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莲花倒闭后的思考:没有技术,国产品牌如何生存?

曾经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很多,虽然能存活到现在的很少,但都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充满活力,不断脱胎换骨的一段时期。比如陆风汽车的逐渐边缘化,华普汽车的缺席,双环汽车的彻底消失,都是汽车行业令人尴尬的旧闻。

相对于固定的格局,能够不断壮大造车的新生力量,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然而,当时的新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只能满足人们从无到有的过渡需求。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积累的设计经验,强大的资金储备和基本上来自国外,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复制。也有一些汽车公司宣传他们有虚张声势的外国血统。

玩火的年轻汽车,水的难以承受的考验。

想说一个吗?但从品牌名称来看,它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进口商品的味道,青春莲花就是其中之一。青年汽车的原创始人企业家庞庆年创办了它。2004年,青年汽车与贵航集团(没错,就是贵州云雀的母公司)合作,随后获得轿车生产资质。那时候年轻车的体验和吉利豪情有几分相似。在民营汽车行业,这不仅是对庞庆年造车的考验,也是很多民营车企的“初体验”。

新世纪初,国内很多车企喜欢搞“挂靠”和“外国核心,中国商标”的做法。在年轻汽车的历史上,最有优势的业务当然是商用车。其最著名的产品是年轻人推出的德国尼奥普兰客车,一度成为国内豪华客车市场的主要选择。相信很多人都坐过这种有异国气质的豪华大巴(很多眼)。

同时,为了拓展客运市场,青年汽车与英国莲花汽车技术工程公司合作,成立了青年莲花联合R&D中心。虽然前段时间幼莲和英伦莲花发生了商标纠纷,并以英伦莲花改名为“莲花”而告终,但如果深挖一下,幼莲确实有“英伦莲花”的外国渊源。因为英国莲花汽车技术工程是一家技术公司,而且和曾经属于马来西亚宝腾公司的正统莲花汽车(现译莲花)确实是一家。所以,青年莲花实际上是青年集团与宝腾合作的一个创作,得到了莲花项目的支持。

因为这个关系,在宣传上,青年莲花直接宣称自己有英伦莲花汽车的血统,有的店直接挂莲花logo。后来莲花进入中国只能改名为“莲花”。虽然莲花已经表明自己是独立于幼莲之外的,两者之间除了为幼莲培养底盘之外,并无其他关系,但一度被民间视为暧昧关系,莲花也因此而名不副实。另一辆命运相似的野马是福特。

所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吃瓜群众把幼莲等同于莲花,幼莲也确实挪用了原本属于莲花的标签,比如性能,控制。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青年莲花的产品并没有爆炸,甚至逐渐淡出了“运动家用车”的舞台。好像只有前期推出的L3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那么本文就来回顾一下那些幼小荷花的坎坷历史。首先,青年莲花汽车成立后,借助国内家用车市场起步的东风,瞄准更广阔的家用车行业,共同研发生产了首款车型——莲花L3。官方将其定义为以运动性能为主的紧凑型A级车,654.38+万元国内价格区间操控性能最好的国产家用车。

再怎么打,没有实力的少年莲花也是空的。

抛开莲花L3虚无缥缈的广告词,直接看参数可能更有意义。首先是官方引以为豪的操控性能。三厢版和两厢版都搭载了campro65438+7.7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马力只有112马力(82kW),最大扭矩只有149 Nm,加速时间10.5秒,综合油耗。

从数据上看,这种动力在同级车中并没有太大优势,属于正常动力范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初的L3车型都是两厢两厢,10车型是三厢车型。掀背车的运动控制感是众所周知的。L3两厢车在当时确实是针对福克斯、马自达3等老派的重度控制家用车。

事实上,青年莲花没有技术研发能力,一直依靠宝腾的研发技术。L3是宝腾第二代的一个出价变化。采用前驱布局,造型、动力系统、平台都是宝腾技术。后来青年车直接进口了L3原型车,命名为RCR。不过仔细研究了一下,这车还是在卖狗肉。

青年莲花的未来越来越糟糕,但作为一家汽车公司,它并没有放弃,也知道只有不断推出新车型,才能不至于彻底冷淡。在2010火热的SUV风中,青年莲花搭上了一款SUV车型T5,最后却推出了一款车L5,错失良机。不过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年轻的莲花曾经为了宣传L5的性能,建造了一条360度的滚道。

另一个关于年轻莲花汽车的大新闻,相信汽车爱好者一定听说过,就是萨博收购的闹剧。当时,年轻的汽车拉着庞大的汽车,后面跟着BAIC等一批独立汽车公司,信心满满,计划收购破产的萨博汽车。但由于种种原因,所有中资青年车都被拒绝了,早先的承诺全部找上门来。最后只有BAIC买了几个平台和引擎技术,推出了BAIC神宝,哦不,北汽Sic宝系列。

庞庆年创办的青年莲花汽车在2017左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从2013开始,有报道称,曾经在英国强调自己“莲花血统”的年轻莲花车一度销声匿迹。直到近日,东杰智能发布公告称,作为债权人之一,收到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受理浙江青年莲花破产清算案的裁定书。年轻的荷花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新闻中,就是这样一个悲惨的情况。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幼莲,最终都会走向破产清算。

事实再次证明,自主品牌要想玩好还得有核心技术。

青年莲花倒闭后,最后一次听说青年汽车是去年在汽车行业闹得沸沸扬扬的“水氢技术”。大概是庞庆年用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黑科技”,只是给一辆重型卡车加了开水,然后就可以跑路了...看到这个新闻,笔者大呼:青年车真是个脑洞!水变成氢,氢再变成水,简直就是永动机!可惜这样的白日梦只存在于年轻汽车的幻想中。

很快,这个骗局也被揭穿,青年车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年轻车的格局。早期大家都是从反向平台起家,发家致富,都经历过各种磨难。但吉利、长城、长安等善于自主研发、善于管理的车企活了下来。就这样,曾经捧着王者轰炸的车企纷纷倒闭。

如果在青年莲花的发展过程中,少一些争夺商标的套路,多一些与英伦莲花、宝腾集团的精诚合作,借鉴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作,能否扭转这个结局?一切都是未知。当然,很多封闭的自主品牌背后,也给了很多还在喘气的车企一个启示,那就是一个车企和一个品牌的核心,永远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核心技术。没有技术,一切都将是空谈和泡沫...

结论:

事实上,在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仅青年莲花汽车,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都明确表示,僵尸车的企业名单将在2013、2015之后逐步公布。当时大概有100个数据局,很多不良资产很多,负债上亿的老车企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优胜劣汰确实是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好事。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