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的人物经历

土耳其现任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反对派称他为“土耳其第一疯子”?1954 2月26日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童年贫困。在一个盛产帅哥的国度,他的长相充其量是周政,但他从小就有着非凡的抱负,在很多领域都“全面发展”:在学习方面,他毕业于马尔马拉大学商学院;在体育方面,他年轻时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他一直以加入国家队为目标。在政治领域,15岁加入支持政教合一的土耳其繁荣党青年预备队。

土耳其在埃尔多安出生前两年加入北约;当他五岁时,土耳其表示有兴趣加入当时只有六个成员国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可以说,从出生到成年,埃尔多安见证了土耳其“脱亚入欧”的艰辛历程。1963年,土耳其与欧洲经济实体签署联盟协议。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成员、欧洲委员会第一任主席沃尔特·霍尔斯坦称赞这一协议明确承认土耳其是欧洲的一部分。可悲的是,这似乎是土耳其与欧洲关系的最新时刻。半个世纪后,荷尔斯泰因的同事默克尔明确表示,不支持土耳其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内政治也是如此。在土耳其,政党出现和消失得更快,各种政治联盟形成,相互反目。军队时不时会出面把不合规矩的政府赶下台。埃尔多安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所有这些挫折。1994,40岁的埃尔多安当选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市长。当时,土耳其刚刚经历了一场与库尔德分裂势力的15年战争,这场战争导致3万多人死亡。埃尔多安上台后,干净利落地管理了一个拥挤嘈杂的第三世界城市,甚至一度解决了腐败问题。在他担任市长期间,伊斯坦布尔经济繁荣,治安良好,外国游客大量涌入。但是一个巨大的挫折也在等着他。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价埃尔多安:他表面上是世俗派,骨子里是伊斯兰保守派。他总是穿西装打领带,也主张女性不应该在公共场合戴面纱,但他的妻子总是用头巾裹住头发。在反对派眼中,埃尔多安是一个狂热的宗教人士。他不抽烟吗?不喝酒,每周五去清真寺祈祷。国父凯末尔规定土耳其是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要求土耳其人放弃阿拉伯语,改用拉丁语。取消一夫多妻制,让男性刮胡子,让女性摘下头巾,甚至规定女性在政府机关和学校戴头巾是违法的。然而,这一规定遭到了埃尔多安夫人及其女儿的挑战。她们戴着传统的头巾,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外人可能很难理解一条小小的头巾竟然成为土耳其政治斗争的焦点,但很多土耳其人确实把头巾视为“保守”和“世俗”的分水岭,他们更担心背后西方女权势力的入侵。

1998年,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引用了一句古诗:“尖塔是我们的利剑,穹顶是我们的头盔,清真寺是我们的兵营,信徒是我们的士兵。”这首诗一直被主导世俗化的土耳其军方视为“禁诗”。刚说完这些话,几名秘密警察就冲了出来,拉住了埃尔多安。被拖走前,他大喊:“这诗还没写完!”随后,埃尔多安因“反世俗罪”被判处4个月监禁,剥夺政治权利5年,其政党也被取缔。但在此期间,他领导旧党中相对温和的同僚成立了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该党在成立不久后的2002年议会选举中获胜,随后修改了相应的宪法条款,恢复了埃尔多安的政治资格。2003年3月9日,埃及参加地方议会补选,当选议员。同月,11,前总理、正义与发展党副主席阿卜杜拉·居尔辞职,总统艾哈迈德·内吉代特·塞泽尔任命埃及为总理并授权其组阁。坐了五年牢后,埃尔多安终于成功登上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埃尔多安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是因为土耳其在1999年和2001年连续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接近40%,1万土耳其里拉只能兑换1,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货币之一。银行利率高达1000%,但依然挡不住大量资本出逃。无奈之下。土耳其只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苛刻的1.1亿美元紧急援助方案,同意推进私有化改革,政府也开始了紧缩政策。军队干预政治的局面有所收敛。上台后,埃尔多安及其正义与发展党一直牢牢掌控着土耳其政权。对此,卡内基基金会的土耳其问题专家亨利·巴奇(Henry Barchi)评论道:“大多数人看着自己的钱包投票。”埃尔多安出任总理后,不仅成功将通胀率控制在5%-8%左右,还使土耳其GDP年均增速达到7.3%,快于俄罗斯、巴西和韩国。从2003年到2011年,人均产值从2500美元增长到10522美元。沙特、阿联酋等富裕的阿拉伯国家的投资不断涌入,土耳其企业也与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做生意。可以说,土耳其是中国在中东的翻版。其制造业和建筑业发展迅速,土耳其建筑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2007年7月17日,土耳其议会选举前夕,他再次表示,“如果不能独立组建政府,我就退出江湖,不再过问政治?”23日选举结果揭晓,他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大获全胜,在550席的大国民议会中赢得340席,保持议会第一大党地位,并将继续单独组阁?埃尔多安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更加大胆。军事干预在土耳其历史上并不少见。在过去40年里,军方发动了4次政变,推翻民选政府。埃尔多安上台后,修改了赋予军方太多权力的法律,引起军方不满。他还多次依靠强大的公众舆论清洗高级军事将领。

