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

案例一:绿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分析

一.导言

2010年3月,因绿地涉嫌违反信息披露规定,发现公司存在虚增资产、虚增利润、虚增收入等多项违法行为。绿地上市公司恶性财务造假案不仅误导了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也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会计造假?

绿地主要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单据、返销等方式编造经济业务,达到虚增利润和收入的目的。?

1.伪造合同和虚构交易?

首先,绿地公司注册了一些实际控制或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这些公司的意义在于有各种公章,可以做各种合同和发票。

金融出身的何对此更为熟悉。凭借这些公章,绿地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纵资金流向,通过伪造合同编造交易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

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苗木。绿地通过伪造合同虚构受控公司之间的苗木交易,资金在受控公司之间流转,最终回到绿地,虚增营业收入2.96亿元。?

2.伪造的银行文件和虚构的银行交易?

2004年,绿地采购并向5家供应商支付了数千万元。但在提供的会计凭证中,支票付款只附有支票存根,没有银行转账回单,半数支票存根填写的收款人和银行的实际去向不明。其目的是通过虚假采购的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控制的五家关联公司将资金转回,从而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3.通过销售还虚拟经济业务。

绿地成功上市后,各大客户陆续返还了购买的苗木。这些销售合同都是在上市前签订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体现在上市前的财务报表中。上市后销售无理由退货,绿地难逃“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嫌疑。

因此,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对绿地2008年和2009年的销售回款出具了保留意见。2010年,绿地承认2008年苗木销售回笼2348万元,并由此追溯冲减2008年营业收入2348万元和净利润1153万元。2009年苗木销售回款高达654.38+0.58亿元净利润。

可见绿地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虚增收入。?

此外,绿地通过买地虚增资产,将60株树苗估算成300株高估库存,与中介机构串通,隐瞒企业问题,使绿地通过财务造假成功上市。?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诚信缺失?

对于企业和大股东来说,上市和不上市差别很大。一旦上市成功,不仅可以通过高价发行股票筹集大量资金,控股股东和大股东还可以实现单个资本的扩张。

绿地金融诈骗是专业人士所为,可以说知识素养很高。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不守诚信,知识成了犯罪的帮凶。再加上上市公司成本低,处罚力度大,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给广大股东和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

2.内部治理机构混乱?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原则上应分别履行职权、决策、监督职能和执行董事会决定的业务职能,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遏制的治理机构。但绿地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董事会成员数量不够,半数以上董事辞职,无法决策;监事会成员调动频繁,成员职务变动几乎涉及各种职务。

2009年之前,绿地公司还没有实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自己监督自己,监督效果可想而知。2010年4月起,董事会秘书为董事长,因此董事长在董事会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制衡。

3.机构失职?

绿地公司虽然涉嫌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但其采用的欺诈手段并不高深莫测。何只是简单的伪造了一些数据,促成了公司的上市,实现了个人资本的财富增值。但这些手段却接连“欺骗”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保荐机构、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失职和纵容,绿地最终达到了欺诈上市的目的。

4.地方保护主义是否纵容造假?

证监会对绿大地立案调查后,为了保护和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云南省分管这项工作的副省长两次进京,省里副秘书长至少进京10次调解。证券犯罪中,一般涉案的上市公司都是当地的明星企业、就业大户、利税大户,涉案高管都是“经济人才”,因此当地政府往往会指示当地司法机关将外地行政执法机关拒之门外。

甚至默许与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串通做假账。地方保护主义纵容证券犯罪的发生。虽然短期内可以稳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会滋生更多的不规范经营,破坏当地企业成长发展的土壤,损害亿万投资者的利益。?

四、开悟?

绿地会计信息失真案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法主要表现为操纵利润,如虚构业绩、通过关联方转移利润、伪造合同、虚构经济业务等。

(2)内部治理结构混乱、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诚信缺失、中介机构失职和地方保护主义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案例二:

辽宁等地经济数据造假案件分析

2017年6月7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承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存在2011至2014财政数据造假问题,并指出这份报告无疑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事实上,中央早就注意到了辽宁财政收入造假的问题。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披露,2011至2013年,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以税费名义向国库支付财政贷款,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

一、2014:

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辽宁时指出,“辽宁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2014年度,审计署发现庄河市塔岭镇公布的财政收入比2016.24年度实际财政收入高2534万元;相邻的普兰店市将2014年全市公共收入从年初预算的53.35亿元减少到33.85亿元,减少近20亿元。

二。2016:

1.回头看,中央巡视组指出,辽宁省普遍存在数据造假问题,存在第一次巡视后敷衍塞责甚至违背中央决策部署的情况。随后,辽宁省委在全省开展巡视工作。梳理辽宁省委发布的巡视报告和各市公布的巡视整改通知,发现:

