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9月17日,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上获悉,我国文化产业增速一直高于同期GDP增速,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对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转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文化和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复兴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今天,创意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超过6%,每年带来约4万亿美元的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迈克尔·沃尔布斯认为,文化和创意产业是减少贫困的重要工具,在创收、创造就业和增加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据统计,2017上半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中10个行业营业收入全部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6个,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播服务业增速居首,同比增长32.7%,营业收入达3397亿元。

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357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3%,创历史新高。北京市文化资源办公室主任赵磊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收入达到6902.7亿元,同比增长8.6%;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1.6亿元,同比增长36.42%。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兴文化产业崛起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互联网时代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支点。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柳斌杰表示,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新技术支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趋势。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技术含量越高,效益越好;社会资本的参与助推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国家文化创意实验区,围绕“互联网+”和“文化+”的发展理念,文化创意与旅游、商业、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明显,高技术含量、高创意、高附加值的移动新媒体、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等领域企业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数字生产与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领域融合深入发展,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聚焦高科技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体验经济的发展,市场与用户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文化与科技、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趋势。新的产业业态、新的传播渠道不断涌现,北京、上海、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化、产业文化创新”融合发展趋势显著,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精尖”发展。

据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正在设立总规模6543.8+0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文创实验区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在北京CBD和定福庄之间构建了以高端产业、高端环节、高端功能为重点的美丽文化带,逐步形成了以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Michael Worbs认为,数字革命带来了新形式的市场集中、新的参与者和新的商业逻辑,并要求企业和贸易加快创建新的在线业务,以促进和保护这些文化内容。

虽然目前中国部分行业的创意设计投入较低,比如中国制造企业对工业设计的投入几乎不到1%;同时,在数字创意领域的企业中,先进的生产方式远未普及,作坊式的内容生产方式广泛存在,影响了内容和设计的创新。但随着园区培育、平台建设、载体创新,文创市场将抓住文化消费升级的着力点,创新模式,促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市场、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文化产业新动力。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曲清认为,与国民情感需求、品质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数字支付等新模式、文化+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文化+新消费、文化+艺术,将成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指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既是提升高质量城市发展内涵的重要支撑,也是丰富国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更是构建大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已经逐渐步入了新的互联网时代,从移动互联网发展到智能互联网。一方面,需要重视数字创新,用科技力量撬动文化新动能。另一方面,做好跨界融合,培育泛娱乐、全产业链、多领域的文化企业品牌,助力中国文化品牌走向海外,影响全球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