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库尔斯啤酒繁荣的疑问?

美国著名啤酒公司库尔斯啤酒公司的兴衰史所反映的经营理念耐人寻味。

在喝啤酒时,中国人普遍非常重视品牌,这往往表现在习惯和良好的声誉上。以北京人为例。燕京啤酒在他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虽然这几年国内也有国外知名品牌和同行业的冲击,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漏洞百出。当然有一定的地域主义在起作用,和我要分析的问题关系不大,我们就忽略它吧。

由此不难推测,地域因素是库尔斯啤酒能在六十年代畅销美国西部十一个城市的重要原因。毕竟这里的人们习惯了库尔斯啤酒,加上其独特纯正的洛基山泉水酿造工艺,特产在一定时期内迅速占领了西方市场并蓬勃发展。

同时也可以看到,名人产生的广告效应也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库尔斯啤酒的发展。我不知道美国人,但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时候中国人表现出从众。当我们选择商品时,我们总是倾向于大多数人使用的东西或广告中经常出现的东西。我们总觉得这样的产品比较靠谱,我们更关注一个新产品。但如果突然冒出一个著名的演员或歌手,在电视屏幕上“吹嘘”,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当时的库尔斯啤酒也是在众多名人的“喜爱”和“关照”下红得发紫。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品牌硬,喝的人越多,产销量越大。

然而,另一方面,库尔斯啤酒在60年代的繁荣,最终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啤酒形象。正是在这种纯净的落基山泉的形象下,如此多知名和不知名的人喜爱库尔斯啤酒。为了保持这种风味,使啤酒口感完美,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质保量。正是在这种科学的检验和严格的控制下,库尔斯啤酒的高档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确立,并在20世纪60年代末达到其企业发展的巅峰。用一句话来概括库尔斯公司并不为过——“质量和特色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我们来看看下面一组数据:1969的产量比1968高出19%,在全国啤酒行业排名第四。在11西部城市,Coors占有30%的市场份额,在加州,一直占据46553,直到1973。结果很明显,有点惊人。当然,如果理性看待这一结果,并结合其历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西部的自由与环境的洁净、人口密集的工业中心之间的鲜明对比,给落基山泉水酿造的库尔斯啤酒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这是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就像很多都市人渴望生活在安静的郊区,每天吃着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食品一样,当时被工业化摧残的美国人似乎把库尔斯啤酒当成了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这为库尔斯啤酒进入美国东部市场奠定了基础,而事实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库尔斯啤酒的发展并不像人们看到的这些表面现象那么幸运,单纯以产量定销量的经营理念最终在历史的脚步中暴露了其潜在的局限性。二战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技术发展集中在制造业,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在这种市场背景下,生产者几乎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产品数量的大量增加,供大于求的新形势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化因素。他们开始思考:“我们生产的东西会被卖掉吗?”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更加深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啤酒行业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凉啤酒或低热量啤酒和高档名牌啤酒,大多数啤酒制造商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市场发展信息。而库尔斯啤酒却坚决不生产这两种大众化的产品,一味的依靠原有的单一产品,从而使得大量客户从库尔斯公司转向其他公司。据调查,当时每10个喝凉啤酒的高消费人群中,就有4个是从库尔斯转移过来的,西部市场不再属于库尔斯。库尔斯公司的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当时的消费观念。当时的消费观认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提供目标市场期望得到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满足的产品和服务。可惜的是,库尔斯兄弟对市场的敏感度似乎更低,以至于当他们找到症结,准备填补漏洞时,已经为时已晚。企业的兴衰往往就在这个思路里,失去了市场就失去了一切。

当然,库尔斯啤酒市场地位的下降也与财务保守、不敢扩大规模等因素有关。在其发展的22年中,库尔斯啤酒从未设立过分支机构或向银行贷款。这种思想上的保守主义是非常可怕的。我无法想象有哪个企业能在有限的一亩三分地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在其发展壮大的道路上,扩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一环。规模有时候是企业繁荣的象征,但很可惜,库尔斯人不懂道理,在真理的考验下落后了。

其实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当库尔斯啤酒公司达到其企业发展的顶峰时,库尔斯兄弟应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当前的市场形势。如前所述,市场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的卖方市场局面演变为买方市场局面。库尔斯公司也应该适当地喊出“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顾客是上帝”等鼓舞人心的口号,以顺应市场的发展,不定期地进行一些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想法,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如果当时库尔斯兄弟掌握了如此先进的营销理念,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库尔斯啤酒就不会陷入死胡同,迷失方向。

科罗拉多州的交通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啤酒厂位于偏僻的山沟里,新鲜纯正的库尔斯啤酒能否及时供应市场成了小问题。中国有句话叫“要致富,先修路”,对于库尔斯啤酒公司来说一点也不为过。可以假设,库尔斯兄弟有心情在啤酒厂附近建造一个私人直升机场,或者在政府的帮助下吸引一条铁路专线。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巨大利润是不可想象的。随着与市场联系的扩大,买家自然多了,这是库尔斯公司所忽略的。

面对每年30万左右的游客,库尔斯公司也忽略了副业的发展潜力。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落基山泉的神秘魅力,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养生度假胜地,将库尔斯啤酒的轻盈适口与养生度假胜地的清新优雅渲染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相互促进,升华企业形象。

显然,库尔斯啤酒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一系列市场因素,企业本身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以至于最终在消费至上的80年代被历史的车轮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