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及对策

靖江盐城淮安经济开发区考察报告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市政府研究室、市外经贸局一行7人于2月3日至4日对靖江经济开发区、盐城经济开发区、淮安经济开发区进行了考察。检查组每到一处,都与开发区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交流,听取经验介绍,参观开发区建设发展情况。三地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经验给考察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现调查报告如下:1 .京延淮开发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靖江经济开发区1992成立,1993+01获批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按照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的发展定位,把发展沿江经济、提升竞争力作为开发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产业集聚。目前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60平方公里,实际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产业集中的三大产业园区(新港园区、城南园区、城北园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43.8+0.289亿元,业务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6543.8+0.0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34亿元,实际到位外资3.2亿美元,初步实现了开发区的集中、集约、集中发展。集中发展主要体现在开发区的三个“联动”。一江之隔的江阴实现了“跨江联动”,建立了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出台并争取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与乡镇实现了“镇镇联动”,撤销了所有乡镇工业园区,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开发区。财税收入地区和城镇按比例划分。目前,靖江开发区集中布局的项目已超过100个。以大企业、大集团实现“区企联动”,培育形成了粮食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船舶配套园等五大特色园区。集约发展主要体现在园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配置上。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开发区统一规划,坚持规划实施的刚性原则,确保项目遵循规划;开发区基础设施不一次性配套到位,围绕项目“量身定做”,让基础设施跟着项目走,实现建设资金的集约高效使用。限制使用长江岸线,使用岸线的工业项目投资将超过6543.8+0亿美元,物流项目年物流量将超过6543.8+0万吨。达不到规模的,一律使用开发区的公共码头。实行建设用地定额管理,优先安排重大项目用地、重点园区用地和标准厂房用地,鼓励建设直流厂房,每亩投资强度提高到654.38+0.6万元以上。集聚发展主要体现在园区产业定位明确。三个园区功能分工明确:新港园区主要承接吞吐量大、用水量大的大型项目,正在加快培育造船、粮食、冶金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高新技术集中区建设,城南园区将大力发展机电、汽车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城北园区主要建设标准化工厂,吸引小企业入驻。盐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面积84.72平方公里。是江苏省高新技术开发区,韩资工业园区。2009年一般预算收入6543.8+0.4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543.8+0.7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43.8+0.452亿元。开发区已吸引入驻企业1000余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00余家,投资来源覆盖日本、韩国、欧美、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IT、航空、机械、生物技术、高端纺织服装为强项的产业格局。目前,盐城经济开发区正全力打造利用韩资集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上海工业基地和中国东部沿海汽车城。在产业培育方面,突出1-2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市经开区重点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外包两大特色产业园区,杜绝“小而全”产业,实现“小而精”产业,与县(区)开发区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在吸引外资方面,我们将全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实现外资突破的产业和园区突破。高度重视对外投资,在日本、韩国、香港、台湾设立专门办公室,重点做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的招商工作,明确分工。外经贸局以日韩为主,国台办以台资为主,外办以港澳台和欧美为主,每年举办两次专业重点招商。关于盐沪合作,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盐沪开发区合作建设的政策意见,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2009年7月,省财政厅专门撰文,明确盐沪合作开发区连续三年享受与南北* * *同等的年度补偿资金10万元。目前盐城所有省级开发区都与上海市级开发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享受优惠政策。在产业链的完善上,围绕建设“汽车城”的总体目标,我们不遗余力地引进和发展新的汽车制造商,努力在汽车产业的R&D、检测、服务和文化方面取得进步,不断拉长汽车产业链。淮安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行政区域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20万。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761.5亿元,财政总收入271.8亿元,其中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41.9亿元。财政收入从淮安9县(区)中游跃升至县(区)之首,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区按功能划分为“一城两园三区”。一城:最早开发的22平方公里建成区,现在主要实施“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两个园区:依托盐岩资源发展盐化工的盐化工园区,依托淮安机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空港工业园;三个区域:高教园区、徐阳地区和南马场地区。高教园区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本科、专科、中专学校,在校生近6万人,为开发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徐阳地区面积58平方公里。随着FSK淮安科技城、大方电子等大型工业项目的建成,逐渐成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物流的集聚区。南马场片区,面积24平方公里,是跨越京沪高速公路开发的新区,重点发展京沪高速沿线电子信息产业带。在功能配套方面,开发区内有国家出口加工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教园区、孵化中心、R&D中心、风险投资公司等,为开发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融资建设上,突破传统的担保抵押融资模式,借助开发区投资建设公司平台,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目前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今年拟发行6543.8+02亿元公司债券。在对台投资的突破口上,围绕打造“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新高地,全力以赴抓好对台投资,每年组织40批以上的对台投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赴台投资一次;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台商-淮安论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FSK、大方、泰博、大通电子、康师傅等一批知名台企相继落户。在集群发展方面,目前开发区形成了以FSK淮安科技城为代表的港台企业集团、以韩泰轮胎为代表的日韩企业集团、以安特汽车为代表的欧美中小企业集团和以美的凌薇电器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集团。二、加快我市开发区建设、推进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开发区是产业突破的主战场,是聚集项目、吸纳资本的主阵地,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在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周边地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加快开发区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首先,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各级开发区仍然更多地侧重于加快发展,而较少关注可持续性;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对发展质量的提升重视不够。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机统一”。在去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罗志军强调,全省开发区的总体要求是抓创新促转型,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规模化产业集群向高效创新集群转变;从单一功能区转变为重叠功能区;从外延扩张到可持续发展。