除了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在外交上,埃尔多安还有两条路线图,分别指向美国和欧洲。一个是伊拉克的路线图。埃尔多安认为,美国应尽快拿出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并称不排除土耳其军队在伊拉克“越境清剿PKK势力”的可能性。而且,埃尔多安并不认同美国所说的“在伊拉克驻军是为了防范伊朗”。他认为伊朗发展核能是出于和平目的。他认为:“一把刀,如果在凶手手中,就会杀人。如果在医生手里,就救人了。”

另一张路线图指向欧盟。这个画面在上世纪末他担任伊斯坦布尔市长的时候就开始成型了。伊斯坦布尔是亚洲和欧洲的连接点,它关系到东方和西方,但99%的人都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应该向西还是向东?埃尔多安的回答是:向西走,加入欧盟。但欧盟内部在土耳其入盟问题上分歧严重,阻力不小。在埃尔多安看来,罗马是欧洲之父,伊斯坦布尔是欧洲之母。而欧洲人却因为西方强烈的“宗教情结”,无法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接受土耳其。

“欧盟是平等的文明联盟还是基督教俱乐部?如果是前者,那么土耳其愿意参与;如果是后者,那就不要浪费双方的时间了。”埃尔多安在2006年会见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时表达了他的无奈和失望。尽管土耳其一直在进行改革以满足欧盟的入盟要求,但埃尔多安表示,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方面让步是有限度的。

一个好的政治家知道如何抓住机会,就像埃尔多安那样。2011先后访问埃及、突尼斯、利比亚,随后在联合国大会上大出风头。奥巴马深情地称赞埃尔多安在中东的“伟大领导力”。美国总统也不是一直这么夸埃尔多安的。2003年,埃尔多安坚决拒绝越境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他在国内对库尔德人进行了强硬镇压,对伊朗态度暧昧;作为北约中的军事大国,土耳其在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问题上经常独立于北约和美国行事。最重要的是,埃尔多安对以色列态度强硬,虽然对美国非常不满,但也为他赢得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尊重。当穆巴拉克下台,埃尔多安访问埃及时,就好像粉丝在等待一位摇滚明星——成千上万的平民高呼他的名字,举着印有他头像的大幅海报。在他走下舷梯的那一刻,很多人泪流满面,摄影记者的闪光灯照亮了夜如白昼。进入车内的一瞬间,埃尔多安向人群挥手致意,埃及人高呼:“你是真正的穆斯林,不是懦夫!”2010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资助在伊斯兰国家进行问卷调查。主题是:谁是你最尊敬的伊斯兰国家领导人?结果埃尔多安以绝对优势当选。在埃及、突尼西亚等国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开始游行之前,他们在脸书上留言说,希望像埃尔多安这样的领导人能够诞生在自己的国家。