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2009年初开始,中国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请用宏观经济“劳动力市场模型”分析)
随着我国80后、90后劳动者步入市场,逐渐成为劳动者的主力军,他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新期待,必须适应新期待。当前,一方面“民工荒”现象从沿海蔓延到内地,另一方面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转折。从65438年到0989年,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打工,并且每年都在激增。从2005年开始,春节后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到了这一年,“民工荒”不再局限于东部地区,开始向中西部蔓延,各地都出现抢工现象。一场未见硝烟的“农民工争夺战”在中国东中西部展开。据记者调查,今年珠三角地区的岗位缺口可能达到500万个。上海的用工缺口在20%左右,部分行业缺工。比如餐饮业缺工20%以上,电子、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缺工。上海的一些企业连续几年组团去安徽、江西等地。不仅东部劳务输入地区招工难,中西部劳务输出地区也存在用工荒。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截至2010年末,安徽省50人以上企业2300多家,从业人员总数25万人。据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预计,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萎缩10%-15%,至少“缩水”1万人,湖北省用工缺口将达60万人。重庆* * *有4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其他地区就业,今年重庆企业用工需求将增加55万人,这意味着要留住几十万返乡农民工。因此,春节后在火车站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招聘活动。在这样一个“民工荒”的背景下,如何判断中国的就业形势?中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否到了转折点?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不同的看法。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规模流动已经面临拐点,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作为一个654.38+0.3亿人口的大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主要得益于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总人数已达2.42亿,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超过6543.8亿。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所剩无几,很难找到人去农村打工,日薪达到50元左右甚至更高。“民工荒”现象持续数年,说明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刘易斯拐点”,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即将结束。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总体来看,我国劳动力仍然供大于求,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达到6543.8+0.37亿,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65.438+04年达到峰值9.97亿。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增加并保持高位,就业压力大。但与此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主要是每年总计70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熟练劳动力,甚至年轻的普通劳动力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当然,“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供求马上就会出现全面短缺。这个转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它所呈现的变化趋势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要未雨绸缪加以解决。“拐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民工荒”有其自身的规律,从一开始的偶然现象,到今天的大规模普遍发生,甚至到未来的某个时期。分析“民工荒”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从源头上看,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出去。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所剩无几,无限供给已经转化为有限供给。第二,从劳动力需求来看,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仍在增加。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第三,从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效果越来越明显。虽然总人口还在增加,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退休老人的增多。处于“人口金字塔”下部的中青年人口,尤其是80后、90后20-30岁的劳动力开始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民工荒”的出现,尤其是其背后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折,必然会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问题是招工难,这将导致人力成本和工资上涨,造成两个后果:一方面可能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订单难以完成,产量无法扩大。同时,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劳动者工资的提高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相应地带动居民消费,这必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同时,劳动者的待遇环境也会在竞争中得到改善,包括工作条件、住房、社保等等,都会朝着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变化。其次,企业缺工、工资上涨,一方面会造成国外尤其是周边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国内产业包括外资企业向拥有低成本劳动力的国外转移。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迹象。当然,这是长期趋势,除了人力成本,还要看市场环境等综合优势。而且最重要的是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依靠低成本廉价劳动力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从生产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从根本上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刘易斯拐点”之后,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从“民工荒”到“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深刻认识这一拐点变化的战略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我国就业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鉴于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能因为“民工荒”就放松就业,因为我们误以为劳动力整体上是供不应求的。要坚持把创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同时,面对就业结构性变化,要更好地满足市场就业需求。一方面,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把大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使中国真正成为人才强国。第二,把增加劳动者收入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更大程度地改善劳动者的环境条件。随着中国80后、90后劳动者步入市场,逐渐成为劳动者的主力军,他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新的期待。我们要适应他们的新期待,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千千普通劳动者,从而培育和发展中国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健康稳定的条件。第三,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每年都有许多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飞来飞去,造成了春运高峰和招工潮的世界奇观。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让在城镇有长期固定工作和住所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农民工”向“市民”和“工人”的转变,让他们真正安居乐业,才是解决“民工荒”的长久之计。第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现就业均衡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梯度发展战略,出现了从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梯度发展格局。近年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产业转移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统筹城乡也带来了中小城市(镇)和农村的发展。就业转移必须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促进地区间和城乡间就业的均衡发展。(作者是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署名作者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