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三家矿业公司调研报告
(一)三家矿业公司的基本情况
(1)鞍钢矿业公司是鞍钢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是集采矿、选矿、烧结、机械制造、电力修理、建筑安装为一体的大型国有矿山企业,属于鞍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大型铁矿4座,大型选矿厂4座,烧结矿生产线1条,活性炭生产线1条,辅助矿山4座,以及矿山研究、设计、矿山机械、运输设备修理、电力、矿山建设等相关辅助行业,其中主要生产企业有8个厂矿(表4-1)。
表4-1鞍钢矿业公司生产规模
(2)铁法煤业公司成立于1999 10,2002年8月实施债转股。是以煤炭生产为主,集煤层气开发利用、建筑安装、机械制造加工、建材、电力为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煤业集团的前身铁法矿务局成立于1958。矿区由铁法、康平、康北煤田组成,包括8对生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2265万吨,实际生产能力超过21万吨。截至2005年底,集团公司总资产为93.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6.37%。在册职工总数4.4万人,集体职工1.8万人(表4-2)。
表4-2铁法煤业公司生产规模
(3)红透山铜矿是东北地区集采、选、冶为一体的大型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设计能力:采矿55万吨/年,选矿1.300吨/年,冶炼6300吨/年;实际产能:采矿65万吨/年,选矿日处理能力1.8万吨,冶炼1.2万吨/年。目前矿产品年产量水平为铜精矿8000吨,锌精矿9000吨,硫精矿20万吨,粗铜12000吨(金200公斤,银13吨),硫酸5万吨。2005年工业总产值为5.38亿元(表4-3)。
表4-3红透山铜矿产品产量
上述三家矿业公司的共同特点是:①均为国有企业,其中鞍钢矿业公司和红透山铜矿由国有企业法人出资,铁法矿业由辽宁省国资委和信达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出资。(2)都是历史悠久的矿山企业,分别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50年代末。早期,国家无偿提供矿产资源。(3)实行总部层面的财务管理,形成强大的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对矿井、井口、坑口实行财务报账制,构成制造成本中心。但也有区别,主要以原生矿产品为主,产业链长短不一:①煤炭企业链条最短,出坑就直接卖;(2)铁矿石经过三个过程形成内部商品,即开采、选矿和烧结;③铜矿的产业链延伸到冶炼,即采矿、选矿、冶炼,形成商品。
(B)采矿公司对矿物资源的绝对依赖和由此产生的主动性
与其他行业相比,矿业最大的特点是基层矿山对矿产资源的定点、定时需求和一次性供应、多年使用。这一特点决定了以特定矿区为基础建立矿山,一旦形成生产能力,将终身依赖于它。如果是异地连通,相当于新建了一个矿井。这使得矿山企业对就地就近开采矿产资源有很大的动力作用。可以说,就地就近解决连接资源,是企业生命的延伸,是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我们调研的三家公司表现突出,各有特色,值得借鉴:
(1)鞍钢矿业公司主要依靠选矿技术的突破,充分利用了原本难以利用的“红矿”(赤铁矿)。红矿占该公司28亿吨铁矿石储量的2/3。因此,这一突破相当于原来可用储量(磁铁矿)的两倍。这项专利不仅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而且为保护矿产资源提供了屏障。因为这类矿石只有鞍钢可以用,只要鞍钢不从外面买,当地就不会乱采。
(2)红透山铜矿主要通过现场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山建设初期,国家上交的铜储量只有985万吨(金属量);2005年,他们已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956万吨。这个1.971.000吨的新增地质储量,被他们自己解决了,本该关闭的矿井重获新生。如今公司还有900多万吨的地质储量,还在找。主要方向是深部找矿和外围找矿。
(3)铁法煤业公司一方面主要在外围找矿,另一方面在外域(内蒙古),双管齐下,增加资源。其部署如下:①推断长城窝堡井田南部有煤的可能,埋深1,000 ~ 1,500m,面积24平方公里。预测煤层厚度5 ~ 7m,煤炭储量1.8亿吨,准备开工。②昌图煤田含煤面积3750平方公里,已达到普查级别的面积50平方公里,D级储量2.3亿吨。公司已申请纳入铁法煤业集团总体规划范围,并申请了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和批准。③铁法煤田东部测区含煤面积347平方公里,C级储量4268.2万吨。该区域也已纳入铁法煤业集团的总体规划范围。
