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的应用趋势

自主品牌车联网的发展

目前,汽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两大发展趋势。继通用、丰田等国际汽车厂商推出智能导航、远程助手等车联网技术并推向国内市场后,我国自主汽车企业也开始研究车联网技术。据网通社粗略统计,目前,以SAIC为首的至少7家自主品牌企业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车联网系统和产品。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20万辆,目前我国新车年销量约为2000万辆。搭载车联网系统的车辆将从高端车型普及到普通车型。据国内知名分析机构易观智库预测,到2065年438+05年,中国车联网用户渗透率有望突破10%的临界值,届时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抢占中国车市车联网市场的空白,成为自主车企的又一重要任务。

正是由于车联网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及其蕴含的巨大商机,国内自主车企争相加入车联网技术的R&D竞赛。自2010年SAIC率先发布首款搭载inkaNet系统的自主车款荣威350以来,截至2012年底,中国自主品牌中至少有7家企业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车联网系统和整车产品。

SAIC是第一家测试车联网技术的独立汽车公司,在当地发展车联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inkaNet系统广泛应用于荣威350、荣威550、W5和MG5。经过四年的积累,已有超过6.5438亿+的车主选择了安吉星,安吉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仅次于通用汽车。inkaNet系统发展到第三代,在智能互联和操作体验上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中文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和易用性上,甚至超越了很多国际知名车企的同类技术。

app应用

车辆运行监控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国际上,美国的IVHS、日本的VICS等系统通过建立车辆与道路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实现了智能交通管理和信息服务。Wi-Fi、RFID等无线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智能管理中也得到了应用,如智能公交定位管理和信号优先、智能停车场管理、车型和流量信息采集、路桥电子收费和车速计算分析等。

如今,车联网系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集成技术的互补合作来实现的。未来车联网系统将面临系统功能集成化、数据量化和高传输速率。车载终端集成了车辆仪表板的电子设备,如硬盘播放器、收音机等。,数据采集也将满足多路视频输出的要求。因此,对于图像数据的传输,需要广泛使用流行的3G网络。

苏州金龙已与杭州鸿泉数码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在车辆出厂前采集车辆运行状态数据和驾驶员驾驶行为。现在,杭州宏泉公司开发、苏州金龙使用的G-BOS系统已经管理了6万多辆车。然而,当用户数量大大增加时,数据传输、过滤、存储和显示都受到了相当大的考验。

此外,当今优秀的车联网系统还有瑞典斯堪尼亚的黑匣子系统、杭州宏泉的车载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系统、台湾何新的远程客运管理系统、潍柴动力的* * *轨道系统、江苏天则的天则星空网络等。

就拿曾经服务于苏州金龙公司的杭州宏泉数码设备有限公司的车载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系统来说,就是在公交行业久负盛名的G-BOS智能运营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7月正式发布,截至2013年已管理车辆近60000辆。

自系统在客车行业成功应用以来,宏泉数码设备将其在客车行业的管理经验复制到工程机械车、货车等货运车辆行业。

据了解,未来的车联网将主要通过无线通信技术、GPS技术和传感技术的配合来实现。在未来的车联网时代,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将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当汽车处于弯道等传感器盲区时,无线通信技术就会发挥作用;当无线通信的信号丢失时,传感器可以派上用场。

作为众多无线应用的代表,车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更多无线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我们再次看到了移动宽带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尽管无线和有线运营商不确定应该在哪里投资以及投资多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移动宽带的需求正在增长,而且增长将非常迅速。

通用汽车与中国电信合作,通过其3G网络为用户提供车载信息服务,并逐步构建车联网。在用户数量还不多的时候,现有的运营商网络可以承载各种业务;但是当用户数量大增的时候,网络也会受到考验。

运营商正在经历移动宽带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因为他们需要增加容量来减少网络拥塞和提高消费者的QoE。分组网络,尤其是电信级以太网,可以非常经济地扩展到高带宽,并处理突发的数据流量。分组网络通过采用一种称为“伪线”的先进隧道协议,可以实现TDM业务和突发数据业务的混合传输。所有这些因素使得电信级以太网成为经济有效地应对移动宽带数据流量激增的新架构。

向电信级以太网的过渡只是第一步,但还不足以在新环境中保持竞争力。运营商还必须充分了解他们提供的应用,以便为用户提供最大价值。这种智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它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称为深度数据包检测(DPI)的技术来“看穿”数据包,并确定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下一代设备可以快速监视这些数据包,并在它们通过网络时确定它们的流量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结合用户、位置、使用的手机类型等核心信息,获得更全面的网络使用情况分析,包括使用位置、设备类型等,让运营商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提升客户体验,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无人驾驶汽车测试成功。北京到天津不需要司机。

