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大师的《和平的世界》
达摩鼓山推动“建设人间净土”的社会运动,以精神环保为基础,以安心、安全、家园、工作四大保障为行动;它还倡导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配合精神环保,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幸福的四环运动。
这本书的融入,是因为《法鼓文化》编辑组的决心。收集到的12篇文章已全部出现在《生活》月刊上,其中第二、五、七篇以“专集”的形式附上3篇,其余9篇发表在《生活的无边镜子》专栏。
本书的文章按照性质分为三部分:1。四个安全,2。生命教育;3 .面向未来。都是我在台湾省和全美国做的演讲。我说话的时候没想到会出书,所以只有主题和分主题。我写完之后,如果有人觉得值得写下来,我就亲自删除、补充、润色,交给杂志编辑部备用。如果没有人为我安排,我会忘记他们。因此,我要感谢组织我演讲的菩萨们。
这本书字数不多,经历也不是很短。从1993年3月20日在台湾省高雄市讲“开发每个人心中的光”到1996年11月9日在美国新泽西讲“如何应对全新的21世纪”,大约三年零七个多月。但事实上,我做过很多演讲,当然,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比较精彩的部分之一。
我的发言是对人性化问题的探讨,是用正确的佛法提出观点和做法,来解除世间经常发生的烦恼和困扰。我正在将佛教的理论和信仰转化为每个人都能理解和使用的概念和方法。我提供的思路和方法虽然不是魔杖,也不是灵丹妙药,但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很有用,很好用。这当然不是我能做到的,而是佛教有这个功能。
1999年是法鼓山开展平安运动的平安年。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作为纪念礼物献给我们,也希望它能承担起安全运动的任务。1998年11月22日,纽约。
第一条是稳定人心,稳定社会。
普通人常常要求“安全”和“稳定”的保护,总是希望环境给我们安全和稳定。如果环境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会有不安全感;如果你的生活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你也会感到不稳定。
我们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像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环境能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但是谁来影响环境呢?答案是:每个人都可以影响环境,甚至一个想法、一句话、一举一动都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也许有人觉得普通人的力量不够,要大人物爬到高处才有力量。其实伟人有伟人的力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影响力。伟人的力量也是基于普通人的需求,汇聚成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力量;而且,伟人只有他个人影响的范围;但是,群众的集体力量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所以,只要每个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或者某种心理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如果加上个人实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会更大。
既然个人和社会是互动的,那么社会态度或者社会风气也会让每个人做出相应的改变。但社会风气从何而来?有时候是大环境造成的。比如在日本、美国、欧洲社会发生的什么流行,往往很快传入台湾省,甚至造成一股无敌之势。一些不良风气也会通过这种模式带到台湾省。
虽然说“社会影响我们,我们也受社会影响”,但是从宗教教育的立场来看,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坏,却可以因为信仰的影响而变好,从而影响社会。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宗教教育的精神是,我们不会对任何人失望,也不会对任何情况绝望。
一颗洁净的心通向一片洁净的土地。
《维摩诘经》说:“心若清净,佛土也清净”,《大乘信仰论》说:“心若清净,所见环境也清净,所向往、所想成就的事,就一定能完成;比如“当你心平气和,自然凉爽”的时候,要注意,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你的体温不会上升,你能够承受闷热。
所以,如果内心能清净,对环境和社会的感受就会大不相同;如果内心不干净,充满了委屈、愤怒、仇恨、嫉妒和不满,你看到的每个人都认为是坏人,你遇到什么都会觉得无聊。这都是因为内心不干净,所以看到任何现象都会引起自己的烦恼。如果心态能够稳定,那么你看到的社会也会让人安心。
今天的社会氛围处处显示着人们内心的苦闷,以及得不到安定感的窘境。大多数人认为,要寻求人心的安定,首先要改善生活,所以期望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来改善社会环境,即希望人人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进一步希望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措施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因此,政治家、教育家、宗教人士和企业家一直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奉献他们的力量和才能,希望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
