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炼油厂的“下游”再转型:从化纤到炼油再到新能源新材料

近年来,大型民营炼化企业,包括恒力石化、东方洪升等龙头企业,开始从石油炼制、轻烃裂解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转移。大多数大型民营炼化企业都是从化纤行业起家,借着当年政策的东风,借机进入上游对二甲苯(PX)领域,打造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新格局。如今,其中的龙头企业开始“向下游走”,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掀起新一轮转型浪潮。

新一轮转型浪潮悄然兴起。

回顾大型民营炼化企业的发展历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那就是2065438+2004年8月8日。这一天,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提出,地方和企业要做好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重大炼化项目上的首次突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15年2月9日,15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成为国内首家进入石油炼化工程领域的民营企业。

此后,许多来自化纤行业的民营企业开始向上游的炼化行业转型,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打通了一体化的炼化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和利润的飞跃。目前,民营大炼化板块已经形成了以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益石化、东方洪升、桐昆股份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强势格局。数据显示,这些龙头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即使在历史极端周期底部(2020年前三季度),这些龙头企业仍累计盈利约204亿元。

此外,下游纺织企业向上游扩张转型是当时政策引导下的大势所趋。“国家对民营炼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民营炼化企业频频获得政策红利,使其得以解开上游各种原材料的供应约束。”恒力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以来,油气改革深入推进,原油进口“双权”逐步放开,解决了炼油项目的原料问题,为民营企业炼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上一轮转型有着关键的时间节点和项目节点不同,如今的大型民营炼化企业已经悄然掀起了新一轮的转型风潮。

洪升集团作为民营炼化龙头企业之一,拥有国内最大的单流程炼化一体化项目,年产16万吨。该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推进的重点项目。洪升集团采用国际领先技术,将化工产品供不应求的比例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为后续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链条延伸”提供原料保障。

除了民营大型炼化企业积极酝酿转型,轻烃一体化龙头卫星石化也开始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2021年3月20日,浙江卫星石化有限公司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合作建设的年产1.75万吨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项目举行签约仪式。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15亿元,计划于2024年6月前投产。

恒力集团炼化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企业供图)

民营大炼化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双碳’目标将加速中国能源结构的低碳发展,对能源行业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企业从传统能耗向绿色新能源和高端新材料转型。”洪升集团相关负责人谈了谈。在这种形势下,大型民营炼化企业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以适应国家政策是最佳选择。

民营大型炼化企业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转型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其产业链整合优势明显。据中国石油规划院炼化所副所长宋燕萍介绍,荣盛石化、恒益石化、桐昆股份等多数大型民营炼化企业都是以聚酯为“起点”,从下游向上游扩张。这些企业通常拥有“纺丝-聚酯-精对苯二甲酸-芳烃-精制”的完整产业链。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Aśvaghoṣa表示,炼化深度融合是民营炼化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转型的最大优势。这种炼化的深度融合,使得炼化企业在“少油多油”的方向上更有优势,可以实现技术和能量的相互匹配。此外,深度炼化一体化企业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韧性,产品多元化,经营灵活,这也是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转型的优势之一。民营炼化企业要把深度炼化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转型方向,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得益于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大型民营炼化企业在能耗和能效方面表现突出,将更容易成为行业能效领跑者和绿色标杆企业。据洪升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洪升集团已经启动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项目的部分研究,探索碳减排的前沿技术和长期零碳生产的技术路径。2021年9月,洪升集团与冰岛碳循环国际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打造全球首个二氧化碳制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该项目可回收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光伏级乙烯-醋酸乙烯* * *聚合物(EVA)树脂,是光伏板的核心组成材料,最终用于光伏发电。项目设计规模为654.38+0.5万吨/年,回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654.38+5套大型石化装置654.38+0年的排放量。

最后,大型炼化企业在人才和资金上也有相当的优势。尤其是在人才方面,Aśvaghoṣa认为,无论是民营炼化企业还是国有炼化企业,资金都相对充裕,因此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民营大型炼化企业可以重点引进一些高端人才,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实现转型发展。

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展“危险”与“机遇”并存。

从资本市场来看,随着产品结构向下游高附加值的深度转型,大型民营炼化企业的估值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郭进证券的研究报告,民营炼化板块的主营业务仍集中在原油、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化纤长丝、大宗化工等产业链,其静态市盈率基本在6~13倍。随着大型民营炼化企业对下游产业链深加工项目的不断布局,终端产品有望从大宗化工品逐步向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等行业的新材料转变。而新能源、光伏产业链相关行业、公司平均静态市盈率超过30倍,光学膜、离型膜平均市盈率超过20倍。锂电池隔膜(湿法)行业受益于锂电池下游行业的持续高增长,行业静态市盈率维持在90倍,市盈率倍数明显高于民营炼化板块。

从市场需求来看,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续增长。平安研究发布的行业报告认为,2022年,化工新材料将迎来投资机会,民营大型炼化公司将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报告指出,在“双碳”背景下,新材料将成为民营炼化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乙烷裂解凭借成本优势将长期保持高盈利,有利于行业龙头下游氢能和化工新材料业务的布局。在新材料方面,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将是“十四五”期间的两项重点工作。目前该领域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资本的助力,有望加速发展。

此外,最近刚刚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的潜在增量市场也将带动高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大型民营炼化企业面临的是一片广阔的新能源新材料蓝海。

需求量的增加和贸易壁垒的降低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实际的竞争升级。恒力负责人表示,大型民营炼化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短缺的结构性失衡。“虽然这些是挑战,但也是机遇。民营炼化企业可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在下游产品差异化、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方面发力,寻求新的发展高地。”该负责人对未来的竞争做出了积极回应。

宋燕萍也关注竞争。“外资正在全面进入中国,布局开发新材料,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宋燕萍表示,外资企业将生产基地搬到中国后,可以消除高关税的影响,规避外汇风险,节省运费,提高外资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外国公司可以利用他们的R&D能力和技术优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R&D和生产,以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随着《RCEP协定》的正式生效,以及中国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种来自外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新能源和新材料是世界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高地之一。我国新能源新材料市场巨大,但相关领域大量前沿技术有待突破,‘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需要企业具备R&D和产能,灵活调整产业需求,快速响应。”洪升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技术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西方国家对中国高新技术的长期封锁和压制不会改变,中国引进这些新材料的高端技术更加困难。这将制约民营大型炼化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链接:

2021 9月14日,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在苏州市吴江区开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654.38+0万吨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和工程塑料项目,以及R&D、仓储和营销中心。全面运营后,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

2021 65438+2 21,浙江荣盛控股集团与舟山市政府签约金塘新材料园项目。根据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约500亿元,将利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年产4000万吨的炼油能力,投资7个化工产业链项目及配套项目,预计产品总量450万吨。

2021 12年2月28日,由桐昆集团有限公司与福建华福古雷石化有限公司* * * *共同出资设立的福建恒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公司拟投资古雷年产240万吨新型智能功能纤维和20万吨聚酯低弹差别化纤维,总投资超100亿元。

65438 2022年10月26日,恒力石化发布公告称,子公司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约240亿元,建设年产654.38+0.6万吨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和年产260万吨高性能聚酯项目,进而向精细化工新材料下游拓展。

近日,东方洪升收购赛邦100%股权也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此次收购标志着东方洪升正式进入化工新材料领域。思博恩是中国最大的光伏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制造商。作为洪升集团战略转型的重要平台,赛邦正在推进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产业布局。本次交易完成后,东方洪升正式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形成了“炼油+聚酯+新材料”的产业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