以上例子说明,矿山企业把解决自身的持续资源作为一件大事,形成了强烈的反应(积极作用是消耗矿产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据了解,这种强大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这种利益与所有员工、家庭乃至当地居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机制。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中的这种能动作用,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矿产资源的增加不仅要依靠独立的地勘单位,还要依靠现有的矿山企业。企业在矿产勘查中的主体作用不可动摇。
(C)采矿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企业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目前,矿山企业正面临其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这三家矿业公司的利润从2000年开始回升,从2003年开始出现超常增长,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表4-4 ~表4-6)。
表4-4鞍钢矿业公司利润
表4-5铁法煤业公司利润
表4-6红透山铜矿利润
除铁法煤炭公司外,上述三家公司的税后利润均在20%左右,相对稳定。铁法煤业公司由于自然禀赋差,长期亏损,不仅扭亏为盈,而且利润高,收入增长可观。据了解,这些利润主要来自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鞍钢铁精矿从2003年初的每吨262元上涨到2005年的560元,上涨幅度为11%;烧结矿从2003年的每吨343元涨到2005年的650元,涨幅88%。煤矿均价2003年138/吨,2005年248/吨,上涨80%。铜矿石均价从15000/吨涨到现在的60000/吨,涨幅300%。这次矿产品涨价主要是需求增加导致的,为利润增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润的增加大大增强了企业实力,多方受益。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加大了企业的投入。从2003年到2005年,铁法煤炭公司在生产方面的总投资分别为28654.38+0万元、3654.38+0.6万元和3.97亿元(合计9.9亿元),在安全方面的总投资分别为6525万元、8654.38+0.96万元和23836万元(合计3.8557亿元),这是多年罕见的。2003年以来,鞍钢矿业公司先后投资3000万元,进行了大孤山铁矿、东鞍山铁矿、千千山铁矿的补充勘探和腊子山铁矿的勘探。部分工作未完全完成,预计资源储量增加2亿吨以上。2004年,鞍钢矿业公司收购了Xi鞍山铁矿的5个采矿权作为储备矿。2005年与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签订协议,转让黑石砬子铁矿探矿权,拟作为储备矿山的接续资源。红透山铜矿先后投入81.9万元和1.87万元进行技术改造,预计可回收矿产储量1.5万吨,效益1.8万余元。
其次,将惠及广大企业员工。从2003年到2005年,鞍钢矿业公司职工年平均收入从13000元增加到18000元;铁法煤业职工年平均收入从15969元增长到25054元,是建矿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第三,国家利益。三家矿业公司缴纳的税款2003年为66736万元,2004年为12935万元,2005年为130913万元,三年增长了96%。此外,矿产资源补偿费也逐年增加。
除了以上好处,矿业公司的领导和职工提高珍惜矿产资源的意识才是更为根本和长远的。
(D)矿业公司珍惜资源的意识已经转化为行动。
据了解,矿业公司珍惜矿产资源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尤其是中长期的经济利益;来自于广大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持续稳定就业的期待。这些力量形成了有效的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鞍钢矿业公司铁矿开采以露天开采为主,回采率可达95%以上,几乎无损失。铁法煤业公司开采的储量大部分属于薄煤层,但开采损失率仍然不高,2003年为39%,2004年为28%,2005年为29%。红透山铜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矿贫化率为20%~26%,损失率为12%~14%,矿石铜品位为1.2%~1.3%。2006年上半年,铜供应品位达到1.56%,回收率达到97%,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开采过程中的管理,主要措施是加强丢矿管理制度的执行。红透山目前在损失矿量的计算中将其分为开采损失、非开采损失和核销矿量三部分。其中,未开采损失分为正常损失(设计损失)和非正常损失(安全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这些损失分别通过落实指标和责任来落实。同时,加强了残矿回收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选矿管理。通过优化浮选和重选,改进了锌浮选工艺,锌回收率提高了15%。采用聚氨酯筛网保证精度,以粉碎代替研磨,提高了研磨效率;通过脱水工艺的改造,减少了金属流量;用陶瓷过滤机代替折叠带式过滤机,减少了精矿损失;通过对沟及其设施的改造,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沟矿。