所以过去的人为国家、民族、社会努力,在内心找到了稳定的力量。但是现代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认知已经逐渐淡化模糊,以至于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在一天一天的浑浑噩噩的活着,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什么,完全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事实上,如果人们有他们的希望,他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安定下来。所以,要救人,必须先救自己的心。要实现真正的社会稳定,还是要从稳定人心入手。
心不随外境。
怎么安心?最重要的是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心若不受环境影响,则是智者,心必自在稳。心若被环境所转,就会烦恼。比如过于强烈的欲望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引发愤怒,随之而来的挫折会带来恐惧和猜疑;比如有人诽谤你,就会暴跳如雷;如果人们赞美你,他们会感到自豪;受委屈是痛苦的,是讨厌的;别人夸你,你就趾高气扬。这些反应虽然是人之常情,但都是因为无法肯定自己,所以处处需要别人肯定自己。佛教教导我们,心不要被“境风”所动,也就是“八风不能吹”。所谓“八风”,指的是:得、衰、毁、誉、重、嘲、苦、乐。
当然,逆境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我经常劝大家,在处理难题的时候,要坦然面对,接受,处理,放下。也就是说,你遇到任何困难、磨难、不平的情况,你都不会逃避,因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肩负起责任,才能真正摆脱困扰的问题。
为了达到内心的平静,我们应该接受精神环保的观念,即我们应该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虽然现实生活中不容易马上做到,更难一直做到,但不妨每天练习,慢慢做到心安。
修行精神环保有三种方式:
佛教的禅修和念佛,能让人感到自然和安定。
时刻感到惭愧,自省,忏悔,就像儒家说的“一日三救”。其实一天反思三次是不够的。你应该永远知道你的心在做什么。
永远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尽心服务,目的就是报恩。
用这三种方法实施精神环保,可以随时随地稳定自己的身心,成长自己的人格,给大众带来安定。
世界需要温暖,社会需要关怀。如果每个人都能稳固自己,他就一定能稳固别人。因此,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1995年7月26日,在台北* * *警察局职员月会上)
第二条是安定下来,安心,安定下来,安心工作。
我不是科技方面的专家,也不是生理学、营养学、精神分析、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更不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我是一个用佛教来整合和引导问题的大师。我将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上,以我对佛教的体验来引导世间所有的生理、心理、环境问题,为你提供一些原则性的指导,达到安心、安全、安居、就业的目的。
能安全的人——能安全的人才会安全。
遵循菩萨道——尊重他人,心安理得地生活
大部分人总是先找个住的地方,然后才求心安,也就是说,认为身体可以安稳,心可以安定;我也认为我应该先寻求安全感,然后再考虑社会上的其他人。
而学佛的人,一个菩萨的修行者和实践者,想法正好相反。他们以安心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通过安身立命来完成自我安全的功德。
因为安心之后,身体自然就稳定了。心理健康,即使身体有病,也是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内心不健康,身体再好,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可能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麻烦。
如果你能随时随地把他人的安全、稳定、幸福、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你一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人,你的家人、亲戚、朋友也会很安全。
所以修行菩萨道的人,一定是自我牺牲,利益他人,心安理得。
怎么安心?最重要的是保护我们的心灵不受环境污染,不要因为自己头脑的愚蠢行为而影响社会环境。这就是法鼓山倡导的“精神环保”。
如何安顿下来?就是贯彻法鼓山提出的“礼仪环保”,包括心、身、口,要求我们在语言、肢体、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对他人表现出尊敬、尊重、感恩、感恩、感恩。因为我们对人真诚有礼,得到的回应一定是稳定安全的,当然我们的环境也会安全。
身心安宁-身心的平衡和稳定
身体不适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失衡。佛家称之为“四大”──水火风失衡,即寒热失衡、饮食失衡、睡眠失衡、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作息不规律,都会使我们的身体失衡。另外,无法控制内心的浮动,导致各种不由自主的情况,也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另外,外界的诱惑和环境的压力也会让我们失去平衡。本来是不想生气的,结果生气了。本来我不想喝酒,但也不想赌博。本来就不想暴饮暴食,为了控制自己的烦恼也尽量吃吃喝喝...这些都根植于内心的不平衡,最终会演变成身体机能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发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不平衡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呼吸,然后再注意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然后对象化自己,观察自己为什么生气。你在生什么气?看看你生气时的呼吸。心脏跳动如何?接下来,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吗?
