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消费金融首份财报曝光上市3个月,线下业务余额突破5000万。

华夏时报()记者冉见习记者马北京报道。

重庆小米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小米消费金融”)上市三个多月。随着重庆农商行发布半年报,小米消费金融的相关信息也被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小米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343.9万元,净亏损906.9万元。

9月1日,小米消费金融也透露,截至8月31日,小米消费金融线下业务余额已突破5000万。目前已与多家商业银行完成授信合作,总授信额度63.9亿元。

作为小米金融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关键之子,小米将如何协调现有金融业务,在消费金融方面发力?本报记者致电小米消费金融,其表示需要反馈给相关业务部门等待回复。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首份半年报曝光

作为今年开业的第二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小米消费金融披露的信息并不丰富。重庆农商行财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小米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1511000万元,总负荷为19604万元,净资产为1495438+0000万元,营业收入为343.9万元,净亏损为906.9万元。

早在去年5月,小米科技已与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重庆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并在江北区开设中国消费金融中心,这将成为继消费金融之后,第二家落户重庆的消费金融公司。

经重庆银监批准,小米消费金融相关筹备资料于2019年底浮出水面,重庆农商行确认入股。随后,5438年6月+2020年10月,银保监会正式批准成立小米消费金融。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6543.8+05亿元,由小米通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金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有,其中小米通讯持股50%,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持股30%。

小米消费金融也在财报中表示,将以“互联网加新零售”的线上线下渠道和场景,提供“5G+AIoT”新一代超级互联网时代的极致便捷的科技型消费金融服务。

苏宁金融研究院陈家宁曾分析,每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无论是股东资源、消费场景还是资金成本,所有的消费金融公司都有机遇和挑战。

目前以银行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在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重庆农商行的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米消费金融在融资渠道和资金成本上的局限。公开信息还显示,重庆农商行大股东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持有和参股20余家金融资本运营公司和多家产业资本运营企业,在产业金融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小米作为大股东,此前通过成立小贷公司试水消费金融业务,在多元化消费场景和贷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业务经验。业内人士曾指出,作为合规门槛较高的金融业务,消费金融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好,小米消费金融获批有利于整体金融业务的发展。

小米集团体系内拥有丰富的生态链,投资及相关领域包括智能硬件、日常消费、教育、游戏等板块,这也为消费金融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基础。

凭借庞大的线下门店和用户流量客户群,据悉,小米消费金融将聚焦线下业务,推出3C、家电等场景分期业务。

目前,线下贷款余额仅开业三个月就突破5000万,成效显著。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小米消费金融可能由小米金融、小米贷、小米借贷等平台渠道运营。随着小米生态链的发展,据了解,小米贷款和小米借款均由重庆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运营。

但仅仅依靠线下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其提供的场景和触及的用户群体相对于海量的线上客户群还是有限的。目前小米的渠道有小米之家、小米授权店、小米专营店,对应不同层次的市场。数据显示,作为小米零售版图的重要一环,小米之家已经超过500家。但是,相对于海量的线上客户和低价客户,实体店在效率和成本上还是有很多劣势的。线下大概只是小米消费金融的第一步。

金融地图业务越来越丰富。

2020年以来,小米金融一直在不断加码金融板块,动作频频。

5438年6月+10月,小米消费金融正式获批筹建;3月底,小米集团与尚诚集团合资的香港虚拟银行Star Bank正式开业试运营;4月,小米金融宣布新网银行前行长赵卫星将出任小米金融副总裁。

此次消费金融牌照的成功获得,也被业界认为是小米集团实现金融领域全牌照布局的最后一环。

小米的金融业务是从小米支付开始的,之后推出了小米钱包。2015年,小米金融业务平台专注于提供理财服务和线上小米贷款。目前小米拥有小贷、支付、保理、融资担保、保险经纪、银行、消费金融等多张金融牌照,这无疑是大股东对于金融板块整体的生态布局。

此前,小米招股书显示,小米计划逐步将金融业务分拆为小米金融进行独立拆分。虽然业务和利润占比都不大,起步也比较晚,但当时的拆分也比得上JD.COM的百度和京东金融。

作为互联网的一大业务版图,金融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从小米的角度来看,金融翅膀虽然比较丰富,但不属于一级业务范畴。2019最新财报没有单独披露小米金融的经营业绩。内容显示,互联网服务方面,2019第四季度金融科技业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消费贷款,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9.6%。

目前消费金融领域随着优质客户群的被刮,某种程度上已经逐渐进入存量时代。虽然互联网机构有流量,有客户,有牌照,但目前来看,消费金融做得并不太好。业内人士认为,在竞争加剧、增长缓慢的前提下,单一的消费场景也容易在发展中受到限制。保护好现有客户群,运营好渠道是目前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