(3)加强冶炼过程的管理。包括严格控制高炉渣中铜损失,降低高炉渣中的铜含量;开发和使用“静电除尘器”合理利用资源;用塑料袋和编织袋捆绑铜精矿,减少铜精矿损失。
(4)充分利用尾矿回收矿产资源。红透山铜矿有三个尾矿库,共370万吨尾矿。当企业发现尾矿中硫含量达到3%~7%时,在1993、1996分别建立了选矿场与井下、尾矿库与井下两个硫分离厂,实现了尾矿进入井下前硫的再分离,最多可回收硫3万吨,年产值400多万元。早在1997,企业就投入了一些工作,进行了系统取样,查清了各种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含量,编制了图件和报告,为尾矿利用奠定了基础。
上述珍惜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例子表明,企业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有人说,企业利润最大化构成了合理利用矿产的障碍,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被调查的三家矿企都是独立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都不急功近利,以剥削富弃贫,以剥削大弃小。相反,红透山铜矿在矿价高的时期仍然开采更多成本较高的窄脉矿,在矿价低的时候留下富矿和厚脉矿开采。铁法煤业公司的产能已经达到2300万吨/年,但是他们一直把开采能力控制在21万吨左右,并没有因为价格高而突然增加产量。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把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企业的长远利益与国家对矿产资源管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5)需要考虑的问题
(1)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取太少。鞍钢矿业公司2005年总产值55亿元,利润7.8亿元,缴纳的资源补偿费仅约654.38+00万元。从理论上讲,矿产资源补偿费代表的是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但这种权利并不到位,在矿产品大幅涨价的情况下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们既没有及时的补救,也没有必要的认识,这实在是管理上的失误。
(2)政府收取矿业权价款的理论依据模糊。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矿业权价款包括两个来源:一是国家投资形成的;第二,形成显性的差别收入。但现在地方政府扩大了范围,企业自有资本形成的采矿权也应该由政府“买单”。比如红透山铜矿,国家无偿提供的原始资源——984万吨铜储量早就用完了,现有的958万吨铜储量完全是企业自己投资形成的,投入成本进入了矿产品成本。现在对它实行“有偿”,真的是“没办法拿”了。因为红透山铜矿虽然是国家所有,但国有资本一旦进入企业,就成了法人的财产,出资人不能随意收回。这个问题其实和上一个密切相关,就是资源补偿费不到位,用矿业权价款来补救。但如果这种救济方式继续下去,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即弱化所有权,造成法律上的混乱。
(3)鞍钢矿业公司占用的铁矿石储量太多,可能形成垄断。根据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对鞍钢所需的铁矿石储量给予了专项支持。已经有储备28.469亿吨,过去是无偿取得的;通过有偿收购471680万吨储量,两者之和为756370万吨,目前仅提取了53828万吨储量。剩下的储量,按照现在每年的生产规模,足够开采10年,显然意味着资源量过大,未来很可能形成地区垄断,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改革趋势。
(4)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益是在哪个环节实现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矿产资源所有权权益的实现在矿产品销售环节,这是合理的:第一,只有在这个环节才能确认国有矿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第二,只在这个环节,企业可以轻松承担,不需要预先投入大量资金。但目前地方政府以矿业权价款名义征收的资源所有者权益,必须一次性缴纳,导致企业财务费用(银行利息)难以承受。按照鞍钢矿业公司的说法,他们从政府手里买的胡家庙子铁矿,6年内要花3亿,服务年限30年。这相当于现在为30年后的矿产储量付出了代价。这种支付方式,如果按年利息6%计算,使他们每年承担的财务费用超过10万元。
