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公司一定要上市吗?为什么?
中国有很多知名公司不上市,比如科技公司华为,食品饮料公司娃哈哈。但现在娃哈哈的态度变了,从不上市到不排斥上市。但是很多公司把上市当成一种声誉,一个公司的发展目标。他们一有机会就想上市,哪怕是送钱当礼物。
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是华为上市会创造大量员工。“这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懒,失去奋斗者的本质色彩。”这个观点非常正确。上市后,很多公司不再立足主业,失去了进取精神。而是要立足热点,推高股价,逢高减持,实现财务自由。追逐市场热点的结果就是毁了公司,留下一个空壳,或者干脆把上市公司掏空,然后减持。贾跃亭就是这么玩的,乐视最终资不抵债。
贾跃亭利用关联交易欠上市公司几十亿,利用担保让上市公司卷入官司。担保债务高达数十亿美元。贾跃亭减持股份,然后质押大部分股份融资,相当于近乎套现,最后去美国造车。这是一个很坏的例子。
娃哈哈的宗后卿认为,娃哈哈并不缺钱,没有必要通过上市融资。娃哈哈有多少钱?据说有6543.8+00亿现金。此外,宗认为“上市公司存在许多舞弊行为。“的确,宗道出了a股最大的弊病,那就是造假上市,财务造假,良康财务造假有目共睹。数额惊人。
老干妈比较片面,但是有道理。“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曾说过,“我决心不上市,一旦上市,我可能会失去一切。上市就是骗钱。有钱就拿,把钱圈起来,叫他入股,然后把钱吸走。债我来还,我不干。”
非上市资本市场很欢迎,上市公司也欢迎,但是好公司不多。
编制不一定上市,跟公司发展规划有关。
上市的目的是融资,让企业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其快速扩张。当然,一些大股东也可以借机套现获得高额回报。
但是公司的发展规划是多样的,有些公司不会选择上市甚至扩张。比如日本和德国的很多公司,尽管业绩很好,发展势头很好,但还是没有上市。他们选择专注于核心业务,谨慎扩张。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这些企业的重点,变强远比变大重要。
中国企业更倾向于上市,圈钱,所以国内企业大而不强,不深挖核心业务,热衷于赚快钱。随着特朗普掀起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劣势会越来越明显。
公司上市,通俗地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几个小股,在市场上流通。如果机构或个人投资者看好该公司的行业或前景,可以在公开市场购买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在公开市场流通股权,如果有需求,会以非公开的方式转让。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非上市公司是几个老板默默发财;上市意味着和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鉴于以上原因,上市公司会比非上市公司承担更多的东西。
首先,我们必须向公众披露我们的业务和财务状况。因为上市公司面向大众,不再是一个老板或者几个老板的个人公司。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定期披露财务报告,所有大事小事都要公布。如遇重大事项,需股东大会表决。
第二,上市公司有融资优势。为什么公司到了一定程度还要上市?企业主想通过上市实现身价暴涨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一旦上市,将会有更多的融资渠道。没有上市的公司遇到资金困难只能靠金融机构借钱。银行还是不理会资质差的公司。公司上市后,可以通过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获得相对廉价的资金。有了上市公司的平台做背书,找银行贷款自然不难。另外,公司一旦上市,通过并购继续做大,可能性会更多。
公司可以上市而不上市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公司不缺钱。目前现金流非常充裕,自有资金完全可以满足再投资的需要;第二,我缺钱,但又不想卖股筹钱,只好去银行借钱。比如华为、老干妈等知名企业,以及一些因为各种质疑而被催促上市的本土企业,都是这种情况。
但总的来说,企业还是可以上市,尝试上市的。因为企业到了一定阶段,几乎肯定会面临资金的问题。但是银行的解决能力有限。日本著名超市八佰伴仅在公开市场发行短期债券进行融资,但短期债券面临违约,银行以资金短缺为由拒绝发放贷款,最终申请破产。
负债融资容易在债务到期时面临资金链短缺,再好的公司也可能面临倒闭。股权融资的好处是,转让部分股权形成的资产将成为公司的资产,永远不需要清偿,可以放心大胆地用于发展公司的长期业务。
另外,一般来说,股权融资带来的合伙人很可能对公司业务有所了解,能够帮助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从而建立股东之间的战略协调。用一部分股权换取公司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值得的。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产权的流动性不同。与未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产权(股票)流动性很高。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股权就没有流动性。上市公司不一样。上市后,他的股权其实可以买卖,很方便。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也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员工可能更愿意接受上市公司可以自由流动变现的股份,而不是现金。