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古代银锭的真伪
一个?铸造过程的判别
古代银锭的铸造技术是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依据。通常以蜂窝状和丝纹为特征。突出了白银贵金属的特性。但现代工业铸造银锭都把这两种情况视为铸造缺陷。
第二,颜色
由于旧银锭在使用或埋在地下时,会受到人的触摸和氧化而损坏,所以银锭已经自然形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银锈和包浆多为灰色或灰褐色,颜色温润。用真银做的假元宝,由于假元宝时间短,不可能产生像老元宝那样的自然包浆。它的颜色看起来像是刚烤好的,很有生气,尤其是底部和侧面。为了掩盖这一特征,造假者往往在银锭上涂上一层化学药物,使银锭表面变成黑色或其他颜色的花包浆。
第三,重量,声音
清代以前,对银锭的铸造重量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两种银锭的重量是不同的,如唐代为42克,宋代为39克,元代为36.6克,明代为37克。如果当时采集的重量不符合标准,就要警惕了。
听银锭的声音主要是防止假锭包壳。对于有问题的银锭,再拿一个银锭敲一下。如果有空心音或碎音,应该是包银元宝。
扩展数据:
伪造银锭的方式主要分为降低银的细度和重量。
一是使用铅和锡,其表面呈青黑色,相对容易被收藏者识别;
二是铸造时铜块凝固在银锭中,表面镀银,大而轻,手感明显不同;第三种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一个小洞,把银取出来,然后灌铅进去,再把洞封好,焊上。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内有封焊的痕迹。后两种方法需要投资专家根据手感进行鉴定,否则就要借助精密仪器进行鉴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银锭
百度百科-明清银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