2012 165438+10月24日上午9点,京津高速太湖收费站外,一辆车顶和保险杠装有雷达设备的黑色现代途胜准时驶上高速公路。从北京太湖收费站到天津东丽收费站,距离100公里,高速公路上复杂的行车条件完全由计算机智能操作驾驶。最高时速105公里,历时85分钟,其中超车33次。军事交通学院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车已完成京津高速公路测试项目。这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先进性。但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姚教授认为,自动驾驶系统只能对程序中预设的条件进行判断和操作。一旦实际路况超出程序预设的范围,就无计可施,可靠性远远达不到道路安全要求。因此,无人驾驶汽车实现商业化运营至少还需要20年。

国际趋势

“车-路”信息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国际上,欧洲的CVIS、美国的IVHS、日本的SmartWay等系统建立了车辆与道路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实现智能交通管理和信息服务。RFID技术已应用于交通运输中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智能管理领域,如智能公交定位管理和信号优先、智能停车场管理、车型和流量信息采集、路桥电子收费、高速公路歧义路径识别和车速计算分析等。

2013年5月22日,微软Windows Azure公有云平台正式登陆中国,观致汽车携QorosQloud首次亮相。QorosQloud除了移动客户端之外的所有开发和测试工作都是在Windows Azure云端完成的。

2013年5月30日,观致汽车与中国联通正式签署车联网业务合作协议,中国联通将为观致汽车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提供网络和业务系统支持。

未来的经历

继互联网、物联网之后,“车联网”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又一标志。

去上海世博园热门场馆“上汽通用馆”,看一部科幻大片《2030》,就能提前体验20年后的汽车生活。影片中,2030年的上海拥有五层楼的立体交通网络。人家开的是三款未来车型,EN-V,Leaf,海贝。谁都会开,而且速度很快。而且在“车联网”的保护下,交通事故率为零,绝对安全。通过“车联网”,汽车拥有了高度智能化的车载信息系统,它们都可以与城市交通信息网络、智能电网和社区信息网络相连,从而随时随地获得即时信息,做出与交通出行相关的明智决策。小巧时尚的EN-V将可以实现智能停车,通过建筑外墙上的轨道直接停在其阳台上,或者进入高速列车的车厢。因为每辆车都采用了自动驾驶技术,盲人也可以在城市中行驶。智能的“车联网”甚至可以一键通呼叫中心的形式,帮助司机获取周边信息,找到停车场,找到自己的充电站,完成充电。

10分钟动作电影《2030,OK!它展示了2030年上海的城市景象。二十年后,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30年,出行工具的代表——EN-V、叶子、海北汽车,已经实现了新能源驱动、车联网技术、汽车无人驾驶三大技术。有了这些技术,汽车可以通过建筑物外墙上的轨道直接停在他们的阳台上,所有车辆都可以接收联网信号,从而帮助危急的孕妇安全分娩,自动驾驶可以带领失明的女孩自由穿梭于城市...影片讲述了三个爱情故事,主角在树叶、贝壳和EN-V的帮助下穿梭于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在美丽的城市中找到真爱,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观众将提前20年体验汽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感受“旅行越简单,心越近”的大千世界!

预测效果

智能城市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在世博会主题论坛上指出,“物联网”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什么是智慧城市?吴说,一个定义是利用智能技术,使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形成服务,从而使城市的服务更加有效,为市民提供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城市:人与人之间有互联网,物与物之间有物联网,车与车之间有“车联网”。正如互联网使人们能够以点对点的方式交换信息一样,“车联网”也使汽车能够相互“对话”。专家指出,未来搭载“车联网DNA”的汽车不仅高效、环保、智能,更重要的是还能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安全保障,甚至能让汽车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降至零。全球一些主要汽车品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据报道,通用EN-V车型是基于车联网概念设计的。它集成了车对车通信技术、无线通信和遥感技术,支持“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可以获取实时交通信息,自动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大大缓解交通堵塞。此外,它还能感知周围的环境,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一些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已经意识到,改善交通安全的下一个重要驱动力是汽车之间的“通信”。如果汽车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即使危险还在下一个弯道甚至更远的地方,司机也能提前识别并预防。未来,汽车将具有行人检测功能,车辆可以在驾驶员不踩刹车的情况下自动刹车和紧急停车。在第80届日内瓦车展上,搭载全自动刹车功能的行人检测系统的沃尔沃S60已经上市,可以检测到汽车前方进入道路的行人。在紧急情况下,该系统首先向驾驶员发出声音警告,并在挡风玻璃上显示闪烁信号。如果司机仍然没有对警告做出反应,当碰撞即将发生时,汽车会全力自动刹车。警告系统防止疲劳驾驶,并帮助您赶走驾驶时的睡意。疲劳驾驶是全球性的交通安全问题。丰田的车内智能安全网络还可以及时纠正驾驶员的错误,通过方向盘监测驾驶员的脉搏,并在驾驶员疲劳驾驶时启动预警系统。一开始只是摇一下驾驶座。当司机仍然没有反应时,系统会自动出去强行停车。

