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国资+IPO=?
文字?|?张丽娟
感觉现在没有国资背景,不要轻易试水新能源汽车。
以前我会关注互联网有哪些投资人进场,BAT这样的汽车圈资金流向会引起业界关注。现在,我也会看看这些新生力量背后有没有国资的身影。
近日,从科技创新板日报获悉,威马汽车在科技创新板的上市进程已正式启动,将有可能成为首家登陆科技创新板的新势力汽车企业。
另一个大新闻是,又有一家新的车企宣布开始IPO筹备,计划明年上市。今年汽车圈真热闹,造车新势力上市的消息此起彼伏。就是我们可能有点不熟悉的天际线车。
当然谁有钱谁说了算。Skycar最近完成了超过5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据Sky透露,此轮投资包括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大型国有银行,资金将用于后续新车型研发、智能制造、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建设、品牌营销推广等。
据悉,本轮融资前,天空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股东中,还有上海国资、长沙国资、兴业证券等国资背景的投资方。
这并不是天际线第一次接受外部输血。去年4月完成由上海电气领投的超20亿元A轮融资。上海电气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
在这一点上,不言而喻,两家车企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双方雇主都出现了“国家队”。
威马就不用说了,前不久威马公布的100亿融资中,“国家队”领投,创造了国内造车新势力最大单轮融资,一时间刷爆了朋友圈。
天空汽车,虽然总融资规模低于新造车头部企业,入局稍慢,但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上还是获得了不少关注。
当我经过Sky Car的展台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记得他们当时在合作《神雕侠侣2》(一款手游),整个展台的画风比较次要。他们量产的智能车ME7的五个大屏,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2020年,新造汽车赛道重新洗牌,Skycar从0到1迈过量产门槛,正式开始带着首款产品ME7接受用户检验。它顽强的生命力令人钦佩。
车展之后,我越来越觉得今年是造车新势力的分水岭,很多造车新势力已经宣告“死亡”。这个时候,Skycar还能逆势融资。它确实有两把刷子。而且有了国资的加持,前路更加明朗。
天际线的未来不确定,但有一个趋势是天际线融资以来真正被发明出来的,那就是国有资产频繁进入造车新势力。
去年以来,汽车市场整体处于疲软状态,但相比之下,汽车行业出现了一批热衷于捆绑地方政府和国有资本的汽车企业。换句话说,在电气化趋势下,国资青睐新生力量。
纵观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头部企业越来越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逐渐具备了相同的特征。比如都在向“国家队”使眼神,这些国资背景的企业投资额度很大。
蔚来汽车是最早的一个。今年4月底获得合富建投控股、SDIC投资、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70亿元投资,几乎让蔚来汽车起死回生。
近日,Xpeng Motors在广州又一工业园奠基后,也获得广州国资青睐,* * *获得广州开发区40亿元融资。显然,“国家队”在新势力的新一轮融资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此外,“停摆”已久的拜腾汽车近日也传出新消息。一家名为南京盛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的出现可能是为拜腾汽车输血,南京市政府可能计划投资。
新势力车企寻求地方政府资金越来越正常。当然,他们的投资形式不仅限于投资入股,还包括融资合作、战略投资、建设产业园区等多种投资合作模式。
比如浙江温州引进威马汽车,据说“圆了温州30年的汽车梦”;广东肇庆引进Xpeng电机设立生产基地,被视为当地“1项目”。目前,威马汽车和Xpeng汽车已经进入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而温州和肇庆也成为其他地方政府的“样板”。虽然没有看到真金白银入股,但是土地、厂房、政策倾斜也是投资。
与大多数缺钱的公司相比,华人运通很不一样,那就是威胁要造中国最高端电动车的公司。我估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媒体能够揭示背后的资本。其创始人丁磊(丁磊不是网易的丁磊)只说:“我们有来自美国的原始资本和政府投资,但暂时没有启动社会私募的计划,也不会有ABCD的轮次投资。”
我看,不缺钱,不融资,有国资背景。不难猜测,政府投资方是他第一家工厂的建设地盐城。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被迫“国有”。比如吕赤汽车这种新生力量,长期无法实现量产,只能“自我推销”。买方为国有单位河南SDIC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SDIC),以20亿元认购60%的股份,成为吕赤汽车的实际控制人。这也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国企。
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国家政策。随着国家补贴的下降,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热情正在上升。从资助者到投资者,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利益平衡。
当造车新势力+国资+IPO成为固定套餐,你说谁靠谁,都是片面的。投资或者上市说到底是一门生意,还是利益至上。
当然,直接受益的是新能源车企。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腿,自然是好事。如果上市,相当于给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因为在投资人眼里,有国资背景的平台会相对更安全,甚至觉得如果外面有风险,国企可以去兜底。我觉得一些散户投资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政府投资。说得好听点,没有国资背景介入。毕竟和尚跑不出庙。
