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因假冒“日本制造”陷入信任危机
“又一个公司的大佬出来了,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说了一句对不起……”7月2日,熟悉的一幕在三菱电机公司重演。
同一天,社长杉山武(Takeshi Sugiyama)因被曝光虚假检查数据,向公众道歉并辞职。据媒体报道,三菱电机的造假可能持续了30多年。
近年来,日本多家知名企业深陷造假丑闻,引发舆论哗然,业界震惊。
从神户制钢、小林化工、高田气囊、曙光公司到丰田、日产、斯巴鲁等知名汽车企业...支撑日本经济的制造业巨头接连爆发,让“日本制造”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一个
据多家媒体报道,三菱电机长崎工厂没有完全按照用户要求对列车内空调产品的控制性能和耗电量进行检测,而是伪造检测数据。这种非法做法可能会持续30多年。
目前,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介入调查。
新华社援引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称,三菱电机的列车空调在日本国内市场份额最大,不仅普通列车,新干线列车也配备了这种空调。
东日本铁路公司透露,新干线等从三菱电机进口了约9800台空调设备。其中一半以上可能是非法产品。
据日本媒体报道,此次丑闻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轨道车辆、地铁甚至地震安全设备,都可能存在数据造假问题。丑闻也让市场广泛质疑日本工业质量检测的公正性。
这不是三菱集团第一次被曝造假。
5438年6月+2020年2月,曝出三菱电机向欧洲汽车公司出口大量不符合当地标准的汽车零部件,并伪造相关文件,历时三年;
2065438+2008年2月,三菱电机全资子公司被曝生产假冒橡胶零件,未经检测就发给客户;
2017年,三菱集团旗下的三菱电线工业被曝伪造包括波音和空客在内的数百万份产品数据。
2016三菱汽车承认伪造油耗,涉及60多万辆车,造假始于2013...
二
不仅仅是三菱集团,近年来,多家知名企业接连爆出造假丑闻,让曾经代表高品质的“日本制造”陷入信任危机。
今年2月,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曙光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向公众道歉称,其在当地的4家工厂生产的超过110000个制动器及零部件产品的数据被篡改或捏造。
曙光也承认,相关造假至少可以追溯到2001年,时间跨度长达20年,涉及包括丰田、日产在内的10多家日系车企。
5438年6月+2020年2月,日本小林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一种药物被指混入超过最大限量2.5倍的催眠成分,导致200多名患者的健康受损。
随后的调查发现,小林化工近500种药品中,约80%有造假记录,造假行为持续了40年。
2017年8月,日本著名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被发现篡改数据,以次充好。部分产品的篡改历史达到10年。其“受害者”包括500多家日本及外国企业,波及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
世界三大安全气囊制造商之一的日本高田公司自2008年以来一直被曝存在欺诈行为。到2017年6月,深陷安全和欺诈丑闻的高田公司宣布破产时,高田安全气囊安全问题已经存在超过10年,故障气囊数以亿计,召回成本高达数百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汽车召回事件。
日本最大的纤维化学品制造商东丽(Toray)也深陷欺诈丑闻。2017年,东力公开承认,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在与增强汽车轮胎强度相关的辅助材料上进行数据造假,影响了13公司客户。
2018川崎重工违规减薄底盘,导致JR西日本新干线底盘断裂...
三
接二连三的丑闻不仅损害了涉案企业的声誉,也让“日本制造”的神话荡然无存。
现在,日本政府不再辩称造假只是“个案”,而是说一系列丑闻辜负了社会各界对“日本制造”的高度信任。"这样的丑闻动摇了企业公平交易的基础."
长期以来,“日本制造”一直以其精密、严谨和卓越的品质享誉世界。如今,人们对愈演愈烈的欺诈丑闻感到困惑。“日本制造”怎么了?
有分析认为,日本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走在前列,技术创新和工匠精神是其两大法宝。而大量的企业造假恰恰说明这两大法宝出了问题。
在市场人士看来,造假事件暴露了日本企业在技术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产业结构调整停滞不前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面对新的科技浪潮,许多日本企业陷入了新技术和新兴业态的“适应不良”。很多企业不注重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难以应对来自技术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创新和技术领先是不可能的,一些曾经的“明星企业”只能从原材料和产品技术入手,人为操作空间比较大——造假往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一旦造假,所谓的工匠精神只能沦为笑话。
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制造”如今陷入信任危机,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具有警示意义。正如有媒体评论的那样,企业要在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创新,用造假手段维持虚假繁荣将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