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和融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上市公司将在IPO中首次进行融资,然后他们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或私下进行再融资,以及在并购期间进行配套融资。而且因为募集资金范围大,募集资金能力也提高了。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综合融资率低于非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增加,决策自由度相应减弱。a股要求同股同权,规范权利行使。如果老板没有足够的股份,公司就容易出现危险。每天很多决策还是需要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通过,这样公司的运作就会受到多方的制约。
当然,上市也是需要成本的。上市对公司要求非常严格。主板规范运作后的上市准备需要几年时间,上市后还需要维持规范运作。这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比较困难。毕竟之前通过各种合规和不合规的方式减免的税,不仅不能减免,还可能需要补缴。
当然,上市公司没有非上市公司那么自由,因为他们强调合规。有些公司不愿意上市是因为不愿意公开财务,有些事情不愿意被别人看到,不愿意让别人在决策时指手画脚。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想上市。华为,老干妈,娃哈哈不在列。
所以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交易。上市后可以一手高溢价交易,未上市公司只能大幅折价交易。
那么为什么挂牌价会上去呢?这其实是a股IPO给的一个假象。
a股上市很少破发,近几年也很少。反而一上市就涨了三倍五倍,让几百万人暴富。很多公司上市后不再想安心创业,而是已经“扬名立万”,于是编造故事,蹭热点,抬高股价,最后清仓减持。这就是a股的现状。
新股越来越多,市场承受不了。未来肯定会有股票一上市就破发,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当然,我相信我们的a股会越来越成熟,最终会见证超级公司的成长。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不同的融资渠道
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当一个上市公司第一次上市筹集资金时,它被称为IPO,它必须出售部分股份以从新股东那里获得资金。IPO拿到的是小钱,因为后面还有大头,就是可以连续发行,每发行一次就可以拿到一次注资。除了股票,上市公司还可以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发债,但按比例来说,上市公司发债要多得多。如果不上市,融资相对不方便。股票不能公开交易,只能定向募集资金,没有上市公司的吸引力。
而且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更容易合并,很多公司上市更难,所以会间接吸收合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可以变现。非上市公司很难实现股份变现,股份回报远不如上市公司。
不同的公司结构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照一套完整的管理架构和体系来管理企业,上市公司做不到。他们需要一个完整的股东大会制度,一个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秘书长制度,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时披露财务信息,上市公司应该按时披露信息。
对股东有不同的意义
大部分创业者,上市是一个企业的节点,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是资本市场对一个创业者能力的认可。
1.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上市前,公司股权集中在机构和个人手中。上市后,很大一部分股权会上市交易,其表现形式就是股票。谁买了公司的股份,谁就成了股东,哪怕是公司的所有者之一。重大决策不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大家一起讨论。
2,严格的信息披露,公司很难有秘密。从公司的基本信息,到重大决策,到财务数据等。,必须在相关平台发布,所有投资人都要知道。但是有一个时间的问题,在公开之前是严格保密的。这也是为什么炒股票的人拼命买内幕消息,投资者总想早点知道,因为这样的消息往往意味着超额收益。
3,得到钱的途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市前,如果公司需要融资,一般是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借的钱是有期限有利息的,是需要还的。如果不涨,就把你的资产处理掉,或者找个担保人。上市是直接融资,钱是长期贷款,金额大,没有固定还款期限。这也是大多数公司讲故事,扩大规模的原因,这是一条致富之路。所以大部分公司都会拼命讲故事,扩大规模,以上市为终极目标(华为和老干妈这种未上市的派系,都有自己独特的业务体系,不具有普适性)。
不同的流行度
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公开交易,知名度大大提高。很多品牌上市后知名度快速增长。比如乐视,上市之前只是一个小视频网站。上市后就是一个有故事有PPT的知名公司!