(5)矿产资源利用率是高还是低,要具体分析。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利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我国矿产资源损失浪费严重。但就三大矿业公司而言,其存量资源的利用程度远远高于国家规定。例如,鞍钢矿业公司开采了含铁量为20%的所有赤铁矿,而在过去,赤铁矿是在表外开采的。再比如红透山铜矿用编织袋吸掉流失的矿渣,用扫帚清扫坑道里的矿石粉末,都是有意识的行动。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矿产资源利用的现状。
(6)理解和建议
(1)对矿产资源和矿业的作用要有全面的认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作用:①增加财富和利益。因为矿产资源的净值是矿产品销售收入扣除各种投入和平均利润后的净盈余,谁开发谁就一定会在当地增加财富。②经济增长效应。矿产开发形成的工业总产值可以直接提高当地GDP的发展速度。这三家矿业公司2005年创造产值6543.8+0.6亿元,比2004年增长20%。③财政收入效应。2005年,这三家矿业公司共提供了6543.8+0.57亿元的税收。(4)提供就业效应。2005年,这三家矿业公司共有68,000名员工。我们应该从这些角度理解各级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关心,引导他们加强矿业的长远发展。
(2)根据级差收入的特点,加强矿业的管理和服务。矿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行业,矿产资源的禀赋历来不平衡。再加上地域的差异,既有横向差异(不同地区之间),也有纵向差异(矿区不同发展阶段)。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对这些差异深有感触。因此,在矿产资源管理中,不能以“一地一策”来决定开采政策。我们应该鼓励开发劣势资源,并针对这种差别收入调整优势资源的开发,以达到综合合理利用国内资源的目的。
(3)矿产勘探要回归矿业。矿产开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不同于一般工业对原材料的依赖。主要是一次用很多年,一旦异地连接,原来的设置大部分就跟废物一样了。这种依赖激发了矿企对矿产资源继承的超常关注,就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关注。我们在调查这三家公司时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然后意识到,如果把商业矿产勘探全部还给矿业,政府只做必要的宏观调控不是更好吗?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4)矿产资源管理应扩展到矿业管理。从这三家矿业公司来看,矿业作为以生产矿产品为主的行业,链条长短不一。链条最长的是铜矿,一直在冶炼;最短的是煤矿,坑的是商品。矿业管理就是要对矿业生产的全过程负责,因为矿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问题。但我们强调,管理矿业,并不是要求政府具体管理矿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而是把管理的力量运用到管理的主体,即矿山企业,让他们积极构建节约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机制,培养珍惜矿产资源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使用企业在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中的能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政策,而不是政府直接自己管理,越管越细。
(5)正确评价地质工作的作用。地质工作在发现和勘探矿产资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它可以提前或推迟矿产资源的发现,增加或减少矿产资源的储量,但它不能创造矿产资源。辽宁省矿产资源的实践证明,虽然有近2万人的专业地质队伍找矿,但近30年来,有色金属矿、煤矿等大宗矿产的勘查基本没有重大突破,以至于原有的8个有色矿山已有7个关闭,只剩下红透山,其资源都是矿山自己找的。这个事实说明,地质工作必须尊重地质规律和经济规律。地质规律是,矿物只有在生成的地方才能找到;经济规律是,探矿是有成本约束的,超出了矿山企业可承受的探矿成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行不通的。我们在加强地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尊重这两个规律,不能以为增加地质工作的投入就可以解决矿产资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