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陆上丝绸之路经过的欧亚大陆,主要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亚洲内陆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是气候极其干燥,降雨极其稀少。丝绸之路中段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来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冰峰峡谷向四周延伸,行走困难。这里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貌和景观是沙漠和戈壁,比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海东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更是让人渴到想去旅游。此外,盐壳沉积形成的崎岖不平的丫蛋地形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障碍。唐代诗人形容“雪峰犹暗,人骑冰马常惊”(杨士道《龙头水》),“黄沙西临海,白草北抵天”(岑参《渡酒泉忆凌渡》),正是这些地理景观的生动写照。西天取经的僧人对“天上无鸟,天上无兽,地上无水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描述,就是自立门户的感觉。

然而,从矗立在沙漠边缘的雪山上流下的河流,却灌溉、滋润了沙漠中的绿洲,填补了流沙世界的“生物真空”,提供了中西之间路途上的中间站。我们的祖先不是因为不利的地理条件而与世隔绝的。因为交流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

东西方出土的考古资料揭示了先秦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存在。比如在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瓷裸体雕像,也就是西方考古中所谓的“维纳斯雕像”,与中欧、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出土的同构雕像非常相似。河南安阳殷墟傅浩墓出土的商代和田玉,以及在俄罗斯阿尔泰山西麓帕兹里克墓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中国的铜镜和帛,表明匈奴人、月氏人、斯克台人等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长期以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主导作用。

秦汉统一了中国,积累了中原王朝的实力。到了公元前二世纪,为了打败称霸沙漠、骚扰中原农耕居民的游牧王国匈奴,英明的皇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接触被匈奴赶出河西,定居在阿姆河地区的大月氏。张骞历尽艰难险阻,虽未迁居大月氏,但对西域的政治地理形势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来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的使团人数多达300人,张骞一行的足迹更广,到达了大宛(费尔干纳)、康居(以今塔什干为中心的游牧王国)、大月氏、安息(波斯的帕提亚古王国)、身毒(印度)等国。张骞的两次下西洋,打破了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贸易的垄断,使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诸国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关系。张骞等人带回的报告也是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第一次洞察,并由司马迁和班固分别载入《大宛史记》和《汉书·西域传》,从而结束了中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道听途说。正是由于张骞开拓的历史重要性,人们把张骞与西域的交往称为“空心化”。

张骞西征的直接后果是促使汉朝打败匈奴。于是,汉朝不仅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还出兵丛林西大湾,获得了武帝梦寐以求的天马——血马。到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汉朝的使者可以得到西域各绿洲王国的补给,西游更加容易,使者在路上面对面,交流无止境。

西汉末年,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一度因王莽独裁而中断。东汉初,汉明帝派班超治理西域,将西域的统治恢复到塔里木盆地。与此同时,匈奴被一分为二,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汉朝的联合打击下西迁至黑海北岸,引起了西亚和欧洲多个民族的迁徙。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甘英下西洋是中国人民的又一壮举。公元97年,西域都城班超派属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一直来到安提阿,那里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波斯湾的源头,准备渡海向西。但其余人为了垄断东方与罗马的贸易,向甘英夸大了在阿拉伯海航行的危险性,阻止甘英进一步西进,自行返回。尽管甘英没有到达他最初的目的地,但他仍然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位使者,是一位令人崇敬的时代英雄。他亲身走过了大半个丝绸之路,了解了从特日南到波斯湾,绕过阿拉伯半岛到罗马帝国的路线。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沿欧亚大陆内陆交通干线,自西向东,有四大帝国,分别是欧洲的罗马(公元前30年-公元284年)、西亚的安息(帕提亚,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226年)、中亚的贵双(公元45年-公元226年)和东亚的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6年)。公元前后,四大帝国处于繁荣时期,积极向外扩张。比如罗马帝国在图拉真(98-117)时,就把疆域扩大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再比如,贵爽帝国曾经把势力延伸到塔里木盆地。汉朝成功击败匈奴,控制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南路。张骞的掏空和甘英的远行,直接把东西方世界联系起来,是时代英雄的创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于是,中国、印度、西亚、希腊罗马四大文明古国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响。从此,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再是相对孤立的。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有时会因为政治对立、民族冲突甚至战争而中断。文明的发展,权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草原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的民族之间的依赖,使得两千多年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止。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秩序混乱。敦煌,作为沟通中西的咽喉,连个太守都当不了20多年。姓张雄的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使小人无立足之地,前来经商的西域商人也受到了欺诈。227-233年间,苍赐成为敦煌知府,有效地抑制了权贵的兼并和勒索,为西域商人在内地买卖提供了各种便利,使敦煌成为汉人与西域各族人民进行交流和贸易的国际性城市。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在敦煌西北的长城烽火台下,发现了一组用中亚粟特人的手迹书写的粟特语字母。这些书信是凉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写给家乡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贵族的,不知什么原因被埋在了敦煌的长城脚下。信中提到,这些以凉州为基地的粟特商业集团,经营着从东边的洛阳到西边的敦煌的中国丝绸和其他商品的长途销售。这组书信写于西晋末年(312年前后),真实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易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许多大家族、文人骚客为避战乱而迁居河西,促进了河西走廊这一中西交流通道的文化空前提高。无梁王朝的相继建立也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子的存在,为当地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基础,也为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提供了便利。而且无论是东晋、五湖十六国,还是后来的南北朝,都不断有东西方的使者在丝绸之路上往来。比如310年,天竺(印度)高僧佛祖土城到达洛阳;公元399年,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437年,北魏派董万、高明出使西域各国。468年,北魏派汉阳丕出使波斯,将使臣全部送回波斯。518年,宋云、盛辉从洛阳出发,西行取经。530年,波斯国向南朝派遣使节;此外,还有大量使者没有留下姓名和事迹。

隋朝统一了南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鼎盛。隋朝杨迪时,黄门侍郎裴举往返于张掖和敦煌之间,通过西域商人与各国领袖接触。从保存至今的裴矩《西域图序》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丝绸之路通往东罗马、波斯、印度的情况。

进入唐朝,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为广阔的发展,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融合,使唐朝凝聚了巨大的力量,发展了生产,繁荣了商业和文化,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使之融入整个中国文化。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唐王朝的势力不仅直接而牢固地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诸侯国,而且成为天山以北、丛林山以西广大地区诸侯国的宗主国。中西交流更加畅通无阻,当时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一派耀眼的景象。西方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币接踵而至。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等生活方式都流入了中原。在佛教更加流行的同时,祆教、摩尼教、景教和新兴的伊斯兰教也在此时正式传入中国大陆。唐朝的两个都城长安和洛阳,还有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比如凉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唐朝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传入西方,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十世纪中叶以后,宋朝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状态,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上中西的交流。南宋在东南建都杭州,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相对而言,陆上丝绸之路有所衰落,但在一些特定时期也频繁使用,比如凯尔波罗来华前后的元朝。这些超出了本书的范围,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