智能交通

在企业眼里,车联网市场可能只意味着滚滚商机。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车联网更大的意义是构建智能交通,造福大众。车联网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通过碰撞预警、电子路牌、红绿灯预警、在线车辆诊断、道路湿滑检测等为驾驶员提供即时预警,提高行车安全性,为人们的人身安全多加一份保障;通过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拥堵检测、路径规划、高速公路收费和公共交通管理,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为缓解交通拥堵做出贡献;为人们提供餐饮、拼车、社交网络等娱乐生活信息,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娱乐性。

关键技术

1,传感器技术与传感器信息集成:

“车联网是车辆、道路和人之间的网络”,传感器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主要是车辆的传感器网络和道路的传感器网络。车辆传感器网络可以分为车内传感器网络和车外传感器网络。车载传感器网络是为人们提供汽车状况信息的网络。例如,远程诊断需要这些信息来分析和判断汽车的状况。车外传感器网络是用于感知车外环境状况的传感器网络,如防撞传感器信息、感知外部环境的摄像头等。这些信息可用于提高安全性,并作为驾驶辅助信息。道路传感器网络是指铺设在道路和路边的传感器组成的网络。这些传感器用于感知和传输道路信息,如交通量、速度、路口拥堵等。,可以使车载系统获得道路和交通环境的信息。无论是车内、车外还是道路上的传感器网络,都起到了车内状态和环境感知的作用,为“车联网”(不同于互联网)获得了独特的“内容”。整合这些“内容”,即整合传感器网络信息,将是“车联网”的重要技术开发内容,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技术开发内容。

2.开放式智能车载终端系统平台。

就像互联网中的电脑,移动互联网中的手机一样,车载终端是车主获取车联网终极价值的媒介,可以说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目前很多车载导航娱乐终端不适合“车联网”的发展,核心原因是采用了非开放、非智能的终端系统平台。基于不开放、不够智能的终端系统平台,很难做出网络生态系统。这方面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重要性:大量开发者基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终端操作系统构建了数十万个应用,为这两大手机网络生态系统创造了核心价值。这一切都是因为开发者可以基于这样的系统开发应用,尤其是谷歌的Android系统,其源代码是完全开放的,可以进行裁剪和优化。所以从目前来看,GoogleAndroid也将成为车联网终端系统的主流操作系统。它天生为网络应用而生,为触控操作而设计,体验良好,个性化定制,应用丰富,应用数量增长迅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网络生态系统。另一方面,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车载终端WinCE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很难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因为应用很少,任何修改都因为微软的封闭策略而无力。它努力开发互联网接入功能,但没有独特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可用。前装市场的荣威350及其INKANET,后装市场的路畅科技Android平台产品都证明了Android的价值,Android将是车载娱乐导航终端平台操作系统的必然选择。

3.语音识别技术

再好的触摸体验,司机在驾驶过程中触摸终端系统也是不安全的,所以语音识别技术尤为重要,它将是车联网发展的助推器。成熟的语音技术让驾驶员通过嘴巴对车联网发号施令,通过耳朵接收车联网提供的服务,最适合这种快速移动空间的应用体验。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依赖于强大的语料库和计算能力,所以车载语音技术的发展本身依赖于网络,因为车载终端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无法解决非固定命令的语音识别技术,而必须采用基于服务器技术的“云识别”技术;

4.服务器端计算和服务集成技术

除了上述使用云计算技术的语音识别之外,许多应用和服务是使用服务器端计算和云计算技术来提供的。类似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容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服务器端计算,才能整合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为终端提供及时的服务,服务器端计算已经进入云计算时代。云计算将用于分析计算路况、大规模车辆路径规划、智能交通调度、基于海量案例的车辆诊断计算等。车联网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样,不得不采用服务集成的方式实现服务创新,提供增值服务。通过服务整合,车载终端可以获得更适合、更有价值的服务,如呼叫中心服务与车险业务的整合、远程诊断与上门服务预约、位置服务、商户服务等。

5、通信及其应用技术

车联网主要依靠两种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和长距离移动通信技术。前者主要是RFID传感和类似WIFI的2.4G通信技术,后者主要是GPRS、3G、LTE、4G等移动通信技术。这两种通信技术并不是车联网所独有的,因此技术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在这些通信技术的应用上,包括高速公路和停车场的自动通行费支付等短距离无线通信应用,无线设备互联,以及VOIP应用(骑手在线、团队导航等)等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监控调度数据包传输、视频监控。

6.互联网技术

车联网的本质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车联网整合了车、路、人的各种信息和服务,最终为人(车里的人和关注车的人)提供服务。所以不是只有车载终端可以获取车联网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而是所有可以接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所以电脑和手机也是车联网的终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现有的技术和应用,基本都可以用在车联网上,包括媒体娱乐、电子商务、Web2.0应用、信息服务等等。当然,与现有的一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比,车联网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与车辆和道路相关,二是以位置信息为关键元素。因此,需要围绕这两个关键特征开发车联网的特色互联网应用,为车联网带来更多的用户和服务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