也就是说,当你的心不稳定的时候,不妨马上把心思转移到观察身体的各种反应上来,你的心情马上就会平静下来。这种平衡和稳定身心的方法很有用,但是要经常练习。
所以,实行“精神环保”,其实就是用佛法来调节我们的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成佛,但至少可以用这些简单的方法来平衡身心。
另外,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再急再惨也没用。你要提起精神,念诵阿弥陀佛、观音圣名,祈求佛菩萨保佑,给你信心和力量。其实当你念诵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的名号时,你的心情已经很平静稳定了。
安居乐业——家族企业的幸福与保障
家的定义是指住在一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都有不同层次的家。有家就要有家眷。尽快,就是爱,关心,亲近,关心,爱护你所属的人,这叫依赖。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互相照顾、关心和鼓励,互相爱护和帮助,还必须有责任、义务和伦理关系。
现在的普通家庭都是大家庭隔出来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稳定性往往比较弱,夫妻之间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吵架离婚。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就开始叛逆,甚至离家出走。
如果能从小家庭做起,逐步扩大范围,把我们服务的机构、公司、组织当成自己的家,我们就会大度,不会老是围着小家庭吵架生气。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要以如来的事业为家务,以众生为眷属,这样的家才会有非常大的范围。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菩萨以一切烦恼为如来,以一切众生共家为成佛之业。
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是菩萨此行的根本,但若能进一步扩大,以众生烦恼为家,承担起“如来家业”,将是一个高深的菩萨心愿。但是,一定不能颠倒顺序,一定要以小博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稳定与和平。
生活在和平中——在于生活的勤奋和节俭。
忙碌的人时间最多,努力和健康最好。
活得太快不一定是坏事,活得太安逸也不一定是好事。
很多人为了“养儿防老,攒钱充饥”,想尽办法赚钱,希望努力工作之后,晚年能享受安稳的生活;好像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生活的稳定。
所以很多人说,老年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老资本”。但是很多人为了钱会和父母,孩子,兄弟,朋友吵架,结果他们的钱就成了不安全的东西。
基于安全保障,对国家来说,要藏富于民;对于个人来说,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储存在社会上,储存在人与人之间,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社会上,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如果你只想自己和子孙平安,十代、百代、千代之后,你依然有衣食住行。这种想法不仅不靠谱,反而会害了你的子子孙孙。当然,首先你要自己创造财富,增加财富,然后你的家庭、群体、社会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幸福。
人应该工作,但工作不等于生活。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富足,不仅仅是为了物质欲望的享受,而是为了健康的身心和感恩的奉献。
一个勤劳的人,通常是健康勤劳的人,即使身体不好也会懂得照顾自己;努力的人不会孤独。所以,我鼓励老年人有事做,虽然不一定是为了钱,否则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努力工作不仅让人身体健康,心态平和,还能得到物质上的回报。但有了物质奖励,一定要节制使用,否则为了享受物欲,会对身心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换句话说,努力工作应该伴随着节俭,所以这两个原则是身体健康的秘密。而节俭的结果,你会有很多可以提供给别人的好处。到那个时候,你将会是一个人人都喜欢和钦佩的人。
忙,忙,忙,开心!累,累并快乐着!
通常,当我们忙的时候,我们会很累。当我们累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烦。其实,忙碌也是一种幸福。可能有人会觉得,忙的人时间肯定少,但其实忙的人时间更多,因为他们会珍惜时间,会安排时间,会争取时间,会抽出时间去做自己应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身心放松,对每个人微笑。
放松可以使我们身心健康。不管发生什么事,遇到任何人都不用害怕,不用担心。如果你心存感激,你可以微笑。如果你经常处于紧张、悲伤、愤怒的状态,或者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情况下,深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脸上肯定会缺少笑容,导致精神不健康,结果身体也不会健康。
我们应该永远保持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也就是没有什么可不高兴或不满意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事情十有八九是不令人满意的”。既然知道了80%或者90%的事情可能不尽人意,那还有什么不尽人意的呢?
知福惜福,广植福田,利人利己,多结缘。
俗话说“得道者多助”“有德者不孤”,如果能赢得人气,时刻为别人着想,给别人安全,他们很可能也会给你安全;把快乐给别人,别人大概也会给你快乐,这就是“尊重别人的人,也会永远尊重别人”的道理。
当然,这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追求,有人质疑:“人不自救,天诛地灭。”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能造福他人吗?