“为此,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开发区,面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有责任、有义务率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同时,面对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倒逼机制,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撑乏力。开发区必须集中、集约、集中,走集约用地、严格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是应对区域竞争、实现宿迁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目前各地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开发区之间的竞争。总体来看,尽管苏北经济发展快速增长,但苏南与苏北的总量差距仍在拉大;苏北五市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通过本次调查,我市开发区在周边开发区中没有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劣势,竞争发展形势十分严峻。要积极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宿迁整体融入长三角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支持效应不断放大的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项目、资金等更多发展要素向开发区集聚,以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支撑和推动宿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第三,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开发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为全市经济增长走在全省前列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市开发区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开发区的长远发展。如开发区产业规划不够合理,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大项目需求,管理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形成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一盘棋”。要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开发建设水平,强化基础功能支撑,提高投入产出强度,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开发区自身的二次创业和发展。三。我市开发区与京延淮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与开发区主要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以来,我市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2009年,全市开发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5.4亿元,是2005年末的6.1倍;业务总收入51.25亿元,是2005年的6.3倍;财政总收入65.2亿元,是2005年的15.2倍。开发区以不到全市3.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55.6%的工业增加值和50.1%的全市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8.9和33.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0倍。二是大项目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强。恒力实业、翔盛粘胶、娃哈哈饮料、科诚科技、天能电池、金鑫轧钢、梦兰纺织、波司登服装、前旗港服装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催生了特色食品产业园、高科技电池产业园、高档家纺产业园等多个特色园区的崛起和发展。第三,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目前,该市开发区已基本达到“七通一平”的投资标准,道路管网等设施齐全,供水供电充足,并逐步配套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软件服务外包等,可满足大部分企业落户要求。第四,开发区和城市的互动越来越紧密。目前,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占市区总面积的48.6%,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市开发区年末从业人员28.7万人,是2005年的2.8倍,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1/5。宿迁经济开发区现在一个月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当于2005年的总收入。但与其他开发区相比,由于建设晚、起步晚、基础薄弱,差距依然明显。一是整体实力和发展速度有差距。全市开发区总量在全省占比很小。2009年,全市开发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位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项主要指标仅占全省的1%、2.4%、0.23%、0.52%、4.4%,分别占苏南五市的1.6%、3.5%、4.4%。占苏中三市的5.3%、16%、4%、3.6%、25%,占苏北五市的8%、16%、8%、5.6%、17%。从单体来看,宿迁经开区的五项主要指标与靖江经开区、盐城经开区、淮安经开区有明显差异。与靖江经济开发区相比,宿迁经济开发区的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仅为5.9%、665、438+0%、5.6%、5.65、438+0%、44%。分别是盐城经济开发区的6%、365、438+0%、65、438+00.4%、8.4%和27%;分别是淮安经济开发区的7.9%、23%、15%、1.9%、24%。宿迁经开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注册外资的速度也有差距。与靖江经开区相比,仅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靖江经开区7.1个百分点,其他指标增速分别低于靖江经开区36.5、23.8和3.7个百分点。与盐城经开区相比,仅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盐城经开区44.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速高于盐城经开区10个百分点,其他指标分别低于盐城经开区65.1和48.2个百分点。与淮安经开区相比,仅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淮安经开区75.3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际注册外资增速分别低于淮安经开区179、110.6和22.2个百分点。二是发展理念有差距。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的主阵地,是制度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增长极。它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区。在项目引进方面,开发区以现代制造业项目为主,以利用境外资金项目为主,以外向型项目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开发建设方面,开发区要实现项目集聚、土地集约利用、集中开发、可持续发展。在我们调研的三个开发区,都遵循了开发区建设发展的理念,着力突破境外资本,带来了新技术、新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了当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2009年,靖江经济开发区、盐城经济开发区、淮安经济开发区分别利用外资654.38+7500万美元、654.38+07万美元、5.04亿美元,实现进出口6543.8亿美元、9.6亿美元、6.72亿美元,而宿迁经济开发区实际注册外资仅940万美元,进出口仅65438万美元。这三个城市在招商团队建设上都是围绕主导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产品,设立专门的海外招商局。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主体,职能部门为开发区建设和项目服务,可以避免开发区和职能部门的矛盾,避免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我市开发区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工业区”。过于强调外资就是外资,全民招商的思想,导致开发区引进的单个项目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产业链短,拉动力不足。而且开发区依靠职能部门招商,甚至存在与部门争项目的问题。个别部门为了完成任务,“饥不择食”,不顾“质量”和“规模”,为开发区“卖”项目、“抢滩”。第三,园区规划有差距。去过的三个开发区,在规划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靖江经济开发区规划投资2000多万元,设立新港公园、城南公园、城北公园三个公园。三个园区交错发展,特色取胜。新港园区的造船、城南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都集中在城北园区的标准化厂区,相互之间从来没有渗透和重叠。盐城为全市所有11经济开发区,特别是市区三个开发区,确定了1-3主导产业。盐城经开区以汽车制造和软件服务外包为主,杜妍经开区以风电和电子产业为主,亭湖经开区以新材料为主,市区三个开发区招商重点突出,项目整体落户。淮安经开区按照“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创新发展先行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现代化新城区目标”的定位,对原控制区进行了调整,编制了徐杨片区、南马场片区综合发展规划,高起点编制了出口加工区、通关点、保税仓库、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水电通讯、环境保护、集约用地等各类专业规划,每年投入规划,而我市的开发区却没有前瞻性、高品位的统一规划。全市各开发区产业布局基本一致,不存在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项目统筹、分类布局的产业定位。特别是三个经济开发区与罗马湖示范区、市区三个* * *建设园区之间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