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低估和歧视!复星医药的实力远超市场想象,完全不输恒瑞。
既然说了这么多天疫苗,一定不能错过复星。要说新冠肺炎疫苗,谁的认知度和行动速度最快,一定是复星。
然而事情发展到今天,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国内几个自己研发产品的厂家,无论技术路线是灭活、重组蛋白还是腺病毒载体,都已经上市了,而且都起了个大早做代理,无论复星的mRNA还是康泰的腺病毒,似乎都有点晚了。
在这里,我们来解读一下导演对复星mRNA疫苗的看法。
根据此前公布的新冠肺炎疫苗产能数据,国药集团今年产能可达30亿剂;科兴中威超过20亿剂;康希诺预计今年将达到7亿剂,志飞今年将生产5亿剂;康泰的年灭活能力是2亿剂,可以增加到6亿剂。医学科学院的产量将达到5亿至6543.8+0亿剂。
也就是说,今年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的年产能可以达到70亿支。不管够不够用,至少,国产疫苗不像以前那么急了,甚至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星的疫苗就有些逊色了。首先他的疫苗是进口的,价格比较贵,698元/针。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新冠肺炎疫苗都是由政府采购的。以前灭活100多,重组几十块钱(灭活成本略高于重组蛋白)。
几十块钱购买疫苗就够了。主任认为国家应该没有太大的动力去采购几百块钱/支的疫苗。而且复星是代理,数量没有保证。假设很多居民打了第一针,没打第二针,那就小腿打完了。
福必泰上市要成为政府采购的一类疫苗应该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因为在海外已经广泛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都非常好。所以导演认为复星的福必泰很有可能成为自费二类疫苗。
那么有的朋友可能会问,还会有人这样打吗?政府的免费苗不香吗?为什么要玩自播?
一定要记住你不代表全世界,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吗?志飞自行开发的成人使用市场上的结核病疫苗。结核病的治疗方法是四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至少服用半年。这四种药物,基础版的,都是免费的,可以从相关医护人员处获得(毕竟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
但是,如果是免费的,自然要自费。当你拿到免费的结核病药时,会有医护人员向你推荐。你想用这种药吗?还不如吸收。价格是xxxx。
复星的疫苗作为最先进的技术,相比国内的灭活重组还是有很多优势的。更有甚者,现在学术界公认新冠肺炎会变成流感。今年接种了疫苗的人,明年很有可能会被注射新的疫苗,直到新冠肺炎被彻底消灭。
那么复星的苗效益自然就凸显出来了,尤其是想出国的人,即使保障率1%,也可能愿意出这个钱。
更何况复星还有港澳台代理权。5438年6月+今年10月,复星的种苗被批准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紧急使用,今年3月还被用于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政府疫苗接种项目。截至目前,香港已向复星采购750万剂,澳门40万剂,台湾省654.38+00万剂,复星已销售654.38+07.9万剂。
况且复星可以向康泰学习,给辉瑞提供产能。要知道,非洲等很多国家还没有看到苗的影子,国内产能有保障,但全球来看,还是不足。
所以,不能一枪打死复星,认为他这次代理的傅就这么拼命,不一定。
另外,你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康泰吗?虽然康泰的阿斯利康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和复星一样的问题(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但其实相比这种代理疫苗能赚的收入,所长认为康泰获得了阿斯利康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技术更重要。
同样,这也是复星为这种mRNA疫苗赚钱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在中国研发这种疫苗的独家技术。今年5月,复星宣布与BioNTech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实现mRNA新冠肺炎疫苗的本地化生产和商业化,预计年产量6543.8+0亿剂。如果新冠肺炎合作得好,未来双方很有可能会与B公司的其他R&D产品进行合作。
沃森未来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上是靠ABO合作获得的mRNA技术转让支撑的,但ABO的背景和积累还是比德国b公司差很多。
