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维特的第一位绘画老师: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一生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法国画家、版画家、设计师,是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曾任法国美术学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家。出版了《各种姿势》画册。

我父亲出生在巴黎,是一名图案画家。从小受父亲教育,是一个极其早熟的人。二十岁时获美院展览一等奖【1】。

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多,技能有所提高。回到巴黎后,他的名声大大提高,甚至受到了女士沙龙的接待。对了,路易王朝的贵妇沙龙是著名学者、政治家、诗人、音乐家、画家的聚集地,能在那里受到接待是莫大的荣幸。因为这层关系,鲍彻开始结识各行各业的人。他既画歌剧院的风景,也画壁挂织物的图案。

因此,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的赏识,他为她画了几幅肖像。蓬帕杜夫人是路易王朝的第一美人,也是一位才女。鲍彻还为这种奢华享受的美设计了礼服和装饰品,鲍彻设计的图案成为了当时出入宫廷的贵妇们的榜样。

所以鲍彻有丰富的装饰手腕和才华,他的画也有装饰元素,读《爱之眼》和《田园》就明白了。然而他的作品都是冷冷的银色调。虽然他们高贵典雅,但并不让人感到亲切。比如嫦娥狄安娜和她的侍女的裸体画,虽然圆润流畅,却让人为缺少温暖而惋惜。也许当时的贵族自大的人就喜欢这样。

1703年9月29日出生于巴黎。尼古拉斯神父是一名油漆工和装饰工。

1717开始在父亲的画室学习。

1721年在F. Le下短期学习。

1723获得罗马奖,但未能获得奖学金。

1727去罗马旅游。

1731返回巴黎。作为一名历史画家,他得到了皇家美术学院的认可。

1733与玛丽-让·贝佐结婚。他们的孩子是让-伊丽莎白·维克托瓦尔(约1735年出生)、胡斯特·纳坦(约1736年出生)和玛丽·埃米尔(约1740年出生)。

1734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正式院士。

1735年,他第一次得到皇室的订单,创作了凡尔赛宫公主厅的天顶画。

1737当选皇家美术学院正教授。

1748开始了与庞巴杜夫人的亲密接触,庞巴杜夫人成了他最有力的靠山。

1755被任命为戈贝林挂毯厂主管。

1765被任命为国王首席画师。他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1768辞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1770年5月30日,他死在卢浮宫自己的房间里。埋葬在圣日耳曼的洛克洛娃神庙。

《宫廷中国皇帝》、《中国渔景》、《中国园林》、《中国市场》这四幅油画都是当时法国洛可可绘画的代表人物鲍彻所画。屏幕上出现了大量逼真的瓷器,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画中人物的服饰很像清朝以前的中国服饰,与当时清朝的满族服饰相差甚远,中国的特色非常突出。贵族们争相购买这些画。如果买不到,他们就抢购以这四幅画为蓝本,用羊毛和丝绸编织而成的挂毯。

鲍彻从未去过中国。画中的一些形象是真实的,而另一些纯粹是他的想象。令人费解的是,既然画师没去过中国,又想画中国,那他肯定有什么凭据。画中的意象从何而来?据说这很可能与当时东印度公司频繁的商业活动有关。该公司将丰富的商品从东方带到欧洲,鲍彻可以在巴黎轻松买到中国的商品。但仅仅组合一个符合东方情调的画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符合真实情况的画面创意,不能凭空想象。

已知的到过中国的传教士画的中国的画,直到鲍彻画完中国的画才为人所知。看来,鲍彻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并不是传教士获得的,这个谜也不容易用实证的方法解开。但是,把鲍彻的中国绘画放在整个18世纪痴迷于“中国风”的欧洲社会背景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洛可可艺术的宠儿,出生于巴黎,17岁时师从画家乐。我很佩服华佗。曾将华佗的素描刻成版画,出版画册《千姿百态》。

鲍彻向往艺术圣地意大利,自费去留学,却目空一切,看不起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成就。他夸口说:“米开朗基罗是怪诞的,拉斐尔是刻板的,卡拉瓦乔是黑暗的。”他只对17世纪的田园情调艺术感兴趣。他入宫后发现贵族男女并不喜欢上帝,而是偏爱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于是鲍彻尽力迎合他们,不厌其烦地用画笔描绘出火星与维纳斯调情、大力士拥抱安帕尔、女神沐浴、美妆等主题。这种爱情故事和白衣女子的裸体描写细腻,形象如人,人体和谐对称,令王公贵族倾倒。他获得了美院院士的称号,并被提升为教授。

评价

62岁时,知名度发展到顶峰,成为美院院长和皇家首席画家。鲍彻是西方艺术史上颇有争议的画家,与他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狄德罗曾经尖锐地批评过鲍彻的艺术,他说:“我不知道该说这个人什么。他作品中趣味、色彩、构图、性格、表现力、线描的退化,是与他性格的退化紧密相伴随的。你希望艺术家在画布上表现什么?展示他的想象力?但是一个整天和最低级的青楼女子厮混的人能想象到什么?他的牧羊女的魅力,就是《玫瑰与科拉》中法沃尔太太的魅力。他的女神的魅力是从戴桑(都是法国著名妓女,* * *)那里借来的。”

狄德罗的批评非常尖锐,因为他站在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高度,把鲍彻视为腐朽的路易十五王朝的宠儿,认为他的艺术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狄德罗说得很清楚:“鲍彻的优雅、迷人、诱人的媚态和高雅的品味,它的才华,它的魅力,它的闪耀的光彩,它的浓妆艳抹的身体,它的放荡的行为俘获了那些花花公子、浪漫的女人、少年、上流社会的人和那些帮派的兴趣、现实主义和高雅感。“狄德罗的激进评论是基于他对当时封建贵族腐朽生活和艺术的憎恶,但我们应该公正地评价鲍彻的艺术。

俄罗斯人普列汉诺夫说:“优雅的性感是他的缪斯,渗透在鲍彻的所有作品中。”法国绘画史的评价是:“人们鄙夷鲍彻的作品,大概是因为他之前有华佗,之后有弗拉戈纳尔,显然他没有前者深刻,也没有后者聪慧开朗。然而,他是这个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一个色彩学家和一个表达光的画家,他是最伟大的大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