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英国经济遭受严重创伤。

英国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其经济发展。

美国的主要政策是马歇尔计划。

经济模式的特点:从国家过度干预到自由主义,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再次加强;经济计划的程度下降了,自由市场的作用增加了;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多市场少* * *”的转型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结构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①建立:英国工业革命最早,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有广阔的殖民地。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2)65438+2009年底2000年初向帝国主义过渡期间,资本家不愿意采用新的技术和设备;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到19年底,英国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结束初期至50年代末):①原因: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发了大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变弱了。

②编制: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它通过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建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年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①原因:欧洲和日本的崛起。

(2)多极化: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成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材料出口国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英国具有公私混合经济体制的典型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工党执政时期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分别从1945年7月至1951年6月至10年3月和1975年3月至1979年5月,掀起了两次国有化浪潮,国有企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国有企业劳动力在全国GDP的11.1%中占全国劳动力的8.1%,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的地位显著上升。

1981中,英国最大的10家公司(企业)按营业额排名,按员工人数有3家国有化公司,6家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部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航天公司、英国机场管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汽车公司、英国交通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制造公司、电力委员会。

英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取代私营企业在英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特别是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进行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将天然气、石油、供电、煤炭、航空航天、汽车、电信等数百家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

到1989,国有企业总资产比1979减少了45%。

1990年末,国有企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79年的10%下降到不足5%。

目前,英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邮政服务、市政交通、核燃料工业和民航。

虽然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英国仍然是公私混合的产权结构。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国工党意外赢得大选。工党在下议院获得398个席位,而保守党仅获得209个席位。

工党因此单独组阁,由工党领袖克莱门特创建?艾德礼任首相的第一个战后英国。

工党一成立,就决心进行一系列改革,振兴战后英国经济,改善社会状况。

工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和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在国有化方面,英国不仅国有化了电话、电报、地铁和电站,还国有化了煤矿、铁路、电力、煤气、运河、码头、医院、英格兰银行、航空和钢铁工业。

国有化的方式是国家对原所有者进行补偿。

国有化的第一个目的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维持整个英国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转,促进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帮助调整英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尽可能争取社会平等。

与国有化相关的是工党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计划。

艾德礼* * *从一开始就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控制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积极引导和调控经济发展。

福利国家制度是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所有改革措施中最有影响力的。

1946年8月,经过工党的努力,英国议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

这部法律在以往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工程,规定所有已就业但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都必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和死亡的情况下享受津贴和补贴。

6月,1946,11,国民保健法通过,英国居民从此享受免费医疗。

同年通过《住房法》,规定地方负责筹集资金建房,解决战后住房短缺问题;同时限制租金,保护租客利益。

65438+5月0948。

国家救助法出台,规定因各种原因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贫困人口可以获得* * *救济。

上述社会保险和福利补贴资金全部来源于参保职工缴纳的保险费、企业主缴纳的保险费和国家预算拨款三个方面。

战后,工党的福利政策极大地改善了普通英国居民的生活。

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建立了福利国家。

英国工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复苏和复兴。

与其他西欧国家相比,英国在1948年较早达到战前经济水平。

马歇尔计划使英国从美国对欧洲的援助中获得6543.8亿美元+2亿美元。工党借此充实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英国金融市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使英国经济更快走上复苏之路。

到1950,英国经济达到了4%的年增长率。正因如此,工党以1950赢得大选,继续执政。

虽然一年后,由于工党内外政策不尽如人意,保守党通过大选重新执政,但工党的改革成果并没有被否定。

1951年,10年,保守党组建了以丘吉尔为首相的新* * *党,从此保守党执政13年(其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霍默先后出任首相)。

保守党* *除了终止工党原计划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交通的国有化计划外,基本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实施福利政策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的国民医疗支出。

丘吉尔* * *也根据战后英国经济复苏的现实,结束了战时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让英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50年代初,英国经济繁荣,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排名第二。

虽然在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其经济增长仍保持在2%至3%。

英国国有企业的转型过程及经验

1.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浪潮起源于英国。

英国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英国经济逐渐衰落。

为了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在战后连续几个时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国有企业私有化和股份制改革。

其做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逐渐影响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形成了所谓的私有化浪潮。

2.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来进行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 -1986):主要是对亏损不太严重,仍能盈利,且多为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进行私有化,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沿海设施、航空航天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酒店、国家卡车公司等。

具体措施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民营企业;(3)员工内部持股。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转型规模比较小。

第二阶段(1987 -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行业。

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国家公共汽车公司等。

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第二阶段主要是将国企出售给民企,其他则采取公开上市股份和员工持股的方式。

从改造的规模来看,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翻了近一倍。

为了保证整个转型过程的稳定性,英国采取了多种相关的配套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

特殊的股权安排以及对员工和分散的小股东权益的照顾。

所谓特殊股权安排,是指:* *暂时保留部分国有股权。

其目的是防止一些行业或民营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是为了限制企业的个别管理者借私有化之机变公为私,借机扩大个人利益,流失国有资产。

所谓对员工和分散小股东权益的照顾,重点在于合理确定员工持股计划,一般允许本企业员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

整体来看,英国国企改革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

* * *根据具体情况,亏损的大企业本身根据各部门的具体盈亏情况分成几个小公司,区别对待。

因为大企业亏损并不意味着其所有部门都亏损,区别对待的好处是* * *可以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转型的部门,从而降低国企转型的成本,增加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

(2)逐步实施,相对稳定。

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重视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准备;在实际执行中,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转型形式不拘一格:综合运用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同时注重各项改革措施的相互衔接和配套。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得力,10多年来,英国国有企业通过私有化普遍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国有企业全部扭亏,利润大幅增长。

同时,* * *也摆脱了一部分财政负担,财政收支明显好转。通过出售国有企业,* * *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

国企职工收入也大幅增加,股票收入增强了他们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企业的管理机制也相应完善。

此外,股份制改革也得到了英国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支持,表现为公众股东数量大幅增加,从300万人增加到654.38+00万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存在的问题有:(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失业问题空前严重。

失业率居高不下,带来工人等诸多社会问题。

(2)如何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特别是如何防止自然垄断企业私有化后私人垄断损害公共利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