复星,不出意外,新冠肺炎疫苗只是其首次进入疫苗行业的一次试水,未来必然会大规模进攻疫苗行业。
mRNA技术是基于平台的技术。如果掌握了这项技术,就可以快速高效地制造出很多疫苗,甚至可以利用这项技术研发抗癌药物。
我们可以看一下B公司基本mRNA技术的R&D流水线:
mRNA疫苗,国内跑的最快的是复星,技术来自引进。但是,中国最快的CAR-T疗法是复星。
今年6月22日,复星与凯特公司(其父为吉利德)合资的复星凯特CAR-T疗法成功上线。这是中国首例CAR-T疗法。至于CAR-T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传送门去了解一下。价值公司之前已经跟大家说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恒瑞医药的大机会!核爆新品PD-1有望快速发布!和风险预警
与mRNA一样,复星不仅获得了该疗法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代理权,还获得了相应的技术转让。2020年,该疗法的全球销售额为5.6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6亿元)且呈增长趋势,而国内淋巴瘤人群已经非常庞大。
因此,复星有望通过先发优势获得不错的利润。
在这个疗法上,复星目前唯一的竞争对手是无锡君诺(药明康德与君诺公司合资成立的公司),无锡明家的产品也已经申报上市,不出意外今年下半年获批。
其实仔细看复星的管道,已经布局了很多前沿的技术和产品,或通过收购,或成立合资公司,或自研。总之基本第一梯队的技术和产品都会布局。
现在的mRNA,CAR-T疗法,以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做医疗美容设备的再磨砺医疗。....
通常情况下,你不会注意它。当一件事被市场搅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嗯,市场突然发现复星早就布局了,所以复星的市值在上升。
为什么?
其实复星的本质是披着医疗企业的皮的一流医疗投资基金。
至少,导演自己明白这一点。从这个角度看复星,就能理解他的布局。在最前沿,他有布局;国际化,他一直在做(毕竟他想从buy buy全球买买卖);不管他现在能不能贡献收入,只要未来可期,他都会去做!
一方面,好东西在buy buy中不断被买走,成为自己的;一方面是不能完全控股的公司,以及那些未来难以帮助其现有公司的公司,卖了又卖(比如之前出售simcere的股权赚了不少);一方面做自研,另一方面做代理;一边积极引进,一边疯狂出海。
好的东西都收集起来,通过自己的操作变得更好。如果能和自己控制的其他企业产生协同效应,可以保留,但不能自己生产或完全控制。到时候可以卖掉。
我们可以看到,复星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只是简单地反映了国内医药行业的变化。
很多年前,公司的成长依赖于医药流通(物流)、配送和仿制药;逐渐发展到仿制药和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完成了他的使命);近两年,公司早年布局的创新药开始逐步实现,未来的主要增长应该是创新药+医疗器械(仿制药拉动增长的日子基本结束);再过几年,公司旗下历史悠久的医疗服务真的会爆发,或许会变成创新医学+医疗服务来负责成长。...
但也正是因为复星像一流医疗基金一样的布局,他的成长从来都不是稳健的,甚至中间会有反复或者没有成长。所以他的持股体验相当差,可以说是过山车。
市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看到复星处处不顺眼,觉得他这个那个都有,很不具体;在市场情绪高涨的时候,你会觉得复星哪里都好,或者说他有这个有那个,太有前瞻性了!
但是,即使他在历史上反复坐过山车,底部也总是向上抬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考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复星实际上会比恒瑞模式更长久,更抗风险。
复星的本质是一流的医疗投资基金,可以理解为由一群从事医疗行业的人作为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以做行业的心态去做投资而组成的一流投资基金。
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复星的乱七八糟的业务和几十上百个子公司。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复星,不同的投资人,适合他的公司都不一样。
好的公司需要好的价格,收入的确定性更高。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好价格?价值事务所团队花了几个月时间打磨企业估值的简单学习课程,非常实用。尤其是企业的研究实力还不够深厚,还需要估值合作,所以要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