息差损失,因为在1999之前,保单的平均预定利率高达7%,保单的平均期限长达35年。这意味着,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寿险业,尤其是老牌公司,将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保险公司普遍存在财务数据失真,利差损的真实风险可能被大大低估。

4.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我国寿险业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一些公司为了追求高速增长,在寿险产品定价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期限、收益、利率、汇率未来可能的变化等因素,而只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甚至简单模仿其他公司的产品定价。据有关部门测算,五年内资产负债匹配度高于50%,但五年以上中长期资产负债匹配度远低于50%,资产负债不匹配相当严重。

(2)从市场发展分析,寿险业存在三大风险:

1.资产过度集中的风险

当保险公司的资产高度集中在单一资产或某一类资产上时,资产价值的波动就容易给保险公司带来风险。这种风险应该通过资产多元化来规避,但在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仍被大量控制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资产多元化将难以实现。2003年,我国保险公司91228亿元的总资产中,银行存款占49.9%,集中度明显过高。虽然这种情况在2004年有所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仍然非常有限。

2.管理风险

部分公司增长方式仍相当粗放,存在经营不规范、违规操作、重要凭证管理混乱等现象,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资金损失或跨账户使用。由于失控的管理,一些公司的应收保费和未决赔款存在较大漏洞,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

3.股东风险

目前,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占用企业资金的潜在风险已经显现。但外资保险公司以再保险等关联交易形式向境外关联企业转移利润的做法,也可能导致其在中国设立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如2003年友邦保险在中国设立的7家分公司中,有5家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另外,目前很多热衷于保险公司的民间投资者并不了解保险。成为股东后,他们很难耐心等待几年才能获得投资收益(寿险公司通常需要7-8年才能进入盈利期。),而股东的分红压力往往是经营者短期行为的重要原因。

总之,除了上述明显的风险,现阶段我国寿险还存在诸多问题: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滞后、公众保险意识不足、对保险公司认识错误、经验不足、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专业人员和技术缺乏、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不够完善。

第三,积极应对风险

(一)寿险业系统性风险分析

中国寿险业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寿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产品都是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产品;二是以个人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第三,在前几年高速发展时期,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大量推广投资型产品。2003年,投连险和分红型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58%,而传统寿险产品的市场份额仅为30%。这三个基本特征使得寿险公司的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寿险资金的长期性使得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影响很大,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太小,可交易的金融产品种类不足,市场秩序混乱和制度缺陷严重,市场缺乏活力和效率等。)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寿险资金的投资效率和安全性。这种不完善在短期内没有改善的前景。

第二,寿险产品的长期性使得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对寿险公司影响很大。无论是期限、利率等方面的错配,还是市场汇率、利率波动导致的资产价值与负债价值的错配,都可能给公司带来资产不能及时变现和支付到期赔偿金的风险。

第三,与分期产品相比,批发产品占比大,不利于保险公司建立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从内含价值来看,虽然投资型银行保险产品的保费占比较大,但对内含价值的贡献很小。因此,寿险产品结构不合理往往会掩盖保险业的潜在风险,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个人客户的服务特点使得寿险公司的业务更容易受到退保的冲击,寿险公司经营失败的社会成本也更高,会对寿险业的社会形象产生较大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中长期来看,最容易引发寿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因素是投资失败和资产负债错配;短期内,最有可能引发系统风险的因素是现金流风险。同时,寿险业的系统性风险明显大于非寿险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更加敏感,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未来2-3年,由于大量批发类投资产品即将到期,保险公司不仅面临集中赎回的压力,还将面临赎回后资金外流的压力,现金流风险将显著增加。

(二)长期健康稳定的市场战略

在寿险这种风险大的环境下,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需要衡量、评估和应对风险。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系列的优先化过程,让能造成最大损失、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风险相对较低的事情推迟。

但在现实中,优化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例,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寿险的风险管理也面临着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这涉及到机会成本的因素。将资源用于风险管理可能会减少可用于奖励活动的资源;理想的风险管理是用最少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化解最大的危机。[2]

对于现阶段的寿险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识别、预测和度量风险,并选择有效的手段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为寿险业的健康发展获得经济保障。这就要求寿险公司识别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预测各种风险对资源和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使生产得以持续。可见,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

可行措施:

1深刻理解经济周期变化。如果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恶性通胀,将直接影响保险业。一方面,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速会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退保率会一路攀升,两者结合容易造成保险公司现金流困难和还款危机。根据经济周期,制定相关策略,平衡经济周期带来的寿险业恶性循环。

2 .时刻关注是否有金融市场形势恶化或海外金融危机传导。风险和危机都是传导的。由于金融行业之间的高度关联,一旦其他金融行业发生危机,很快就会传导到保险业。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政治因素和经济政策的大调整对寿险也有很大影响,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较紧,这是国内寿险业与其他地区寿险业的显著区别。因此,需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

注重服务创新,提升公司美誉度,积极倡导人性化、信息化服务新理念,努力形成社会化、理性化服务新格局。

发展预期

由于中国寿险业的复杂性,短期内如果没有本质的改革,寿险业的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善,但如果能按照本文分析的有效措施去操作,至少会给国内寿险业带来一个良性的竞争空间和和谐的发展空间。同时可以有效管理风险,获取收益。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