本溪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虚假编造经济数据;开远市、调兵山为了成为百强县,虚增各项经济指标;阜新的经济数据水分较大;铁岭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掺水。

2.辽宁省数据造假的具体情况目前还没有披露,但可以从经济数据的变化中把握大致情况。2014年以来,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财政收入也不断下滑,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缩水60%-70%。

尤其是在中央巡视组“回头看”期间,也就是2016,辽宁各市GDP暴跌,鞍山和辽阳跌幅最大,分别为38.3%和36.4%。这些数据表明,辽宁省数据造假现象普遍,虚增数据比例较大。

3.据悉,2011至2014年虚增收入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0%,虚增最高年份为2014年,占23%。

继辽宁自曝之后,2065438+2008年10月3日,内蒙古政府也公开承认:“经重新核算,内蒙古2065438+2006年需调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2065438+2006年总额的26.3%;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减少2900亿元,占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4.2018 65438+10月11:

天津滨海新区政府也公开承认:“滨海新区2016万亿GDP减少3348亿,占比50.32%”,这个备受瞩目的国家级新区一夜之间彻底蒙羞。

根据政府公布的文件和相关报道,这些地方伪造经济数据的主要方式如下:

1,虚构应税项目和计税依据,虚增税收。如2012年,辽宁省某县将县委县政府机关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划拨给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外转让,但转让并未实际发生,该县在账面上收取了5671000土地增值税等税收收入;

2、虚假拆迁或转让土地,使用财政资金支付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如2012年,辽宁省某县重复出让4个粮库土地,虚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965万元;

3.财政收入虚增空转,即财政部门向企业拨款(以财政贷款等名义。),然后企业将资金返还给财政,以增加财政收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公开承认,收入增长目标主要是通过虚增空转和虚报工业增加值实现的。

4.税收先增后返,从而虚增税收。辽宁省某县在2011-2013期间,对33家企业先征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后返还,虚增税收2224万元。

5、改变统计口径,扩大统计范围。天津滨海新区GDP调整统计口径后缩水50%以上;

6.直接制造数据。公开报道显示,辽宁省部分市县还通过违规编造、随意调整月度财务报告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

案例三:

中国证监会湖北监管局在三峡工程新材料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成本核算中低估了原材料成本。?2013 10 15、三峡新材收到中国证监会武汉稽查局《立案稽查通知书》,因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决定对其立案稽查。

一、三峡新材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

公司营业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365,438+0.865,438+0%;但净利润为216.4万元,同比下降6619%。?陷入检查漩涡的三线新材短期借款规模有所萎缩。?三峡新材短期借款中,2013年下半年期末短期借款为7.2亿元,比期初借款1.5.3亿元减少81.5亿元。

其中,抵押贷款由期初的6亿元减少至期末的5.8998亿元;信用贷款从6344万元减少到2240万元。?今年上半年,三峡新材短期借款期末达到6.2亿元,较年初的7.2亿元减少6543.8+0亿元。其中,质押贷款由期初的7690万元减少至期末的3500万元。

按揭贷款由5.8998亿元减少至5.65亿元;担保贷款3000万元至2000万元;信用贷款从2240万元减少到0元。?可以看到,三峡新材的短期信用贷款在一年内从6344万元锐减至0。

二、三峡新材公告显示:

它获得了中国三峡银行高达3000万元的信贷额度。

截至2013、12、31,三峡新材在该行贷款余额为2240万元。截至2065438+2004年6月30日,三峡新材无信用贷款。?8月14日,三峡新材董秘张广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新材贷款具体情况并非财务造假所致,但并未说明具体情况。

三峡新材半年报中的主要放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峡分行当阳支行一位信贷负责人表示,三峡新材财务造假将对其未来放贷产生影响。

上述建行人士表示,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关注到了三峡新材的财务造假问题,会关注已经贷出去的钱如何处理。三峡新材下次申请贷款会更困难,需要真实的报表和真实的保单、资金流等原始凭证。

华南某公司会计表示,企业贷款时,银行会在条款中约定,借款人要按照约定定期提供相关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如果不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银行可以停贷、提前收回贷款或解除合同。

3.今年4月12日,三峡新材发布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意见。

1和三峡新材在2011和2012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分别低估原材料成本75817000元和15677000元,导致2011000。

2.修正前2011年度和2012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9054万元和14638万元。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后,2011年度和2012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5,396,438+0万元和65,438+0.3万元。

关于财务造假,上交所在处罚声明中表示,“前述调整导致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失真,后果严重,性质恶劣。”

人民网-绿地增发暴露明星企业到大型造假者的踪迹。

中国新闻网-辽宁、内蒙古等地曝出GDP“注水”:造假和猫腻

人民网-三峡新材财务造假暴露的风险可能被重新评估或波及未来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