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改?
现在的股改大多指的是“非流通股”改革
中国股票市场一直存在“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股票市场发展的头号问题。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股市三分之二的股份不能流通。也就是说,股票市场上既有流通股,也有非流通股。这两类股份权利不同,收益也不同,这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其弊端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了股票市场的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股改政策)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对这两类股东的股份进行重新确认。而且从现在的两类股权分置来看,未来会变成股票全流通的局面。
股改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消除制度赋予非流通股股东的垄断控制权,防止同股不同权现象继续发生。
一旦非流通股进入市场流通,市场流通筹码将大大增加,这将破坏原高溢价发行的少数流通股的市场条件。在原来的股权分置结构下,流通股之所以能高溢价发行,是因为大量的非流通股没有流通。现在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从股权分置到非股权分置,全部进入市场流通,改革后两者权利义务一致)。非流通股要进入市场流通,自然要计算两类股东的持有成本,重新确认他们的股份。换句话说,股权分置改革意味着两类股东的股权重新确认后,所有股份将进入市场。
目前股改的具体措施是公司管理层提出自己的股改方案,小股东投票表决。一些创造性的做法不断被引入,如:
(1)提出大股东违约赔偿条款。
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改中增加违约赔偿承诺,规定非流通股股东未按承诺减持股份的,愿意对公司违约出售股份所得进行全部或部分赔偿(类似台湾省《公司法》关于返还请求权的规定)。这是一项处罚性规定,有助于消除流通股东对股改承诺条款未能落实的担忧,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投资者持股信心。
(2)提出锁定期(类似于共同基金发行之初的锁定期条款)
大股东承诺延长锁定期,说明大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也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预期。有公司承诺将大股东锁定期从法定的12个月延长至24个月至36个月,江淮汽车、精工科技锁定期为60个月,承德钒钛第一大股东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承诺72个月内不上市交易其非流通股,为股改以来最长。
(3)部分股改公司还设置了价格限制。
凯恩股份第一非流通股股东诺诺以不低于11.74元的价格在三年内挂牌出售,这是凯恩股份上市以来的最高价。
(4)蓝筹公司有理想的对价。
上海汽车和民生银行两家蓝筹公司分别以每10股3.4股和每10股3股(等值)的价格发行。这一对价水平超过了前期的长江电力和宝钢股份,进一步稳定了投资者对绩优蓝筹股的流通补偿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