我在《四佛劝诫》里有两句话:“利人利己,先尽力而为”,就是鼓励大家利人利己,而不是先利人。但是,我们首先要努力成长自己,照顾好自己,才能造福成长他人;但是成长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那你就安全了。
我一生都在寻求成长,为了什么?因为“佛教太好了,知道的人太少,误解的人太多。”为了传播佛法,我们要充实自己,成长起来,同时也要传播佛法,获得知名度,这样才能成长得更多。
内心的平静——在于生活中没有欲望和满足
要的不多,要的太多。
什么是“需要”?即使没有它,我们也无法生存,比如阳光,空气,湿气,基本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遮风挡雨的房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的交通工具、电脑、电话已经成为必需品,拥有这些必需品并不是一种欲望。
什么是欲望?它是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和装饰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是为了撑场面。但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立场,为了配合当时的环境因缘,还是要有一定的庄重,这也算是一种需要,但一定要适度。
留在青山,不怕没柴烧,我还能呼吸,当然满足了。
当你的心处于愤怒、焦虑和恐惧之中,无法平衡时,读这四句话,你的心就能安定下来。因为还有呼吸,虽然什么都没有了,但至少还没死;活着,还有呼吸,说明还有希望,就是一个有福气的人,何必担心,担心,害怕!
为了个人私利,我们应该安于现状,安定自己的心。为了众生的福祉,我们要尽力让别人安心。
想满足少一点,就不会欲望强烈,贪得无厌,就能安定自己的心。
是一种菩萨行为,是一种慈悲心愿,让别人的心安心,所以要发起慈悲心愿来利益众生,为别人谋福利;否则,光是想少满足,不仅不够积极,甚至是消极的。
上流社会安于道,中产阶级安于物,下层社会安于名利。
高人在道中心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中产男人安逸,给他一份适度忙碌的工作,他不会自寻烦恼,也不会给别人制造麻烦;自卑的人只知道满足于追求名利。希望大家至少能心安理得,而不是追名逐利的下等人。
安定下来——在于家庭中的爱和帮助
家庭的功能在于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责任共享、荣誉共享、幸福共享、困难共享和成长共享。
家庭的温暖在于相互尊重,家庭的价值在于相互帮助。互助就是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得到帮助。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扬,不要以为自己是恩人,别人应该感谢你;相反,你应该感激和感谢对方给你机会作出贡献,并在服事他的过程中成长。
家庭伦理的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守,即父亲要像父亲,母亲要像母亲,妻子、丈夫和孩子也要尽好自己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斤斤计较,会出问题的,因为家人和我们这个社会一样,都有自己的责任。如果是这样,家庭就太平了。
任何一个与生命建立起爱与互助关系的人,都被认为是家。
家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夫一妻制,大到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宗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任何一个与生命建立起爱与互助关系的人,都被认为是家。
安身立命的要诀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感谢,互相奉献。
物质上安顿下来不是真正的家;真正的解决是让家里每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守本分。
家庭成员是实践慈悲和智慧的菩萨伴侣。
把家里的其他人当成菩萨,因为他们总是在帮助我们,警醒我们,给我们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特别是作为一个佛教徒,他是菩萨道的菩萨修行者。不管家里每个成员的性格和行为,他都是菩萨,帮助我们成长,在菩萨道上前行。
更何况菩萨是救命恩人。为了拯救苦难,我们必须首先学会受苦。有了苦难的经历,我们才能真正成长,才能真正的安身立命,才能真正的心安理得,才能懂得拯救众生的苦难,懂得如何拯救众生。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会烦恼。
在和家人相处的时候,如果能经常读这两句话,家人会很开心。
用智慧对待自己,就不会有烦恼。如果你没有智慧,就要去学习、去听闻佛法,用佛的智慧帮助自己、照亮自己的心,也用佛的智慧照亮别人的心。同时,你要学习菩萨的慈悲,去利益所有的人,关心所有的人,爱所有的人。
一种职业——在于身、口、心三种行为的纯洁和勤奋
所有的手势,文字,思想都叫作业。
一般来说,拥有一份安稳的职业,意味着你的职业和工作有稳定和保障。但如果以三类行为的纯洁和勤勉为范围,就已经包含了个人行为和工作。
