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垃圾日是什么?
可以掩埋、焚烧、堆肥,这是三种最基本的处理方式。有些国家还有另一种选择:把它运出国,或者套用现在流行的语法——让它成为“洋垃圾”。
关于“洋垃圾”的新闻,我们听了很多。但是,为什么发达国家不远走万里,把自己的垃圾漂洋过海运到其他国家?
垃圾处理,一个巨大的产业
我们以美国的生活垃圾处理为例。
在美国的居民区,很少有专门扔垃圾的地方。一般的方法是:小区或个人与垃圾公司签订合同,按月缴纳费用,垃圾公司每周上门收垃圾。比如我住的小区,一周收一次生活垃圾,另一天收可回收的垃圾,比如纸张、易拉罐、玻璃瓶、牛奶桶等等。政府鼓励大家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会发放专用垃圾桶,而生活垃圾的垃圾桶需要自己购买,或者根据与垃圾公司的合同由他们提供。这项服务一个月要20多美元,如果一周收两次生活垃圾会更贵。
应该提到的是植物(如叶、花等。)不包括在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中。每个院子里割下的草,如果不想留在草地上,就当“花园垃圾”收起来。如果院子里有树,秋天的落叶也算“花园垃圾”。要扔掉这些垃圾,通常需要额外的外交经费。我住的小区收费大概是每月65,438+00美元。
为“垃圾”付出的钱还不止这些。比如用水,除了交水费,还有“废水排放费”,比水费本身还要贵。作为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我们每个月要为废水排放支付大约20美元。
算下来,一个普通家庭每月要为废水和固体废物支付大约5美元或60美元。当然,不同社区情况略有不同,但不会有太大浮动。
除了住宅区,任何商业或生产建筑也需要支付相应的垃圾处理费。
不难看出,垃圾处理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比如北美最大的垃圾处理公司WM (Waste Management),拥有近5万名员工,年营业收入高达6543.8+0000多亿美元——但他们的业务实际上只占整个行业的零头。
收集的垃圾去了哪里?
以WM为例,垃圾车收集收集的垃圾,然后处理掉。
垃圾中有用的东西,如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将被分开回收。
剩下的一部分会被送到垃圾焚烧中心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给附近的居民或者工厂供暖。
最后的会被压缩,送到垃圾填埋场掩埋。政府对填埋有具体要求,北美只有不到300个填埋场,有WM这么大的公司存在。所有要掩埋的垃圾都不应该掩埋在这些范围之外。此外,垃圾掩埋后,还会产生天然气。目前的技术趋势之一是收集这些天然气,从而实现“垃圾-生物燃料”的转变。
处理“花园垃圾”的方式会有些不同。它们将被收集起来进行生物转化。利用微生物,这些植物废料被转化为有机肥料或腐殖土,然后出售。很多人会在院子里种花、种草或者种菜,所以对有机肥或者腐植土的需求很大。一袋20斤(约9公斤)的好土能卖几块钱,差的也能卖1或2块钱。而一袋10斤的土豆,最便宜的也才几块钱。
废旧电器比垃圾还麻烦。
上面提到的垃圾不包括废旧电器。
废旧电器,如电脑、打印机、手机、电视、冰箱、DVD/vcd、vcr等。,被称为“电子垃圾”。废弃电器可能含有较多的铅、汞、镉等重金属,以及有毒塑料、阻燃剂等会在自然界中缓慢释放有毒成分的物质。有资料显示,美国丢弃的电子垃圾只占总垃圾的2%,但它们释放的有毒物质却占总有毒物质的70%。
由于电子垃圾对环境的巨大危害,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禁止倾倒和掩埋电子垃圾。鉴于此,美国各州的法律有所不同,但一般都要求回收。在居民与垃圾处理公司的合同中,一般不包含电子垃圾。也就是说,不能放二手的电视机、冰箱等。扔进垃圾桶。有的合同会承诺每年收几样废旧电器,有的要额外的钱才会收走。
所以对于美国居民来说,废旧电器不仅可以卖,还得交钱才能带走。如果只是旧了,但还能用,也可以捐给慈善机构。或者买新品的时候让店家处理。许多商店还把废品拿走作为购买新产品的折扣。
洋垃圾,经济利益的产物
对于美国人来说,购买电子产品并不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一台最新的液晶电视或者最新的笔记本电脑,只需要普通人两三周的工资。所以美国家庭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据统计,电脑的平均使用时间是三年。大部分电子产品不是用坏了变成垃圾,而是过时了,需要买新的。
这种消费模式的结果是: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废旧电器,另一方面这些废旧电器其实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为了减少消耗和保护环境,政府立法和公众舆论都倾向于尽可能回收利用。有些废品可以被厂家回收生产新产品,有些可以捐给穷人“发挥余热”。
但是,能够被充分利用的废旧电器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最终都变成了电子垃圾。这些电子垃圾往往含有多种有价值的金属原料,如钴、铜、镉等。这些制造新产品所需的金属都是通过开采和冶炼获得的,对环境和能源消耗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电子垃圾中回收这些金属,不仅有助于减缓人类的开采速度,还可以减少它们被扔到大自然中造成的危害。然而,这种回收意味着必须将整个电器拆开,还原为原材料。这样的处理不容易机械操作,所以劳动强度大。因此,对于劳动力昂贵的美国社会来说,从废旧电器中回收有用的部件在经济上并不具有吸引力。
于是,“出口垃圾”应运而生。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关注往往被舆论炒热,但在立法和执法上却比较宽松。另一方面,这些废旧电器稍加翻新后,使用寿命也相当可观。最终丢弃的成本并不高。所以把这些电子垃圾运到万里之外还是有利可图的。即使要拆分回收,人工成本也低很多。据统计,美国80%的电子垃圾已经被运往亚洲。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洋垃圾”主要是指这些电子垃圾,而不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生活垃圾。此外,还有一些旧衣服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当作“洋垃圾”进口。
事实上,对环境有害的不仅仅是这些“洋垃圾”,还有我们自己产生的“电子垃圾”。“电子垃圾”的进口是经济和政治考量的产物,就像发达国家把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们不能说这有多可怕——因为问题不在于“垃圾输入”本身,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如何看待经济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