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缩水,订单减少,但仍有20%的纺织企业逆势增长。
那么,新冠肺炎疫情和外贸疲软对我国纺织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未来纺织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深入上海纺博会,走访了全国近50家企业,带来了一线纺织企业的真实情况。
超五成纺织企业订单减少,利润缩水10%。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可能听到最多的反映市场不好的词就是“行情不好”、“订单少”、“利润薄”。根据数据分析,市场确实如此。
在参与调查的公司中,截至9月,53%的公司今年的订单比往年有所减少,另有30%的公司表示今年的订单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整体可以持平。最后,17%的公司表示今年订单量同比有所增长。
订单量的减少在企业整体销售中也非常明显。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只有23%的企业表示今年销量有所增长,而其他77%的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30-50%的企业最多,占59%。此外,6%的企业销售额直接减半,降幅超过50%。但仍有不少企业从事防疫面料的生产,订单和销量大幅增长。
订单的减少对销量也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有限。虽然几乎所有公司的利润都有所下降,但是这种下降相对于销售额来说并不大,大部分都控制在10%左右。纺织市场的疲软不仅仅是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变化,应收账款的变化对纺织企业的影响也很明显。
应收账款一般占30%+,延期成为常态。
从事纺织品贸易,订单数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货款能及时足额收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收账款对织工来说意义重大。由于纺织品贸易的特殊性,赊销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销售模式。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应收比例,缩短账期,但今年的市场环境明显对应收不利。
果然100%的纺织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比率在65,438+00%以下的企业有65,438+07%,数量最多的企业占30-50%,占被调查企业的53%。甚至有10%以上的企业,应收账款占销售额的50%以上,也就是说这类公司有一半以上的货款没有收回。应收账款比例大,不仅会影响后续订单,还会威胁企业资金安全。而在供求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大部分纺织企业只能忍痛接受,甚至推迟账期。
通常情况下,纺织品应收账款的账期并不长。在调查中,只有34%的企业表示他们的付款期超过3个月,而66%的纺织企业保持在3个月以内,甚至有超过20%的企业不到1个月。
这种良好的应收账款周期,在今年的纺织大环境下,显然难以维持。几乎所有企业都表示,今年会计期间延长了,延迟1-3个月很正常,延迟3个月以上的也不少见。
不过,多数调研公司表示,资金压力并不大。因为虽然账期延长了,但是货款的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货款能全部退回只是时间问题。纺织市场的淡季表现在贸易端显然停不下来,生产端的情况也差强人意。
纺织厂开工率下降,但库存表现良好。
正常情况下,9、6月份,5438+10月份属于纺织旺季。这几个月,各类纺织厂的开工率应该处于较高水平,如果不是满员,至少也在90%以上,但今年纺织厂却成了主旋律。
根据采访和调查,虽然是在传统的纺织旺季,但只有40%的纺织厂能保持满负荷运转,60%的工厂有所下降。70%以下是在40%,甚至10%的调研企业都无法保证50%的开工率。开工率的变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纺织旺季的“精细度”,但结果显然并不理想。
但纺织厂整体库存不算太多,即使企业多,一般也只有300万米左右,大部分控制在654.38+0万米以下,大致相当于30天到45天的产量。库存的有效控制主要得益于工厂即使调整开工也是按需生产。
相比贸易端,纺织生产端的成本更高,如厂房租金、工人工资、机器折旧、环保、安全监管等,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开支。所以一旦市场走弱,生产端的压力也是最大的。为了缓解压力,大部分工厂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裁员降薪。除了少数公司没有裁员,其他公司都或多或少的裁员。与此同时,不仅工人数量减少,而且今年大部分工人工资停止增长,略有下降,为500-1000元/月。
全球疫情之前,中美贸易、服装业务等因素尚未实质性好转,市场信心难以恢复,但在采访过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纺织企业表示,预计6月5438+00市场将好于9月。而很多企业在危机中寻找机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途径,直播、开发新产品、拓展客户等方式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