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知足常乐,不要轻举妄动,没有规矩,不要信口开河,不要三心二意。这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成就。
再者,修行菩萨道的人,要修行两种职业:一种是“智”,即智慧;一个是“福报”,即好运。智慧有完整的事业,就像文殊菩萨;慈悲业力圆满,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当这两种因缘圆满,就叫做福慧比足,那就是佛。诸佛菩萨都以众生安定为如来事业,这种精神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宝贝菩萨”要跌宕起伏,反复上升,强化菩萨对道教的渴望。
一切发菩提心的众生,都是普通人,都有缺点,但都是正在修行菩萨的出芽菩萨,都是“婴儿行菩萨”。在婴儿时期,当人们学习走路时,他们总是摇晃,经常摔倒。当他们摔倒时,他们站起来走路的时间就少了。虽然我站起来的时间少了,在地上爬的时间多了,但还是要练,长大了才会独立站起来。
所以,作为一个“遛娃菩萨”,要鼓励自己。摔倒了也没关系,重新站起来就行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想修的菩萨道一直走下去。
对自己的行为兢兢业业,就是敬业和勤奋。
一切都是从“利人利己”的观点来考虑的,也就是乐群和纯粹。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即使一切都很成功,很圆满,一旦出现一些波折,麻烦和问题,你就会怀疑自己在为谁工作,为谁工作。如果出现这些想法,那就不是专门的音乐团体了。
敬业意味着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认真;勤奋是不懈的努力和奉献;如果对自己的心、体力、能力有所保留,那就不叫敬业、勤奋。
自己的任何行为都要以“利人利己”的观点来考虑,不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要努力为他人谋福利,为他人谋远益和近益。如果凡事都能以这种心态面对,无论在家里,在公司,甚至在任何场合,相信你都会很受欢迎,很受欢迎。
在安定和谐中,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这不是现实主义,而是“现代主义”。修行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只有当下的时刻才是最重要的,它使我们能够及时集中精力,努力工作。
如果我们现在有努力和不努力的机会,有演戏和不演戏的舞台,错过了一个机会,就失去了一个成长的机会。这将是一个遗憾。所以,现在能做的,一定要尽可能做好。
在方向感明确的情况下,始终立场坚定,步步为营。
在人的人生过程中,要尽早确立方向,考虑自己的才能、兴趣、资源,包括身体健康、智力、意愿等,作为判断的依据,进而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你不能轻易改变方向,但你可以改变立场。比如你今天是总经理,明天是董事长,今天是儿子,明天是父亲,今天是妻子,明天是母亲,你的职位可以不断变换。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位置,不调整自己的立足点,你很可能就是一个不上进,不积极的人。
选择好方向,站稳脚跟之后,一定要踏实,一步一步来,这样任何事业都会成功。
用智慧时时修正方向,用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普通人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各种外界因素,自身条件的不足而感到无所适从。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像走在岔路口,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这个时候我要回过头去想一想:“我的根本方向是什么?如果发现现在的情况已经偏离了原来的目标,一定要用明智的判断去修正。
不要自私,为自己谋幸福,不要贪多嚼不烂,轻言牺牲,不要不忠。
少关注眼前的私利,多关注深远的公共利益。
性格的成长,菩提心的坚定,都是巨大的成功。
成功是多样化的,多方面的。不要纠结于一个具体的事件,一个具体的情况,那就叫成功。即使财富、地位、事业暂时失败,也不要失去菩提心和人格。哪怕所有的努力都不成功,只要人格成长了,人品提高了,那就是成功。
一切都要靠各种因缘来成就,这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个人努力是主因,业力成熟才有结果。所以,不要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得意忘形,也不要在一波三折的时候灰心丧气。形势好的时候,一定要警醒,没有危机感;不好的时候不要失去信心和毅力;很可能机会、环境、条件一变,情况就会好转。
所以用因果的概念可以让你勇敢面对现实,创造未来,你不会抱怨,不会羡慕,也不会嫉妒别人。因为没有永远的失望和失败,也没有个人的成就和成功。(1995年3月25日,我在农禅寺泗安讲师团培训班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