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收紧加工贸易政策?

新政中,加工贸易企业最难受的是保证金台账制度的收紧,因为这抑制了企业的资金周转。

企业资金周转受到影响。

前不久,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1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在这个数字的刺激下,政府进一步收紧加工贸易政策是顺理成章的。

新政策在原限制目录中增加了1853商品税号,占全部协调制度编码的15%。新政策将于8月23日起正式实施。并规定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的行业必须实行银行存款账户“实转实转”。也就是说,企业在进口原材料时,需要向海关指定账户存入相当数量的保证金,出口核销后再取回保证金。保证金按企业信用等级为进口料件应纳税额的50%或100%。

其实,账户存款并不是什么新举措,只是这个新政策提高了存款的收取比例。广州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回忆,以前账户存款收取比例大概在20% ~ 30%。保证金政策的实施,意味着下半年企业经营成本将大幅增加,面临极大的生存考验。业内普遍认为,这抑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流。

迫使企业向外围转移

专家预计,一系列新的加工贸易政策将迫使企业向广东周边省市转移。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调整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新设立的外贸企业将不审批限制类商品的加工贸易,中西部地区的A类和B类实行银行存款账户闲置管理。商务部人士表示,这一安排主要是为了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港资企业郝云集团副总裁陈长友告诉时报记者,“我们正在考虑转移,并在湖南、江西等地区找到了合适的地方。”事实上,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商会的相关负责人最近带领其会员企业马不停蹄地走访了8个省的14个城市,考察投资环境。

然而,和许多外商一样,陈长友同样担心357后,其他省市会重复广东的发展道路,限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但是没办法,有能力就做几年吧。

不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认为,新政不会对广东的加工贸易造成冲击。他认为,未来国家会逐步出台限制加工贸易的政策。

陈长友告诉记者,已经出台的政策还是实惠的,大量的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对未来政策走向的预期并不乐观。

背景:新政策影响广泛。

20%的加工企业可能减产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近年来被管理层频繁使用。加工贸易一直处于珠三角地区的前列,所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据了解,我国外资企业8.5万家,港澳地区约4.6万家,台湾地区约1.5万家,对经济链条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很大。

6月11本月,由港府主导的大珠三角商业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若进一步收紧相关政策,甚至全面撤销相关税务优惠,将有1500家企业停产,有意停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厂商将达100家,占珠三角港商的21%。

去年6月5438+065438+10月,商务部、海关总署、环保总局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由于香港企业的反对,这一调整最终搁置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