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这一时期,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器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并投入实际应用。各种新材料、精密机械、自动控制和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和行业的技术更新。地球物理勘探所依据的原理有了新的发展,仪器测量精度明显提高,一系列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出现,明显提高了地球物理勘探的能力和工作效率。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对地震勘探仪器进行小型化和磁带记录。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数字技术已被用于处理地震勘探数据,并开发了数字记录地震仪。核旋进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取代了机械磁力仪;发光晶体和新型电子器件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放射性检测的面貌。面对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中国物探界努力克服困难。一方面,坚决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努力发展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尽力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地球物理仪器和方法。如前所述,“文革”前,中国开始从加拿大进口高精度重力仪,从法国进口磁带记录地震仪和多鼓回放仪。文革开始后,从70年代开始从法国等国引进数字地震仪、成套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软件以及相关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设备。虽然“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地球物理勘探和科学研究,但中国的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在应用新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地震勘探仪器的模拟磁带记录,使用了数字地震仪。

1966年,石油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DZ-663脉宽调制磁带记录地震仪和DZ-664多鼓回放仪。1967年,地质部门自主研制了DZC1-24-66调频磁带记录地震仪,并开始试制七鼓放音台。随着磁带地震仪和多次叠加(即共反射点的水平叠加或多次覆盖)的综合应用,我国石油地震勘探中陆相盆地断块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多次叠加技术在苏北地区首次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克服了该地区长期以来多次波的严重干扰,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了快速突破。多次叠加技术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等各种含油气盆地的应用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明显进展。多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展很快,栈的数量从一开始的4、6个增加到12、24个。地震仪的数量也普遍增加到48台和60台。数据处理正从使用模拟磁带的多鼓回放仪器迅速发展到由数字计算机通过模数转换处理模拟磁带。处理方法也从普通叠加和速度谱处理迅速发展到充分利用反射波力学特性的各种特殊处理方法,如速度滤波、偏移叠加、油气检测等。65438至0972年,石油部在实现地震仪器磁带记录后,积极引进数字地震仪、可控震源和地震勘探数据成套数字处理系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装备有了很大发展。

2.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进步对确保油气高产稳产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地球物理测井科技人员研制了声波测井、感应测井、各种放射性测井仪器以及测量井径、井斜、井壁取心和井下射孔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20世纪7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在测井中得到应用,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测井解释结果更加准确、直观,能够更好地反映地层流体和岩性参数的实际情况。1975期间,燃化部、国家地质局先后从美国引进了3600系列数字测井站,使我国的测井仪器从模拟光点记录直接进入数字记录的新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测井工作者取得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比如大庆在战时创造了自动射孔装置,70年代发展为跟踪射孔器,从根本上解决了薄油层定位和精确射孔的问题。测井技术广泛应用于地层测试、套管井损坏检测、地层改造、油气水层动态检测等。已成为油气田高产稳产的必要手段。

石油测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整体测井在其他地质领域的应用。地质系统研究解决了中子活化测井确定金属矿品位和磁化率测井确定铁矿层品位的问题。煤炭系统镇江煤机厂研制成功了一种超声波成像测井仪,可以在充满泥浆的千米深井中获得高分辨率的井眼图像。测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文、工程基础勘察等方面。

3.固体矿产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技术进展

我国自主研制的核旋进磁力仪首次应用于航空物探,为航空磁测数字记录创造了条件。随后,补偿和导航定位技术得到解决,大大提高了我国航空磁测水平,航电法研究和设备试制开始。高精度重力仪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亚洲唯一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重力仪的国家。针对我国特殊的地质成矿条件,各部门也加强了物探新方法相关仪器的研究。在这一时期,三分量磁力仪和无线电波仪、航空电法仪、探地雷达、频率探测仪和中子活化测井仪都开始研制并取得了进展。

4.发展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及其推广应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技术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在我国地球物理勘探行业的应用。为了满足地震资料数字化处理的迫切需要,65438至0969年,在国家计委的主持下,组织了全国各方面力量(主要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四机部738厂和以使用计算机为主的石油、地质部门),共同努力,自主研制了运算速度为每秒一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DJS11(150)。此项工作于6月1973+10月65438成功,并与我国自主编制的地震处理专用软件正式投入工作。1974年4月,从法国引进的SN-388B数字地震勘探仪器制造的测试线测试成功。同时,利用国产中小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8、121、719等)对模拟磁带地震资料的数字化处理也取得了进展。)和自编软件系统。我国第一条全数字处理地震测线于1973年3月由国产微机DJS-121在江汉油田实现。1974年,石油部引进了几套RAYTHEON1704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使地震资料的批量数字化处理得以有效进行。1978年,石油部从法国CGG公司引进了第一套专用的地震数据处理CYBER-1724超级计算机系统。

在金属非金属和水文地质领域,根据各自的特点,从利用可编程计算器进行野外观测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到开发单片机应用于利用数字计算机进行重磁场的解析延拓和解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