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
安徽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安徽的产业结构表现为工业产品数量少、质量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随后,我省加快推进工业由传统重化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80年代培育家电行业,美菱、扬子、荣事达等企业成为行业龙头。从65438年到0994年,安徽冰箱、洗衣机、空调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轻工业大省”享誉全国。目前,安徽四大家电产量已超过1亿台,占全国的1/4。中国每三台冰箱、每四台洗衣机、每五台空调都是“安徽制造”,正在加速向智能化、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我省实施“951”工程,大力培育汽车产业,JAC、奇瑞成为国内自主品牌的典范。全省汽车产量从1978年的3000辆左右增长到2017年的1335000辆,位居全国第九,整车出口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重要的国家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
2000年以来,安徽着力做好“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的文章,大力培育以BOE、科大讯飞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产值突破4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进入全国10强。我省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聚集基地,贡献了全球20%的智能手机。
当前,安徽正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培育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加快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中国声谷”园区入驻企业350家,2017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安徽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目前,全省每月新注册企业超过6万家。
改革开放后,我省大力推进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发展,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安徽民营经济发展与全国同步,与时俱进。从80年代初的“一枝独秀”,到90年代的“遍地开花”,再到新世纪的“满园春色”,安徽民营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好到优的“蝶变”,呈现出起步早、贡献大、活力强等明显特征。起步早,年光九创办的“傻子瓜子”,率先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藩篱,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活标本”。杜、夏鼎虎、陈先宝等民营企业家,敢闯敢拼、敢为人先,创办了、、洽洽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成为民营企业服务国家的一面旗帜。
民营经济撑起了安徽发展的半壁江山,创造了“56789”的喜人成绩,即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十二五”以来,安徽民营经济增加值从6700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6万亿元,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力军、稳增长调结构的主力军、增收富民的主渠道。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创新性地在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专精创新”版,大力培育“专精创新”中小企业。截至2018第四季度末,全省“专精创新型”企业1700家,占规范中小企业的8.4%,贡献了14.7%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0%的利润,“小规模”产生给了“大能量”。强活力,继续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扎实推进“四得一服务”双千工程,制定实施“20项、10项、20项新”降成本政策体系,充分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目前,全省每月新登记注册企业超过6万家,全省市场主体数量超过400万户,其中企业主体数量超过654.38+0万户。
“安徽制造”正以更大的信心和实力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