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的估值方法有哪些?这些内容可以理解。

对于了解经济板块的人来说,应该对“独角兽”比较熟悉,那么如何给独角兽企业估值呢?让我们来看看。

目前主要有三种估值方法。第一,市场法。也是常用的估值方法。特别是在估计非上市股权的公允价值时,一般采用市场法进行估值。第二,收益法。一般用于估计未上市股权的公允价值,常用的收益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第三,成本法。在估计非上市股权的公允价值时,常用的成本法是净资产法。

具体来说,独角兽公司的评价方法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财务数据的质量,选取可量化的关键指标来构建评价方法。互联网科技公司占了目前已披露独角兽的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一直是历史上的难题。这类公司由于技术迭代快,商业模式新,面临着独角兽估值的核心问题,而很多互联网公司前期为了获取用户流量会烧钱,所以用传统估值模型进行估值往往有失偏颇。

估值方法构建的关键问题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财务数据质量,选择可量化的关键指标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以一家互联网公司为例,其创立期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用户规模,投资人更看重用户数量、市场空间、流量等非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开发了DEVA、P/MAU等方法。渐渐地,这家公司有了收入,围绕收入概念的PS、P/GMV、EV/EBITDA、R&D比率等财务估值方法有了实际的可能性。在企业的成长期后期和成熟期,有高质量的盈利数据,如业绩增长率、回报率、净利润等,PE、PEG、DCF等估值方法优势明显。

但如何做出合理的估值,才是独角兽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有几个难点。第一,无利可图。不盈利挑战独角兽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使得市盈率、市场盈利增长率等常用指标失效。第二,市场历史短。如果过度缺乏历史数据,将使估值的许多步骤变得困难。历史太短也会让现金流和净利润的预测变得毫无意义,也很难验证公司成长逻辑的真实性。第三是:可比公司。大多数独角兽企业在商业和盈利模式上都有颠覆性的创新,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很难有清晰的商业运营模式,相似度高的可比公司很少,可供参考。在估值中简单套用相对估值模型进行横向比较,可能会造成较大误差,进一步增加估值难度。

可见对独角兽企业的评价并不是那么简单。理论上,上述方法都是常用的,但也存在问题和困难,因此评价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