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个企业的战略?
企业战略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扩张型、稳定型和收缩型。
扩张战略
扩张战略是指采取积极进攻态度的战略形式,主要适用于行业龙头企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新兴行业的企业。具体的战略形式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和联合经营战略。1、市场渗透策略市场渗透策略是指实现市场逐步扩张的扩张策略。这一战略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功能、改善产品用途、拓宽销售渠道、开发新市场、降低产品成本、集中资源优势等单一或组合战略来实施。其战略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利用现有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渗透,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实现渗透。市场渗透战略是一种典型的竞争战略,主要包括三种最具竞争力的战略形式: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通过加强成本控制,使企业整体运营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平的战略;差异化战略是与竞争对手的业务特征(从产品、品牌、服务方式、发展战略等)不同的战略。);集中化战略是企业形成专业优势(服务于专业市场或立足于某个区域市场等)的战略。)通过集中资源。在教科书中,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被称为“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或“直接竞争战略”。2.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的扩张战略,也可称为“多业经营”,主要包括同心多元化、水平多元化和全面多元化三种形式。同心多元化是面对新市场、新客户,利用原有技术和优势资源增加新业务而实现的多元化经营;横向多元化是指通过采用新技术和增加新业务,实现现有市场和客户的多元化;全面多元化是直接利用新技术进入新市场而实现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战略适用于大中型企业。这种战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营资源,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缓解竞争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分散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优势,加快集团化进程。但是,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要考虑选择行业的相关性、企业控制和跨行业投资风险。3.联合经营战略联合经营战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经营主体横向组成一个经营实体或企业集团的扩张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式。这一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合理配置,增加经营资本规模,实现优势互补,增强集体竞争力,加快扩张速度,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联合经营主要是以控股的形式,各个集团的共同特点是:控股公司(母公司)以资本为纽带与其子公司建立控制关系,集团成员采取循环持股(相互持股)和单向持股两种持股方式,分为以大型银行为核心的集团相互控制和以大型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子公司垂直控制两种控制方式。在我国,联合经营主要采取兼并、合并、控股、参股等形式,通过横向联合组建建立企业联盟。其联合经营战略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体化战略、企业集团战略、企业兼并战略和企业合并战略。企业并购战略是指参与企业通过同时有偿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资产、公共关系和经营活动的统一,并建立新的法人资格的联合形式。采取并购策略可以优化资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扩大经营规模,但也容易吸收不良资产,增加并购风险。企业并购战略是一个企业通过现金购买或换股获得另一个企业全部资产或控制权的联合形式。其特点是:被合并企业放弃法人资格,转让产权,但保留原企业名称,成为存续企业。被兼并企业取得产权,承担被兼并企业债权债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兼并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快速提高企业产量,但也容易分散企业资源,导致管理失控。
稳健策略
稳健战略是一种发展态度稳健的战略形式,主要适用于中型及以下规模的企业或经营不景气的大型企业。可以分为两种战略形式:无增长战略(保持产量、品牌、形象和地位不变)和微增长战略(在原有基础上略微提高竞争水平)。这种战略强调保存实力,能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但发展速度慢,竞争力弱。
收缩策略
收缩战略是一种经营态度保守的战略形式,主要适用于市场疲软、通货膨胀、产品衰退、经营失控、经营亏损、资金不足、资源匮乏、发展方向模糊的危机企业。它可以分为三种战略形式:转移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算战略。转移战略(Transfer strategy)是通过改变业务计划和调整业务部署,转移市场区域(主要是从大市场转移到小市场)或行业区域(从高技术区域转移到低技术区域)的战略。撤退策略是通过削减开支、减少产出来撤回或放弃某些地域或市场渠道的策略;清算策略是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来偿还债务或停止经营活动的策略。收缩战略的优点是通过整合有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保存有效实力,可以减少企业亏损,延长企业寿命,通过集中资源优势,可以加强内部重组,谋求新的发展。其缺点是容易浪费企业的一些有效资源,影响企业声誉,导致士气低落,造成人才流失,威胁企业生存。调整经营思路,进行系统化管理,精简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盘活积压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是这一战略要把握的重点。
企业战略特征
企业战略是制定长远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性、指导性计划。它属于宏观管理的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期性、竞争性、系统性和风险性六个主要特征。
一.指导
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向和长远目标,规定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规划了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和指导性措施及对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二、总体情况
企业战略是基于未来的。通过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经营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资源,站在系统管理的高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轨迹做了全面的规划。
第三,长期性
“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收获”,“没有长远之忧的人,才会有近忧”。企业战略兼顾短期利益,着眼于长期生存和长期发展,确立长期目标,规划发展轨迹和实现长期目标的宏观管理措施和对策。其次,围绕长期目标,企业战略必须经历一个持续、长期的奋斗过程。除了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外,制定的策略通常不能一蹴而就,具有长期稳定性。
第四,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因为竞争,才确立了“战略”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面对竞争,企业战略需要分析内外部环境,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设计合适的商业模式形成特色经营,增强企业的对抗性和战斗力,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动词 (verb的缩写)分类
企业战略立足于长远发展,确立了长期目标,围绕长期目标设置阶段目标和实现各个阶段目标的经营战略,形成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同时,根据组织关系,企业战略需要由决策层战略、机构战略和职能部门战略三个层次组成。决策层战略是企业的总体指导战略,决定了经营方针、投资规模、经营方向和长期目标等战略要素,是战略的核心。本书讲解的企业战略主要属于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是通过独立核算业务单元或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遵循决策层的战略指导思想,分析竞争环境,以市场和产品为重点,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远规划;职能部门战略是指按照决策层的战略指导思想,结合事业单位的战略,以分工协作为重点,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长期目标、资源配置等战略支持和保障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如计划部门战略、采购部门战略等。
不及物动词风险
任何决策都有风险,战略决策也不例外。深入的市场调研,准确的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客观的长远目标,合理配置各个战略阶段的人力、财力、物力,科学选择战略形式,才能引导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主观判断市场,设定过于理想的目标或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的战略会导致管理层的误导,甚至给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