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情况

2009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10419亿元,增长21.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8亿元,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654.38亿元,增长25.50%(地区生产总值40.4亿元,增长6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6亿元,增长3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24.5%),新设企业10户,实现财政收入5.79亿元,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33.25亿元,增长49.25%。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区级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6.3%、40.0%、29.8%和30.0%。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65438±0%、28.7%、30.9%和24.5%。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52.0%、36.8%、50.0%和48.11%。绵阳高新区产业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汽车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体系。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8亿元,其中: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普思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占全区总产值的80%以上;以西普化工、东方特种塑料、长信新材料、仁智实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占全区总产值的4%;以华晨汽车、华驰转向机、德信机械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占全区总产值的4.7%。以益康药业、广友公司、铁骑力士为代表的生物医药、食品产业占全区总产值的4.8%。骨干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90%,企业数量占全区企业总数的50%以上。未来几年,随着艾默生网络能源绵阳项目、陈欣电力50万台发动机及变速箱、长治光电、中国重汽绵阳基地、第九电子公司灾后重建等高新区在建重大项目的推进,高新区产业集群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配套能力将进一步提高,示范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绵阳高新区科技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强。区内建有国家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数字视听产业园,以及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和绵阳科技城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4个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7个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个与国外大型企业共建的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博士后研究中心和3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正在筹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

绵阳高新区始终遵循国际化的服务理念和模式,积极推进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建立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为入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规范、高效、快捷的行政服务,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投资区。自17以来,已完成28平方公里的区域综合开发,累计引进外资15亿美元,引进内资280亿元。

来自10多个国家(地区)的800多家工业企业入驻。绵阳出口加工区于2007年6月5438+065438+10月1封关。目前,已有普斯、红瑞、康联等企业入驻,促进了经济的外向型和国际化发展。2009年,出口加工区建设与管理在海关总署对中西部地区的评估中获得第三名。

绵阳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文化、卫生体系完善。高中1,九年义务教育学校2所,初中1,小学7所。* * *现有教职工682人,学生12437人。其中,火炬实验小学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表扬,先后获得“全国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学会“生命教育实验基地”等荣誉。医疗机构6家,其中富林医院和高新区医院医疗条件相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