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加入国军?又一家电商巨头豪掷7.4亿打造“汽车梦”
美的第二次进入汽车行业。
这并不是美的第一次进入汽车领域。2003年,美的集团开始进入以客车为代表的商用车领域。随后,2004年至2006年,美的集团先后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舟汽车有限公司、湖南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昆明、长沙建设全新的制造基地。然而,美国造车之路在极短的时间内戛然而止。2008年,由于经营不善,美的造车项目被叫停。最终,比亚迪以6000万元正式接手美的客车长沙基地。
就在4年前,格力掌门人董明珠拟以13亿元的对价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为珠海银隆造车项目融资97亿元,但收购未果。回顾其他跨界车,曾经在2023年公布的苹果“泰坦计划”如今变得扑朔迷离;戴森的汽车《梦醒时分》耗资约20亿英镑。一次次的失败,巨额的亏损数字,都证明跨界造车真的不容易。
而家电企业大规模进军新能源汽车,很大程度上与其目前的转型困境有关。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家电行业增速缓慢,逐渐进入下行通道。以空调行业为例,2019年空调行业整体产销量增速放缓:2019年,我国空调产量219万台,同比增长6.7%;销量为265,438+04万辆,同比仅增长6%。相比之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家电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试图在这个火热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瞄准汽车产业链
美的集团在公告中表示,除了在工业变频器和伺服系统方面的优势,和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的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样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方面的拓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但美的并未进一步说明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的业务布局中,和康新能会带来哪些新业务和新模式。
熟悉汽车行业的人应该知道,造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投资几十亿就能生产出一辆量产车的事情。虽然这两年跨界造车潮非常火爆,但理性来说,造车是一件漫长而艰难的事情。别的不说,形成一个品牌需要多少年?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化新势力有几个。且不说量产车,而是量产车未来的销量和品控。所以,其实对于美的这样的外行来说,造车的门槛太高了。与其如此,不如抓住机遇,从产业链上万亿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从这个角度来说,收购和康新能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和康新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一席之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康新能主要提供动力总成、电机控制器、辅助动力系统、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租赁平台建设等产品和服务。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方面,和康新能的相关产品已与一汽、江淮等多家国内主流整车厂形成配套关系。
事实上,早在2016年,美的集团就与上汽通用安吉星达成国内首个智能家居及车联网应用战略合作,开始将触角伸向汽车互联网。但双方的合作并没有在业内形成太大的影响力。然而,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为了在汽车供应链体系中分得一杯羹,造车的“外行”们都高调进入了这个市场。毕竟还是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结束-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