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成本构成指数
1.工资支出。包括工资、补贴工资、职工福利费、集体福利补贴、职工奖励等。由于税收的成本和效率主要是对在职人员的评价,所以该系列不应包括“退休人员工资支出”。
2.官方支出。包括一年内发生的公务费用和员工教育费用。即排除“征管设施购建费”以外的所有“公共资金”。
3.业务支出。包括票证账户印刷费、征收管理费、宣传教育费、票证管理费、邮电交通费、下乡零食及补贴、其他业务费、代收代扣税款报酬、聘请税务员报酬、护税报酬、市场管理费等。此外,征收大厅建设费和征管设施购建费直接服务于征管业务,也应并入此系列。
4.基本建设支出。主要包括各种办公、居住和税务人员培训教育用房的建造和修缮费用。这种支出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一般不直接计入税收成本来评价一个地方的税收效率。
5.异常支出。主要是指由于非正常因素导致的与税收业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意外支出和招待费用。
影响税收成本的因素分析体系是各种法律法规的总和。从对税收成本的影响来看,导致税收成本高的制度可以分为会计制度、机构组织制度、税收制度和行政监督制度。(1)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在会计核算上,现行税务机关实行两套并行的核算方法:一是税收征缴结算会计,主要负责税收征缴结算的核算;二是行政单位会计,负责核算税务机关的资金分配和支出使用情况。因为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内容不同,所以互不关联,属于传统的“收支两条线”。虽然可以避免税务机关代扣代缴税款,但也导致税务机关在组织税收征管时很少将税收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缺乏税收成本的概念,形成了重收入轻成本的粗放式管理模式。
(二)税务组织不合理。
1.国税地税分离,增加了征税成本。
从税收成本的构成来看。税务机关的基础设施费用、设备费用、办公费用、人员费用等都是税收成本,因此税收成本的增加与税务机构的设置密切相关。
国税地税分离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的一项制度创新,具有一定程度上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刺激各地税收征管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然而,中国的分税制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具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点。因此,国税、地税系统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税收成本高。因为税务机构的设置属于税收资源的配置,每增加一个组织或机构,就要配置相应的场所、人员、办公设施等。,无论是实物资源的比例(如设备、资金等。)或无形资源(如制度、法规、政策、信息等)的组织和管理。),这必然导致税收成本的增加。近年来,各地区税务局纷纷成立自己的征收大厅和稽查局,导致同一地区国税、地税两个征收大厅、两个稽查局。这不仅增加了基建成本,也增加了征税成本,纳税人不得不分别到两个征税大厅进行纳税申报。接受两个稽查局的调查,也增加了纳税成本。
2、按行政区划设置税务机构也增加了征税成本。
在税务机构设置方面,我国一直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一级政府设立一级税务机关,与税源情况联系不大。不同的经济规模,不同的税源,形成了同一个税务行政机构,造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源不足、税源分散的税务机构和税务人员过剩,甚至入不敷出。虽然税源分布贴近中国国情,但从税收成本的角度来看,必然导致税务机构过于细化,税源分散,税收成本增加。在发达国家,税务机关一般是按照经济区域来设置的,按照业务的划分和纳税人的分布来设置,就像法国只有10个征收中心,美国只有7个征收中心一样。这种做法有利于将税源的投入与税源结构紧密联系起来,将有限的经济资源投入到最好的领域或最急需的地方,提高税务机关的集约职能,从而降低单位税收的成本含量。
(3)现行税制不完善。税制是影响税收成本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的税制应该有广泛的税基、充足的税源和简单的税制。易于征管,征管成本低。但是,我国的税收制度还不够科学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设计缺乏科学性。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如果税制设计不合理、不科学,那么税制进入实施阶段后就会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补充规定不断出台,造成了税收制度的凌乱和分散。中国的税制存在这个问题。各税种的暂行规定一般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各种实施细则、税法解释和补充规定相继出台。有些新规定没有废止,属于新规定。很复杂,甚至有些补充规定会与原规定脱节、矛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个人所得税,让收税人和纳税人都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宣传和解释新的税法条文,不断地调整我们所掌握的税法知识。显然,税法更新越频繁,征税成本越高。
2.税收制度很复杂。
无论税制如何简化,都必然存在税收成本,但税制的复杂程度不同,对税收成本的影响也不同。税制越复杂,税收征管成本越高。因为,税收法律法规越复杂,税务机关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宣传和贯彻税法。内容庞杂、条款繁多的税收法规,不仅给税收的核定、征收、稽查带来困难,也容易给纳税人提供偷税漏税的机会,即纳税人偷税漏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了防止和减少纳税人逃避纳税义务,税务机关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将进一步增加税收成本,典型的例子就是个人所得税(分项征收)。
纵观中国的税收史,早期的税种被称为古代直接税,以人口和土地为主要征税对象,因为这些税种的税源相对稳定,可以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头税和土地税计算简单,纳税人不容易逃避纳税义务,易于管理和征收,征税成本低。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税收不仅是国家征收收入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既要解决财政收入问题,又要兼顾社会公平和效率。税收法律法规日趋复杂,税收成本也在上升。
3.不合理的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税收政策,是税收政策的逆向调整。如果使用合理,可以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
中国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不仅每个税种的暂行条例中都有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中也有更详细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不时出台一些临时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过度的税收优惠不仅直接减少国家税收收入,还会导致纳税人税负不公。比如,一些纳税人会选择避税或逃税来减少这种不公平的影响,增加了税务机关打击避税和逃税的成本。
(四)税收成本监管制度不完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没有关于税收成本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税收成本被各级税务机关视为机密,不对外公开。即使是内部员工也普遍难以获得这些数据。
笔者认为,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无偿资助的,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而纳税人却无从得知税款是如何使用的。从我国每年公布的财政支出来看,内容过于笼统,税式支出使用的信息公开不够,公众监督不够。这种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容易导致资金的过度使用,滋生腐败;另一方面,纳税人不了解税收的用途,很容易对纳税产生抵触情绪。这两者都会导致税收成本的增加。控制税收成本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