不一定。
第一,要看企业从事的行业,是否需要利用公开市场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大众。
二、公司发展的阶段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处于成长期,需要更多的自我发展来提高公司产品的份额,但是财务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可以考虑。
第三,如果不需要资金,或者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可以选择不上市,让股东在其他领域获得更多利润,而不需要分享。所以很多盈利的企业有时候不愿意上市。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谢谢你
一个公司是否上市,主要看公司领导和公司情况。有的公司缺钱,他可以上市融资,有的公司不缺钱,他可以不上市(比如老干妈)。
是否上市取决于公司股东的目标。
一、上市后的优势:
1.快速发展的资金支持:统计数据显示,当公司销售额在2-3亿时,如果能得到资金支持(上市融资),可以发展得更快。
2.治理规范更可信:上市公司合规要求更高,所以相比较而言,上市公司相对更规范可信。
3、股权赎回齐:上市并兑现股权,有助于公司吸引优秀人才。
二、上市的弊端:
1.如果上市不成功,高昂的中介费和前期投入就浪费了,会拖累公司业绩。
2.需要按规定公开公司信息披露,增加了成本,也有泄露部分公司机密的风险。
3.违规成本高:上市公司违规,损害股东利益,就有被高额罚款的风险。
就行业而言,它有以下好处:
重资产行业+民营企业,很难处于垄断地位,融资困难。如果他们不上市,就会被对手超越。这是必须的。主要是传统重工业。可能每年都要花掉几千万的贷款利息。上市带来的巨额现金,不仅可以抹去利息支出,还可以反过来多赚几千万。对资金饥渴的行业来说是久旱逢甘霖,所以是梦想。反例似乎没想到未上市的民企+重资产行业还能做很多可以称之为巨头的事情。
服务业毛利高,但品牌很重要,需要并购降低竞争强度,扩大规模。不可能全部用现金,非上市公司股权也不值几个钱。有了上市公司这个平台,股权收购变得容易。例如蓝色光标。反例是娃哈哈,但是人家已经基本垄断了中国的农村市场和城市低端市场,达到了一个“巨头”的规模,是涨是跌都无所谓。
IT等高科技行业争夺人才,没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很难留住人。反例是华为,但是华为已经是巨头了,所以无所谓。
方正方面
上市公司手中的股份可变现价值增长了n倍,从富到富。一个上市公司只要业绩过得去,通过反复的资本博弈就能赚很多钱。具体跳过。
等他们老了,子女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接手,成为公众公司,让公司内部的接班人顶着上市公司的光环把企业带走。
否则
在1上市公司的平台上,你可以遇到更高层次的人,获得更多的机会(或风险)。
2融资变得简单,过去高调的银行转而要求存款。
3人才引进简单
条件:
自己查法律条件。
不了解实际情况。从来没有一家公司(打假除外)是绝对不可能或者绝对可能的。
风险或不利因素:
1.信息是透明的,很容易成为竞争对手的目标。
2.创始人不能为所欲为,业绩上有很多约束和压力。
创始人的财富被更多人盯上了。
4.创业团队上市后,泄了气,不再上进。
总而言之,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在我看来,上市的好处远大于符合第一款的企业的坏处,更适合行业。不想上市主要是:
1.冷门领域的垄断者(往往是行政垄断),或者不愿意打破默契,发大财,躲避关注的寡头。
2.屁股不干净,发财的钱有问题,或者偷税漏税,或者黑心行业。
3.巨人,你在这里做什么?
4.毛利率极高,根本不缺钱,也不需要和别人分钱。比如高端服装,利润极其可观。
除了以上这些,公司声称不想上市,但实际上往往是无法上市的。
没人逼你公开。满足上市条件后,公司上市无疑是将资产变现,割韭菜就能收回努力。大多数科技公司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他们不上市,他们的努力就白费了,他们的梦想就被忽略了。
截止2019年底,全国注册公司4000万家,但上市公司不到4000家。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是万里挑一。即使在欧美发达市场,上市公司依然凤毛麟角。所以,建立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而是真正为用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融资,也是为了给股东找到退出的途径。然而,由于体制和各种原因,目前的国内证券市场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它应该享受的红利。一方面是制度建设的滞后,另一方面是投资者的不成熟,让股市成了绞肉机和吸血器。
有些公司天生不上市,也没必要上市。日本、韩国、台湾省都有很多百年老店,注重品质和客户体验。在过去的100年里,他们并没有轻易地通过资本市场扩张,并创造了大量小而复杂的公司。从未来来看,中国很多企业家应该会走这条路,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当然,不一定非要上市才能成立公司。
如果设立独资或合伙企业,不可能上市也不可能不上市。
对于公司制企业,上市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包括:存续期不得少于三年;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累计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以上;或者累计营业收入3亿以上;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无形资产占最近期末净资产的比例小于等于20%;最近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等待条件。
公司上市后,确实有利于提高知名度,筹集低成本资金,吸引优秀人才。但也可能让创始人失去公司的领导权,被扫地出门。公司不上市,也可以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