而且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牵头注资打造新生力量,后期可以吸引更多资本,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最重要的是,新车的融资热潮还在继续。足以说明造车新军缺钱并不是外人想的那么简单。
即使是前几个造车新军,到目前为止也很难说已经度过了危险期。虽然他们在融资上已经进入下半场,但是后期的研发还是一个吸金的窟窿。此外,传统汽车巨头也开始大举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量产交付的新生力量来说,市场大门基本已经关闭。
除了用钱来延续生命,试图改变时空的可能性,没有别的生存方式。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这个时候,选择投入国有资产的怀抱就显得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一种自我救赎。
此外,有了地方国资的加持,造车新势力也能在当地获得更多资源。以何忠汽车为例,其第一大股东为南宁民生新能源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隶属于南宁市国资委。除了在南宁投资建设654.38+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何忠汽车还通过团购的方式在南宁销售了不少政企用车。目前,联合汽车也准备在科技创新板上市。
地方政府有必要花这笔钱吗?值得吗?
花还是要花的。
事实上,国家队对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并不仅限于中国。没有美国政府部门的支持,特斯拉不可能有今天。早在10年前,特斯拉就获得了美国能源部4.65亿美元的贷款,是加州零排放政策(ZEV)的最大受益者。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大众的最大股东是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欧洲第二大汽车集团PSA也由法国政府控股...
讲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一直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坚定支持。在曾经声势浩大的新生力量中,“国家队”的身影从未走远,但在补贴退潮、新生力量格局即将形成的现阶段,“国家队”的动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方面,政府也希望“花小钱赚大钱”,希望用汽车打一场“区域翻身仗”。毕竟挽救或促进一个车企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地方产业健康、保护地方经济、拉动就业都有积极意义,更不用说“新四化”的全面发展了。
另一方面,地方国资继续投资头部企业,也是认可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潜力比较大。而且目前造车新势力的市场表现已经逐渐稳定,说明产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另外,能被国资看好的新生力量,大部分都会走IPO的道路。在蔚来汽车之后,造车新势力的头部玩家小鹏、威马、理想相继传来好消息,2020年可能是造车新势力的上市元年。
IPO,众所周知,上市游戏的本质是圈钱游戏,是资本游戏。它别的什么都没有,除了能很快拿到钱,相当于给自己公司的资金来源多了一个水龙头。
看到阿里、腾讯、美团、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和各种新势力合作造车。国资自然不想落后。就连国号的首都都带有“首都”二字。资本逐利无可厚非。当然,万一项目暴涨,为当地创造就业,创造良好的GDP,回报就更大了。
值这个钱吗?我觉得这个因车企而异,有的在进步,有的还在低迷。一些新势力借助国资,必然会面临很长的产品矩阵真空期,供应链、渠道、售后等问题随之而来。
毕竟国号首都不是永远的救命符号。即使政府“兜底”,企业也不能高枕无忧。
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前景暗淡的企业,政府之手只会是多余的、浪费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过度救助”。除了直接投资、定期地税等优惠政策,政府用资金“挽留企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某种程度上,国资和地方财政甚至成了新生力量的垫底。
考虑到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实现地方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因此对造车新势力的冲动可能远大于审慎。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竞争领域最基本的法则。盲目纾困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不仅糟蹋企业,还会把国有资本拖入“黑洞”。南通的林赛“骗”了江苏如皋市政府。
其实残酷的竞争也让我们更加看清了这个市场。我想这应该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判断:最终能活下来的新生力量可能只有个位数。
这个判断在车市下滑和疫情到来后逐渐成为现实:大量新生力量倒闭或收缩或消失,“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所以政府对企业的帮助应该更加理性。毕竟救急不救穷。如果国有资本“接手”造车新势力的事件继续增加,恐怕落后产能的出清会受到很大阻碍,一些PPT汽车的“故事大王”会卷土重来。
对于造车新势力,政府无法替代车企的发展。“国家队”的入场或许是救命良药,但绝不是金牌。
一个车企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竞争,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有竞争力。归根结底,自强是自助之牌。我认为未来是实干家的舞台。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互联网。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