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糖从上到下全身疼!美国专家受贿,把糖的危害隐瞒了50年。

无糖饮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实验开始后,他开始吃大量的食用糖。除了日常饮食中的糖,他还每天吃40勺真正的白糖,并添加到谷类、酸奶、鸡肉、饼干等食物中,期间每天都有体检。

结果显示,他是在18天后才患上脂肪肝的。

很久以前,糖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普及后,糖被应用到各种食品中。

1955年,美国总统患心脏病。医学界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脂肪是病因,另一种认为糖在捣鬼,双方争论不休。

到了20世纪70年代,脂肪一方赢了,糖活了下来,脂肪成了罪魁祸首。从此,人们开始提倡“低脂饮食”,为了弥补口味,食物中添加了大量的糖。

与此同时,糖对人体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有人质疑那个结论的可信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糖对人体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科学家的猜测和理论也得到了验证。2016年,一个埋藏了50多年的“惊天阴谋”被发现。

原来,研究人员查阅了糖业研究基金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信函、内部文件和历史报告后发现,糖业公司收买了营养学家,写了一篇削弱糖与冠心病关系的综述,最后让脂肪“背锅”。

就这样,糖被顺利洗白了,只剩下脂肪独自承受着百万人的“吐槽”。

毕竟纸包不住火。近年来,糖的危害频频被曝光。看了这些研究成果,你会发现,糖的危害涉及全身上下。

2007年,一篇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指出,糖会增加血尿酸,导致痛风发作。

2017年3月,一项研究指出,过多的糖分,尤其是含糖饮料中的果糖,会使大脑变小,损害记忆力。

2017年发表在《临床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高糖饮食会改变脂肪代谢,诱发心血管疾病。

2019发表在《细胞》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高葡萄糖促进炎症。

2019年,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论文称,吃太多糖会增加死亡风险。

……

糖是甜蜜的象征,也是甜蜜的负担。一口糖可以甜到心里,也可以伤到全身。过量摄入糖分可能会导致:

1.巨蟹星座

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胰腺转化为细胞能量。如果摄入过多糖分,胰腺会分泌大量胰岛素抑制血液中飙升的糖分,刺激癌细胞生长,诱发癌症。

2.肥胖

糖进入人体后,一部分被胰岛素分解,另一部分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人体合成的糖原数量并不是无限的,多余的糖分会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超重和肥胖。

3.高血压

研究表明,吃糖过多会影响血压。一方面,摄入体内多余的糖分会转化为脂肪,升高血脂。另一方面,如果你吃了太多的糖,你的胰岛素水平也会上升,从而导致血管过度紧张和心率加快,最终导致高血压。

4.痛风

尿酸可分为外源性尿酸和内源性尿酸。如果糖分摄入过多,会增加内源性尿酸的形成,促进尿酸的重吸收,引起痛风。

5.糖尿病

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后会变成血糖。如果吃糖过多,会导致血糖控制系统出现问题,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糖尿病。

6.骨质疏松症

糖会消耗大量的钙、镁、钠等。在体内,导致体内缺钙,弱化肌肉硬化和紧张,使血压调节机制紊乱。大量的钙被中和,容易骨质疏松。

此外,糖分摄入过多还容易导致胆结石、阴道炎、长龋齿、长皱纹等问题。

中国人以爱吃糖而闻名。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一年吃的糖多达19.6糖,接近每人每天53.7g。

糖是果糖、蔗糖和其他种类。什么糖可以吃,什么糖不能吃?

在现有眼疾的基础上,世卫组织强烈建议人们终身限制游离糖的摄入。所谓游离糖,是指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浓缩果汁中的糖。世卫组织认为,过量摄入游离糖会增加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世卫组织建议将游离糖的摄入量减少到10%或总能量摄入的5%以下。

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远离糖的危害呢?

第一,少喝饮料和果汁。

大部分含糖饮料的含糖量在8%-12%之间,所以存在含糖量高的问题。以500ml可乐为例。喝一瓶相当于摄入52.5克糖,已经远远超过了世卫组织提倡的45克糖的上限。

第二,少吃零食,尤其是甜的。

众所周知,糖果、饼干、巧克力等零食含糖量很高。商家为了调节风味,防止变质,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糖,导致糖分超标。

第三,少吃重口味的菜。

红烧肉、鱼香肉丝、醋渍大白菜、酸辣土豆丝等重口味食物,在烹饪时为了增强鲜味和色泽,会加入大量的糖。此外,番茄酱、烤肉酱等调味料本身含糖量较高,饮食宜清淡,少吃重口味食物。

第四,学会看标签,远离糖。

购买食品前,先看看加工食品上的标签。如果配料表上白糖、砂糖、蔗糖、果糖等成分较多,一定要少买。

虽然医学界一直强调糖分摄入过多的危害,但很多人在生活中还是不重视。再次强调,无论是糖还是脂肪,一定不能过量摄入,否则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39健康超级团# #微风计划#

未经作者许可和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